天天看點

雨中寥落月中愁:李商隐的寂寞、朦胧與惆怅|周末讀詩

現代科技為人們提供了無數的逃避方式,不是去思考失去,不是去經曆悲傷的時候,而是去投資各種娛樂來掩蓋"負面情緒"。

娛樂真的能讓人快樂嗎,你能永遠快樂嗎?所有非冥想娛樂,如使用止痛藥,都有效,疼痛惡化。而所謂的"負面情緒",或許生活正在向自己敞開心扉,号召我們去傾聽和思考。也許在這一點上,你可以讀詩或嘗試寫詩。

詩歌,特別是歌詞,可以幫助我們重新定居。甚至悲傷的歌聲也奇迹般地注入了心靈的能量。

編寫|三本書

01

孤獨也可以是美麗的

"日出"

烈日照的屏風搖動着标題,香鑼擦着手簧東西。

回廊裡充滿了寂寞,鹦鹉和玫瑰一起紅了。

對于一個有天賦的詩人來說,聲音就像一個指紋,它是獨一無二的。我們今天仍在大量閱讀的古典詩人有自己獨特的聲音,而那些如果不是特殊需要而基本上不再閱讀的人,由于缺乏可識别的聲音而失去了他們的身份。

讀李尚銀的詩,還沒聽完内容,我總是陶醉于他的聲音,像是一種中毒的反應,讓自己無法從沉浸其中解脫出來。無論文學史教科書如何評價他的地位,如果你相信詩人寫作是尋找母語的母語,那麼李善賢無疑是中國詩歌史上極其重要的詩人。他釋放了中國神秘典雅的氛圍,讓就算不懂也無法阻擋他的詩歌。也許不了解是詩歌最迷人的地方。

有人說,《日出》并不難了解,無非是寫孤獨的思緒。也有人認為,李善賢這首詩是母親去世時寫的,通過思考來表達自己的挫敗感。第一種觀點很好,但過于簡單化了。第二種觀點似乎是有道理的,但并不有趣,更不用說香榭麗舍大街的美麗已經被改變了,更嚴重的是,這樣的讀者似乎不知道人們為什麼讀詩。

閱讀詩歌不是要驗證一個顯而易見的世界,也不是要從外部解釋一首詩,而是要從內在體驗它的豐富,跟隨露水或匕首等詞彙,開啟我們自己靈魂的冒險和漫遊。從這個意義上說,最好不要解釋或總結,最好不要"了解",至少不要那麼快就"了解"一首詩。就像電影簡介或預告片一樣,它不能代替完整地觀看電影,閱讀一首詩比看電影慢得多。

寫作是孤獨,但孤獨的味道如何?我們用日出的語言品嘗一兩個。"陽光屏風搖門",你有沒有覺得房間空無一人,卻不空?裡面坐着一個看起來空蕩蕩的女人,陽光普照的屏風震撼着她的心,是她的感覺,她不在室内。

動詞"射"和"搖"具有很強的侵襲感,春天勢不可擋。也可以說,是她的寂寞和黑暗加劇了太陽和風的震動。另一種心理現象,就是即使在悲傷中,人們也本能地被事物的美麗所吸引,日光或射入她的心中,春風也震撼了她的感情。

"珊珞用手撫摸彈簧東西",試手是Theroux的手,這個細節揭示了她的心。你在想什麼?未知。我們可以想象,也許她記得一個遙遠的早晨,也許有關于香榭麗舍大街的東西。

不管她心裡是什麼,眼前的春光已經讓人失望了,春色如美,像中國人一樣短,但也白白溜走了。為什麼古代女性對青春如此焦慮?"小馬亭"在杜麗十六歲的母親中,春天的花園,看到紫紅色的一面張開,她發自内心地歎了口氣:"我出生在彜族,長在名門裡。一年已經和,不早進入一場好比賽,真心為虛拟青春,光影如一個缺口耳朵。"年輕人用自己的外表取悅别人,一直都是短小的,而對于古代女性來說,是短短的。

