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奧斯丁的愛瑪叫《愛瑪》,為何福樓拜的愛瑪叫《包法利夫人》?

英國的奧斯丁筆下的愛瑪是個幸福的姑娘——雖然她也住在鄉村,但是她擁有财富、名譽和地位,最重要的是有許多高富帥傾慕,愛情是她本來幸福人生的錦上添花。

奧斯丁的愛瑪叫《愛瑪》,為何福樓拜的愛瑪叫《包法利夫人》?

這位愛瑪,她幾乎主宰着自己的人生,她當得起自己的主人。

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女主人公也叫愛瑪,但是她沒有奧斯丁的愛瑪那麼幸運。

奧斯丁的愛瑪叫《愛瑪》,為何福樓拜的愛瑪叫《包法利夫人》?

她一生都求而不得,也做不了自己——就連她出場,也是從包法利的視角帶出來的,就是如果不是因為包法利要娶她,她也成不了本文的主角。

如此看來,用女主夫家姓命名,是作者的一番深意了。

01“我”一定要活成大衆認為該成為的樣子嗎?

由本文開頭帶出,福樓拜筆下的這位愛瑪,因為包法利夫人這個身份與命運,給讀者帶來了許多思考。

我們這些後來的讀者都知道,因為《包法利夫人》的如雷貫耳,“包法利夫人”曾經成為圍牆中的婦女貪慕虛榮的代名詞。

奧斯丁的愛瑪叫《愛瑪》,為何福樓拜的愛瑪叫《包法利夫人》?

也就是說,把這本書讀完的人,許多人會有一個比較統一的印象和潛意識的評價,就是覺得女主人公脫離了已婚婦女該有的樣子,對她的為人處世方式不予認同。

盡管福樓拜一再強調他要客觀寫文,但文中還是有意無意地把對愛瑪的褒貶态度暴露了出來。

他寫她自幼被送到修道院寄讀,因為頗有天分,能把修女教的規矩和儀态學得很好,成為典範,初期挺受修女們器重,但是因為好高骛遠,對來自貴族家庭的同學暴露出豔羨之色然後開始擺爛,逐漸地修女老師們對她心生厭惡,沒多久就把她趕回了家。

他寫她因為憂郁苦悶到教堂去找神父開導,忙于安撫窮人的神父語氣非常刻薄,暗中諷刺她的心靈空虛和自私自利。

他借老包法利夫人的口,罵愛瑪病都是閑出來的,是一個暴殄天物、不會過日子的女人。

他用藥劑師的夫人做一個強烈的對比——因為那位夫人的賢惠,把家經營得很像傳統幸福家庭的樣子,孩子都活潑可愛,一家大小其樂融融。

不一而足。

然而,包法利夫人的悲劇是因為她沒有活成人們認為該成為的樣子嗎?

如果愛瑪在當少女的時候,在修道院裡本分地學習,回到家後選擇身份相當的人嫁了,嫁人後一心經營家庭,愛護孩子,與丈夫舉案齊眉,是不是就一定會幸福美滿呢?

奧斯丁的愛瑪叫《愛瑪》,為何福樓拜的愛瑪叫《包法利夫人》?

這種假設是有欺騙性的。

藥劑師的夫人是個非常好的參考對象。

這位婦女在年輕時外貌上是否跟愛瑪有得一比我們不得而知,因為作者沒說,但是我們可以想象,她也有過“娉娉袅袅十三餘”。

但是當愛瑪初見這位當了N年藥劑師夫人的女子,并沒有感受到任何與“美好”有關的印象——眼前就是一個面色蠟黃、身材臃腫、不修邊幅、語言粗野的婦人。

這是傳統的已婚婦女形象,是社會上普遍認為女人該成為的樣子。

老包法利夫人就是這種傳統的代表,既是以身作則,也用這樣的标準評判其他女人。

是以,她給兒子物色的第一個妻子,盡管外形上根本配不上兒子她也不介意,有錢和安分,是過日子最好的東西啊。

是以,她對“清新脫俗”的愛瑪沒什麼好态度。

但是老包法利夫人幸福了嗎?并沒有。

她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為丈夫為家庭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心血和錢财,得到隻是丈夫終日爛醉如泥或者尋花覓柳來對待。

如果看文章的你,正巧也是跟愛瑪一樣容貌姣好,或者至少有一顆優雅和浪漫的心,真的就甘心把日子過成藥劑師那個婆娘那樣,甚至老包法利夫人那樣嗎?

