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為雲HCIE學習筆記1-企業上雲頂層設計

雲轉型時代

主要驅動力

企業進行雲轉型,驅動力主要表現為技術、業務、政策三個方面;

1)技術驅動主要是由傳統IT架構向資源整合、業務靈活方向演進:傳統實體部署到通過虛拟化進行資源整合、統一資源管理,再之後通過雲服務提供基礎IAAS服務、資料服務,實作業務靈活開放

無論IT架構如何演進,客戶價值及驅動力主要是:更低的TCO、更高的業務部署與生命周期管理效率、更優的業務性能與使用者體驗。

2)業務驅動:客戶業務不斷變化,由傳統單一業務向多場景業務演變,資料共享、業務創新、快速上線成為業務發展的主要訴求;

3)政策驅動:2012年釋出《中國雲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将雲計算軟體相關技術作為“十二五”期間重點發展任務;2016年,釋出《“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計劃》,提出大力發展雲計算技術及應用,支撐雲計算成為新一代ICT基礎設施,推動雲計算軟體發展;2021年,釋出《“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綱要》,資料中國建設被提到新高度,雲計算是重點産業之一。雲計算軟體也将迎來新發展。

業務上雲主要焦點問題

1)擴充性:業務上雲後,資源是否能随需而動,應用是否能靈活調整改造?

2)高可用:業務上雲後,系統可靠性如何保障,是否有成熟的端到端的可靠性方案?

3)性能:業務上雲後,系統能否承受業務浪湧,性能能否帶來良好使用者體驗?

4)安全:業務上雲後,能否滿足國家安全等保要求,如何保障雲上資料安全?

5)成本:業務上雲後,能否有效降低CAPEX,如何在有限成本下最大化雲功能?

客戶視角上雲問題:無章可循、效率低、難開展

1)從哪些方面判斷業務能不能上雲?

2)上雲流程是什麼樣的?

3)業務架構要不要變,如何變?

4)上雲之後如何實作通路控制?

5)如何規範上雲業務?

6)業務怎麼樣使用雲服務?

7)應用廠商、雲服務商如何分工協作?

業務上雲方法論

業務上雲方案論-6R

1)Rehost – 替換主機:該政策指的是直接遷移。一般情況下,應用的運作環境包括應用本身、資料庫和作業系統層。在應用遷移時,把應用相關的三個要素(應用、資料庫和作業系統層)拷貝到新的環境中,不做任何的改動,此時虛拟機鏡像被當做一個黑盒,進行二進制資料的拷貝。使用該政策遷移速度快、不需要為遷移做額外的工作。但該政策的缺點是,由于原來的業務設計可能沒有考慮雲環境的特點,原封不動地遷移到雲環境時,可能無法充分利用雲計算或雲平台的優勢。

2)Re-install – 重新安裝:該政策類似于re-host, 把應用及相關的環境遷移到雲平台上。當雲平台的虛拟機建立後,重新安裝軟體并對配置不做修改。該政策提供機會進行既有運作環境的清理,無需拷貝不必要的軟體及配置,并且可以有機會使用新的工具。

3)Re-platforming – 重選平台:應用的核心架構保持不變,隻是通過簡單地調整或優化使得應用能夠更好地使用雲平台提供的特性,如自适應規模伸縮、雲原生的負載均衡、資料庫服務、容器服務。例如,應用在本地資料中心時使用運作在伺服器上的資料庫,遷移到雲端後,調整為使用雲平台提供的Database-as-a-Service,進而可以減少管理資料庫的操作和時間。

4)Refactoring – 重構:對應用重新進行架構設計、對部分子產品進行重新開發以便利用雲原生的架構和特性。如果業務要求增加新的功能、可擴充性或性能,而這種需求在原來的架構中很難實作,這種情況下可以考慮對應用進行重構。比如,現有的應用是單體架構,已經很難适應快速變化的需求;為了提高靈活性和增強服務的持續性,可以考慮将原來的架構修改為SOA、微服務甚至Serverless架構。該政策的成本比較高,但如果實行該政策後應用能更好地适應業務的需求,則可能帶來非常大的好處。

5)Retire – 停止營運:如果我們對IT環境中的所有應用進行調查,通常會發現10%左右的企業IT應用已經沒人使用。此時,可以考慮關閉這些應用, 以節約人力、電力及運維等成本。還有一種情況,對于類似HR、CRM等通用系統,已經有SaaS提供商提供雲服務,是以我們可以考慮下架現有自己維護的系統,選擇SaaS雲服務。

6)Retain – 保留:企業中也許存在一些應用,還有少量使用者正在使用該應用,因為該應用或服務沒有完全關閉或停止。但是考慮到遷移的成本和ROI,還是決定保留在本地。

業務上雲方案論:4階17步

1)階段一:評估調研

①業務資訊收集

②資源清單梳理

③上雲風險評估

④上雲政策評估

2)階段二:規劃設計

⑤雲上方案設計

⑥遷移方案設計

⑦功能和性能驗證

⑧操作手冊制作

⑨實施計劃制定

3)階段三:遷移實施

⑩實施研讨

⑪雲上資源發放

⑫資料同步

⑬業務割接

4)階段四:遷移驗收

⑭監控

⑮優化

⑯移交

⑰驗收

上雲整體設計

5W1H方法

在雲中能否取得成功取決于是否弄清楚這6個問題

  1. WHY:識别問題

“要試着解決什麼問題?”是最重要的問題。對于一個組織而言,使用雲計算服務的商業驅動力是什麼?

  1. WHO:評估使用者特性

何人的問題确定了系統的内部和外部使用者構成。使用者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系統。識别出使用者有助于發現其與整體系統進行了什麼互動。系統的每個參與者或許都有自己的需求,是以一種雲服務模式可能并不能滿足所有參與者的需求

3)WHAT:明确業務和技術需求

業務和技術需求是什麼?是否有法律/法規限制?有哪些風險?

