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海洋局局長:持續深耕建設海洋強國關鍵領域

(中共二十大·聲音)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海洋局局長:持續深耕建設海洋強國關鍵領域

中新網北京10月21日電 題: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海洋局局長:持續深耕建設海洋強國關鍵領域

中新網記者龐無忌

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标。十年來,在海洋科技創新、培育壯大海洋新興産業、拓展海洋經濟發展新空間、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等方面,大陸取得哪些突破性進展?新形勢下海洋強國建設的重點任務有哪些?中共二十大代表,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作出回答。

海洋高技術領域自主創新不斷取得新突破

中新網記者:海洋科技創新是建設海洋強國的根本動力。這十年來,可否請您介紹,大陸在海洋科技領域取得哪些令人矚目的突破性進展?

王宏:我們持續深耕建設海洋強國的關鍵領域,着力推動海洋科技向創新引領型轉變。十年來,深水、綠色、安全等海洋高技術領域自主創新不斷取得新突破,多個領域跻身世界前列。

以“蛟龍”号、“深海勇士”号、“奮鬥者”号、“海鬥”号等潛水器為代表的海洋探測運載作業技術實作質的飛躍,核心部件國産化率大幅提升。自主建造具備雙向破冰能力的“雪龍2”号破冰船,填補大陸在極地科考重大裝備領域的空白。

超深水雙鑽塔半潛式平台“藍鲸1号”在南海成功試采可燃冰。全球首個半潛式波浪能養殖平台“澎湖号”和全潛式深遠海養殖裝備“深藍一号”傳遞使用。自主設計的3000噸級專業浮标作業船投入使用。完成大陸首次環球海洋綜合考察并取得多項突破性成果。

大力推進國家全球海洋立體觀測網工程,基本實作對大陸管轄海域、西北太平洋、北印度洋、重要海峽通道以及南北極區的長期業務化觀測。實施海洋預報“晶片”工程,新一代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海洋數值預報系統投入運作,針對風暴潮、海嘯、海浪等海洋災害預警報的準确率和時效性均達世界先進水準。

海洋科技重點攻關四大領域

中新網記者:面向新征程,未來5年,大陸海洋科技重點要攻關哪些領域?

王宏:海洋科技創新是建設海洋強國的根本動力,是貫穿全局、起決定作用的關鍵因素,加快海洋開發程序,振興海洋經濟,關鍵在科技。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對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做了專門部署。

下一步,我們将聚焦優化國家海洋科研力量布局和加快實作高水準海洋科技自立自強做好推進工作:

一是強化海洋領域國家科技力量。完善産業公共服務平台,推進與山東、浙江、廣東和海南省政府共同建設運作威海、舟山、珠海和深海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優化重大創新平台布局,加強海洋領域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和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等建設。建設國家深海基因庫、國家深海标本樣品館和國家深海大資料中心。

二是着力突破海洋核心裝備和關鍵技術瓶頸。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推進實施“蛟龍探海”二期、“深海礦産開發”重大科技專項、海域動态感覺系統工程、海洋生态衛星工程等一批海洋科技重大項目。重點突破海洋觀測監測新型傳感器、無人智能平台和目标探測識别等技術,支援深海科學探測、油氣礦産資源探測和生物基因資源勘探開發等裝備譜系化發展。加強超深水鑽井平台、超深水半潛式生産平台、天然氣水合物開發裝備及配套裝置等關鍵核心部件的自主設計制造。加強海洋環境保護、生态修複和重大海洋災害應對關鍵技術攻關。

三是加強海洋基礎性、前沿性和戰略性技術儲備。持續開展海洋科學、極地科學的基礎研究,争取在海洋動力過程、陸海互相作用、海洋生态系統變化規律等方向實作原創性突破。聚焦海洋空間利用、生物技術、清潔能源和新材料等科技前沿,超前部署海洋前沿技術和颠覆性技術研發,建構面向未來發展的戰略性技術儲備優勢。

四是提高海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加強知識産權保護,強化海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市場化服務,扶持培育涉海中介服務機構和專業化技術交易平台,加快海洋科技成果産業化。打造一批創新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推動建立海洋産業創新聯盟。

培育海洋新興産業叢集

中新網記者:2021年大陸海洋生産總值首次突破9萬億元,特别是新興海洋産業的增速超過10%。未來在培育壯大海洋新興産業方面,主要着力點在哪?