"回廊四向躲寂寞,藍鹦鹉向紅玫瑰",三四句話更寂寞。不僅人寂寞,回廊也寂寞,"遮蓋"這個詞更凝固在空氣中。鹦鹉和玫瑰,本來會是活潑生動的東西,藍色和紅色是鮮豔醒目的色彩,而此時的花鳥相對無語,"藍鹦鹉在紅玫瑰上","上"多少無聊。她很寂寞,她的整個世界都很寂寞。

結論很簡單,突然停了下來,打結了,就沒有盡頭的意思。更迂回的是,詩人沒有使用任何拟人化的技巧,比如鹦鹉叫聲或玫瑰的啜泣聲,并沒有把情感強加給他們,而是簡單地呈現出來,彼此空虛,顯得很無情,但因為無情,它更傷人。

雨中寥落月中愁:李商隐的寂寞、朦胧與惆怅|周末讀詩

宋的名字是"蓮葉地圖"

02

隻有空床可用

生命周期結束

遠書夢兩個長,隻有空床的敵人蘇秋。

苔藓和紅樹林,對不起在雨中。

随着孤獨的寫,《結束》,基調更加沉悶黑暗,聲音更加沉重,畢竟季節不同,天氣不同,人物不同。

《陽光》以前兩個字為标題,其實是無題詩。"終生"是一個詩意的稱号,但什麼是生命的終結?"結束"在"解釋詞"中被解釋為"直接也",然後擴充到"開始","邊緣","症狀","完整性","類型"和許多其他含義。通一遍,還是找不到具體的含義,可以解釋"居住的盡頭",最好依靠原意,然後從詩中詳細介紹。

"遙遠的書是兩個悠閑的夢",詩中的時間,從第一句話開始,并不是夢中醒來的夜晚,而是已經持續了好幾天。遠書不來,夢想難來,期待多少天?詩人沒有說,也沒必要說,因為他内心對時間的體驗,比這個數字長得多,這是"兩個休閑"。

空床的第二句話叫人不寒而栗,如果有遠處的書或者有夢,也可以談慰悲傷,但是沒有,周圍沒有人能加熱東西。床應該是避風港,安慰,但床本身又薄又寂寞,讓他感到更加空虛。然而,大多數時候,他可能還在床上,隻有這張空床才能幫助他對抗跌倒。

這句話很緊張,我們可以比較"陽光","鹦鹉到紅玫瑰"也是相反的對象,但鹦鹉和紅玫瑰暗示着一種默契,而"空床敵人蘇丘"則是一種緊張的對抗。如果把"敵人"換成"右",隻有空床給蘇丘,詩的力氣就會大大削弱。

"台階下的苔藓和紅樹林",李善賢總是注意到紅綠相對。一般紅配綠是相當浮雕的,如果衣服穿,會顯得充滿平靜。不過,大紅配大綠,也很開心。"周麗"的"綠紅"字,紅白意為章,白黑意為"黑與藍",藍紅相為"文字",即存在一種畫錯感。秋苔的綠色是黑暗的,讓人感受到積累的死寂。紅樹林的紅潤也不同于春花的紅潤,春花的枯萎。是紅色和綠色的相對,"日出"被春天入侵,"末日屋"被秋天包圍。

無論天氣如何,外面的前台階都很黯淡。苔藓和紅樹林,月亮上的雨,修辭上的失誤,更像是詩人無法釋放的抑郁,但也放大了空床,仿佛他被這張空床吞噬了。

看看"房子的盡頭",是不是說他在這裡隻是直的,沒有主人的臨時居所?

雨中寥落月中愁:李商隐的寂寞、朦胧與惆怅|周末讀詩

《秋素描屏》作者:Zong Xue

03

以不同的眼光看待月亮

月亮

在水面上通過建築物的觸感,藏人與樹木相去甚遠。

最初渴望缺乏虛假,當有愛的時候,可能就不圓了。

月亮是古典詩人開采的豐富礦井。看到月亮,說起月亮,我們立刻想到了李白,或者蘇薇,其實蘇薇也看到了李白的月亮。如何看到原始的月亮?這不僅是新詩的問題,也是李白之後許多古典詩人的追尋。