4)WHERE:明确地理位置及通路路徑

在哪(地域、裝置)提供這些服務?當地是否有特殊注意事項?(稅收/可用性/語言/現場問題等)

5)WHEN:明确項目限制條件

需要什麼時間提供服務?預算多少?是否與其他項目/方案有關聯?

6)HOW:了解目前的狀況限制

組織如何傳遞這些服務?組織、體系架構和客戶是否都做好了準備?

選擇合适的雲服務模式一種雲服務模式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企業應當選擇使用多種不同的雲服務模式來滿足自身需求。

選擇合适的服務模式時,應該從以下5個方面判斷雲服務的可行性。

1)戰略:戰略需求是影響雲服務模式的重要因素。

2)組織:組織評估/調整是戰略的延續和落地,也會影響雲服務模式的選擇。

3)财務:主要指TCO,企業希望以更小的資金投資雲獲得倍數的業務能力。

4)風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公司選擇公有雲、私有雲還是混合雲及對應的雲服務模式。

5)技術:從擴充性、高可用、性能、安全、成本總和考慮

雲堆棧

每種雲服務模式對應着不同的雲堆棧,其中IaaS包含基礎設施堆棧,而PaaS包含基礎設施和應用堆棧兩部分,SaaS包含最全,有基礎設施、應用堆棧和應用軟體三個部分,每種雲堆棧又是由幾個不同元件組成的,每一層的雲堆棧有不同的元件。

IaaS對應的基礎設施堆棧包含了資料中心裡計算、網絡、存儲和安全等幾個部分;

IaaS特征:

1)朝着IaaS方向沿堆棧向下,對基礎設施就有更多控制力,也更能避免供應商服務中斷端或快速從中恢複。但也帶來了更多工作量和成本。

2) IaaS非常靈活,也是自由度最大的一種服務類型。使用者可以決定安裝什麼作業系統,以及是否需要安裝或者安裝什麼類型的資料庫,安裝什麼軟體等等。

何時使用IaaS

1) 如果一個應用或服務有着性能或擴充性需求,要求開發者管理記憶體、配置資料庫和應用伺服器,以最大化吞吐量、明确資料如何在磁盤之間分布和控制作業系統等,就應該選擇IaaS。若無需考慮這些事務,或許PaaS更合适。• 項目中,需要識别是否真實有對基礎設施強控制力的需求。

2)客戶能更自主地對故障進行恢複設計,或需要跨Region建構備援服務時,可考慮IaaS。• 使用公有PaaS或SaaS時,若供應商服務中斷,客戶隻能坐等問題修正。

PaaS包含的應用堆棧部分,有作業系統、資料庫、程式設計環境、應用伺服器等;

PaaS特性

1) PaaS的最大優點之一是平台使底層基礎架構對開發者透明,開發者進而可以專注于業務需求的實作,而平台負責資源的自動伸縮。• 公有PaaS提供商管理底層基礎設施、網絡、儲存設備和作業系統;開發者專注于建構雲端應用。• 私有PaaS提供商不提供基礎設施的抽象服務,需要消費者來管理應用堆棧和基礎設施。但私有PaaS使使用者能夠在私有雲、公有雲、混合雲上都進行PaaS軟體的部署。

2) PaaS提供商支援多種堆棧和程式設計語言,甚至允許将PaaS軟體部署在消費者自己選擇的基礎設施上。

3)針對PaaS平台需要調用現有IaaS資源的場景,需要考慮相容性問題。

何時使用PaaS

1) 對于有海量資料的網站或者處理大量資料的高度分布式應用而言,PaaS可能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使用者必須清楚其選擇的PaaS平台的限制,并做出對應的設計。

2)當客戶不需要或不願意管理基礎設施和應用堆棧,PaaS是一種推薦的方案。

3)當客戶希望有一個适當的開發平台能夠加速開發流程,降低整體開發工作量時,适用PaaS。• PaaS能降低搭建和部署應用的工作量和資源數,進而大幅降低時間成本。

SaaS包含了IaaS和PaaS不具備的應用軟體這部分,是一種以服務形式向人們傳遞的完整應用。

SaaS特性

1) 提供商完全掌控了基礎設施、性能、安全、擴充性、隐私等各種事項。

2)由于SaaS提供商要滿足許多消費者需求,通常情況下不會提供像公司自建的應用那樣的靈活性。

3)朝着SaaS方向沿堆棧向上,業務面向市場的速度将會提高,所需的人力/營運成本也會變少。

4) SaaS優勢• 提供商負責安全更新和打更新檔• 提供商管理所有的基礎設施和資料中心• 提供商通常對絕大多數手機和平闆電腦提供移動相容性• 提供商在所有主流浏覽器和版本之間提供相容性• 提供商通常會更新功能,并且不會造成使用者體驗的中斷• 提供商管理資料庫,包括容量規劃、備份恢複等

何時使用SaaS

1) 如果能滿足需求并且在可負擔範圍内,企業應該通過SaaS來将所有非核心應用、功能和服務外包出去。• 例如,公共服務可考慮使用SaaS方案,因為他們并非核心競争力。

2) 在打算自建應用之前,應該想想SaaS提供商能替客戶完成哪些工作,并将其計入成本。再與自建應用TCO比較,并識别SaaS工具所不能提供的功能特性。最後考慮機會成本再進行綜合考慮。

(資料為HCIE學習筆記整理,資料來源:https://education.huaweicloud.com/courses/course-v1:HuaweiX+CBUCNXCX010+Self-paced/courseware/5562d2de6f5747ca80f8fca5c4add9b2/f92fc645770946d4b453bf598c7f69e3/)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