王宏:海洋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洋經濟活動已經融入到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十年來,通過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範,中央财政先後投入近90億元支援海洋新興産業發展,引導創新要素向優勢區域集聚,提升了海洋科技創新能力,成果應用産業化、資本化速度明顯加快,2012-2020年海洋新興産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14%。大陸自主研發的海洋藥物占全球已上市品類的近30%,海洋糖類藥物研發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海洋微生物資源保藏庫。大陸自主研發的兆瓦級潮流能發電機組連續運作時間保持世界領先。海水淡化工程規模達到165萬噸/日,較2012年增長114%,為沿海缺水城市和海島水資源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國務院批複的《“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明确把海洋經濟發展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打造競争有力的現代海洋産業體系,特别是要推動海洋新興産業蓬勃發展。下一步,我們将圍繞培育海洋新興産業叢集、壯大産業規模,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提升海洋油氣、海上風電、深遠海養殖、海水淡化和海洋能開發等海洋裝備制造自主化水準,推進産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建立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海洋裝備産業體系。

二是加快高技術船舶工業智能化綠色化,推動大型LNG運輸船、郵輪、客滾船等高端産品及關鍵系統裝置研發應用,突破極地重型破冰船、大洋鑽探船等特種船舶自主設計制造。

三是推動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規模化發展,在沿海缺水城市開展海水淡化規模、裝備和政策試點。

四是促進海洋清潔能源多元化開發與應用,加強海洋能資源高效利用技術裝備開發和工程示範,支援海洋能規模化、商業化發展。

五是加快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産業化程序,推進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産業發展中心等公共服務平台建設。

拓展海洋經濟發展新空間

中新網記者:在拓展海洋經濟發展新空間方面,最近幾年我們取得了哪些成果?

王宏:中國提倡要秉持和平、主權、普惠、共治原則,把深海、極地、外空、網際網路等領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近年來,深海資源調查勘探取得積極進展。《深海海底區域資源勘探開發法》的出台邁出了大陸深海法治化“第一步”。大陸在國際海底區域已擁有5塊勘探礦區,面積達23.4萬平方公裡,成為擁有礦區數量最多和礦産種類最全的國家。

極地認知和保護利用能力不斷增強。組織開展了38次南極考察、12次北冰洋考察、16次北極站基科學考察,形成“雪龍”号船、“雪龍2”号船以及南極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泰山站、羅斯海新站、北極黃河站為主體的“兩船六站”格局。積極參與極地事務,承辦第40屆南極條約協商會議,釋出《中國的北極政策》《中國的南極事業》白皮書。中俄合作開展北極航道相關考察研究,共建“冰上絲綢之路”取得積極進展。

深度參與并支援全球海洋治理

中新網記者:未來在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積極建構海洋命運共同體方面,怎樣更好地發出“中國聲音”?

王宏:海洋命運共同體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豐富和發展,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海洋領域的具體實踐。作為發展中的海洋大國,我們必須全面推動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走深走實,深度參與并支援全球海洋治理。

圍繞建構藍色夥伴關系,與沿海國家開展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的雙邊多邊合作。持續落實《“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設想》,積極完善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對話合作機制。豐富國際海洋公共服務産品,發起海洋公共服務共建共享計劃。參與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2021-2030)”計劃。

在南海深化海洋環境監測、海洋科學研究、海上搜救等領域務實合作,建構中國—東盟藍色經濟夥伴關系。加強深海戰略性資源和生物多樣性調查評價。持續做好南極科學考察和保護,建設“冰上絲綢之路”,參與北極務實合作,強化極地事務統籌協調和綜合保障能力。加強形勢研判、風險防範,做好法理鬥争準備,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