有沒有世界觀,有沒有獨特的事物觀,或許是作家尤其是詩人應該具備的最重要的天賦。李尚銀看到的很多東西,包括他習慣的月亮,總是有自己獨特的視野。

月球有兩個獨特的特征。一個是"藏人有樹遠清",這首詩很朦胧,不僅我看不懂,民國詩人說他也看不懂。筆名曾獻給這首詩,給朋友寫了一篇題詞,内容如下:

李義山玉月有一句話:"透過水流穿過建築觸碰明,藏人用樹遠清。最初渴望缺乏虛假,當有愛的時候,可能就不圓了。"第二句話很晦澀難懂,它似乎指的是月亮和樹上的一個女人,就像一個孩子捉迷藏,隐藏在月亮裡看不到的世界,是以我們隻看到月亮。詩人想象美,情感,等等。

這種美麗的想象力是浪費名字。正是因為詩句的晦澀,讀者在想象和搜尋的過程中,才被賦予了文本更多的生命。世人歎息"詩人永遠愛西坤好,隻恨沒人做鄭記",幸好沒人做,如果有人做"鄭記",學會逐字索引解讀,宜山詩美就會被殺了。

第二個最獨特的是三到四個句子。經常人們喜歡看滿月,以缺月為遺憾,蘇薇的《水曲歌頭》也說:"月亮有一個陰雲密布的圓,人有悲傷和喜悅,這件事是古往今難的。李尚銀說,雖然第一個月不見了,但不需要害羞,滿月可能沒有感情。這種情緒,或者可以喚醒普通人的癡迷。這不正是悲傷和快樂的本意嗎?

雨中寥落月中愁:李商隐的寂寞、朦胧與惆怅|周末讀詩

馬源的月亮夜盤軸

04

時間不見了,我沒有動

廬山

從系統缺乏長繩子的那一天起,水就背着雲回來了。

如果你想買到渤海,一杯春露就像冰一樣冷。

宜山詩歌難以了解還在于他的用法。他沒有簡單地将典故移植到詩歌中,而是将它們轉化為他的個性。

廬山是《山海之書》中的一座山,叫廬山,裡面有許多松柏,有金玉。這首詩的标題是神話般的,然後讀出詩句。突然,"從系統那天缺少長繩子",像天上的時間不能停留發出千古歎息。

第二句話被打破了。"水到雲背恨無敵",時光的流逝,無情的走出雲層,也回到山中,什麼都不會留下來。為誰服務?會心的讀者們已經聽過了,當然是要留下來歎口氣。一切都消失了,隻有他還在那裡,是以他說"仇恨是不可戰勝的"。

這句話讓我想起了法國詩人阿波利奈爾的《米拉波拉橋》,詩中反複搖擺兩行,比如橋下的塞納河的波浪,"讓夜幕降臨,讓鐘聲吟唱/時間不見了,我一動不動"(溫家璇翻譯)。時間一去不複返了,我和"水到雲背恨不可戰勝",是一樣的心情。

無論時間還是愛情,逝去都不會回頭。李善賢想到了古代神話中的媽媽。根據《童話》的記錄,仙女麻将對王芳平說:"自接待以來,已經看到了東海三為桑田。朝向蓬萊,水比過去淺一點會稍微減半,會還給陵墓嗎?"

原著的這段話是從時間次元的衆神看世界。渤海三天隻是很短的時間,因為她說,就在他們說話的時候,東海已經變成了三天三次。是以,李善賢說,"想買渤海",買渤海就是要買回時間,佛的時間在媽媽的控制之下。

事實上,他得到的是"一杯冷冰的春露"。馬澍也沒有力量回到天上,渤海隻有一杯春露,冰冷冰冷。為什麼選擇春露?渤海一遇險,他可能從夜夢中得到了春露,作為記憶,它已經變得寒冷。

長繩系統天,廬陽秋千,這些欲望止點的時間狂想曲,首先基于人類對時間的了解,即太陽作為參考架構。讓我們打開大腦的洞:如果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存在?如果有一個叫做"時間"的真實存在,它怎麼會消失呢?反之,如果沒有"時間"這樣的東西,消失的隻是我們的感受,因為我們習慣了依靠日光。這種依賴性定義了我們,并可能限制我們。

編輯|劉亞光

校對|李世輝

來源:北京 News.com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