在女權覺醒的今天,越來越多人會了解了愛瑪的不甘心。

我們不禁困惑起來:成為xx夫人,是否就是女人走向悲劇的一部分?

奧斯丁的愛瑪叫《愛瑪》,為何福樓拜的愛瑪叫《包法利夫人》?

02浪漫真的值得拼死去追嗎?

然而,有些東西又是非常沖突的,你不甘心能怎麼辦呢?

難道做個老姑娘終身不嫁?但是不嫁的女人也有痛苦,甚至更多。

那不甘心就要像包法利夫人那樣,整天衣着光鮮,十指不沾陽春水?把孩子丢給别人帶,不爽時一腳踹開?與丈夫同床異夢,對從身邊走過的男人暗送秋波?

就是要逃避柴米油鹽,遠離人間煙火,要心懷浪漫,不滅幻想?

說起浪漫這詞——在絕大多數人的心裡它都是個褒義詞,常常用它來贊許喜歡的人。

如後人總喜歡用浪漫這詞來贊蘇東坡,因為他即便穿着蓑衣芒鞋都能把生活過成詩;有人看《爸爸去哪兒》時用浪漫這詞贊曹格的太太,因為她在開飯前去采樹葉做了筷子托,讓晚餐增添了氛圍。

浪漫可以苦中作樂,也可以是錦上添花,但有時候,它約等于堕落,直接通往毀滅之路。

奧斯丁的愛瑪叫《愛瑪》,為何福樓拜的愛瑪叫《包法利夫人》?

人們享受浪漫的美好之下,往往看不到它的災難隐患。

女人普遍渴望的那種生活上的浪漫,大多數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要錢撐起來。

最浪漫莫過于《茶花女》的瑪格麗特,每天出門手捧着一束最新鮮的茶花,乘坐裝飾華麗的馬車穿過古老的街道,邁着雲步走進劇院的包廂,小口吃着精緻的零食,小口抿着晶瑩剔透的美酒……

如此的她,同時由三個當時最富有的貴族供養着,但是依然被債務壓得擡不起頭。

這是維持浪漫生活的代價。

除了生活形式的浪漫,女人還渴望愛情的浪漫。

奧斯丁的愛瑪叫《愛瑪》,為何福樓拜的愛瑪叫《包法利夫人》?

而愛情的浪漫,往往都需要走出正常的生活,歸于平靜的夫妻是極少有多少浪漫成分的。

有句話叫妻不如妾,妾不如偷,究其原因,就是不平常的愛情更容易品嘗到浪漫的美味。

但是不平常的花,結成的大多是不平常的果。

安娜卡列尼娜不甘平淡的婚姻,渴望浪漫的愛情,于是出軌帥哥渥倫斯基,最後自己承受不了看不到出路的生活,卧軌而死。

包法利夫人什麼都想要,既想在生活上追求浪漫,能打扮得像茶花女那般優雅,獲得所有人羨慕的眼光;又想要浪漫的愛情,能像安娜那樣有熾熱的追求者。

最後,她為浪漫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在負上重債破産的時分,終于識别兩位情夫的薄情,絕望地服毒自殺。

她不但毀滅了自己,也讓自己的家人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

她死了以後,丈夫絕望地死了,父親也悲傷地死了,可憐的女兒一下子成了孤兒,既無錢财可傍身,也無親人可依靠,未來的命運可想而知。

奧斯丁的愛瑪叫《愛瑪》,為何福樓拜的愛瑪叫《包法利夫人》?

結語

福樓拜是厲害的,時隔幾個世紀,《包法利夫人》依然能給予我們合時宜的啟示。

我們憐憫了命運的不公,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奧斯丁的愛瑪那樣一生被上帝眷顧;

我們了解了包法利夫人的不甘,因為我們也想好好享受生活,不想淪為任何什麼的犧牲品;

我們借鑒了包法利夫人的失誤,懂得了要在平淡人生中抓取快樂和幸福,懂得了人生需要量力而行,對浪漫的追求要适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