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善良撒瑪利亞人的故事

 基督用善良的撒瑪利亞人的比喻,來說明真宗教的實質。他指明真的宗教信仰,不在于制度、信條或儀式;而在于仁愛的行為,在于為他人謀求最大的幸福,在于純正的善良。

  正當基督教訓人的時候,“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稣說:‘夫子,我該作什麼才可以承受永生?’”聽衆都屏息等候着耶稣的答覆。祭司和拉比們想藉着律法師所發的問題,來陷基督于困難之中。但救主沒有進行辨論,卻要發問的人自己回答自己的問題。他說:“律法上寫的是什麼?你念的是怎樣呢?”猶太人指摘耶稣輕看西奈山上所頒布的律法;而他則把得救的問題轉到對上帝的誡命的遵守上去。

  律法師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上帝;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耶稣說:“你回答的是。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

  那律法師原來不滿意法利賽人的态度和行為。他曾懷着追求明白經文真谛的心去研究聖經。他極關注這件事,是以誠懇地問:“我該作什麼?”在他自己的回答裡,他對于律法的要求,沒有一堆儀文和儀式的教條。他認為這都是沒有價值的。他隻提出一切律法和先知所憑藉的兩條大綱。這個為基督所稱贊的回答,使救主在拉比們面前占了優勢。他們不能憑耶稣贊同一個律法師所說的話,而定他的罪。

  耶稣說:“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他說明律法是一個神聖的整體,并教訓我們不能守這一條而犯那一條;因為有一個原則将每一條都連貫在一起。人的終局,必根據他是否服從全部律法來決定。以愛上帝為至上,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這就是必須實作在生活上的原則。

  律法師感覺自己是個犯法的人。他因基督銳利的話語而自覺有罪。他自稱明白律法的公義,但沒有實行。他沒有向他的同胞實施愛心,他必須悔改;但他非但沒悔改,反倒想顯明自己有理。非但沒有承認真理,反倒想指出誡命是何等難以實行。這樣,他希望一方面能避免良心的責備,一方面在衆人面前為自己申辯。救主的話已證明律法師的問題是多餘的,因為他自己已能回答。他便又提個問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

  這個問題在猶太人中常引起無休止的辯論。異邦人和撒瑪利亞人,不能算為鄰舍,這在他們是沒問題的;因為這些是外鄉人,是仇敵。但在猶太人自己的民族和社會不同的階層中,應怎樣劃分界線呢?祭司、拉比、長老,該把誰當作鄰舍呢?他們終身在儀式上兜圈子,實行自潔。他們又教訓人說,和無知粗魯的庶民接觸必沾染污穢,以後要費很多麻煩才能除去。他們能否把“不潔淨的人”當作鄰舍呢?

  這次,耶稣還是不讓人把他拖入辯論的旋渦。他不譴責那些窺探他,要定他罪的人的偏執。他隻用個簡單的故事,使聽衆看到一幅流露着來自天上的慈愛的圖景,進而感動了衆人的心,那律法師也不得不承認其中的真理。

  驅散黑暗的方法,就是讓光明透進來;打擊謬誤的訣竅,就是展現真理。惟有上帝之愛的啟示,才能暴露自私心理的醜态和罪惡。

  耶稣說:“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丢下他走了。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這并不是虛構的故事,而是一件真事。而且大家都知道,耶稣所講的與事情的經過完全相符。故事中所講的從那邊過去的祭司和利未人,這時也恰好在基督的聽衆之中。

  從耶路撒冷到耶利哥,必須經過猶太地的一段曠野。路經之處,是空曠、多石的深谷,經常有強盜出沒,剪徑打劫過往行人。那人就在這裡遇難,所有值錢的東西都被搶劫一空,還被打個半死,丢在路旁。那時,有個祭司從這條路上過來,隻向受傷的人看一眼。随後又來一個利未人,他好奇地要知道出了什麼事,就站住看一看遭難的人。他知道自己應該作什麼,但這是勞心費事的職責。他真希望自己沒走這條路,就不至于看見這個受傷的人。但他終于決定事不關己不勞神,掉頭而去。

  這二人都擔任聖職,并自認是熟悉聖經的。他們是被特選在民中作上帝代表的,應當“體諒那愚蒙的和失迷的人”(來5:2),以便領他們明白上帝對人類的大愛。他們蒙召來作的工,就是耶稣說自己所要作的工。他說:“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路4:18)

  天上的衆使者,看到地上上帝家裡的人遭遇苦難,已經準備與人合作,來解除他們所受的壓迫和痛苦。上帝曾按自己的旨意,使祭司和利未人經過那受傷者躺卧的地方,要叫他們看出那人需要憐恤和幫助。天庭都在注意觀看,這兩個人對同胞是否懷有恻隐之心。古時在曠野教導希伯來人的,原是救主耶稣。他從雲柱和火柱中發出的教訓,與現在人們從祭司和教師所領受的,大不相同。那時律法仁慈的條文,甚至把不能用言語表達需求和痛苦的低級動物,也包括在内。上帝曾曉谕摩西訓示以色列人說:“若遇見你仇敵的牛或驢失迷了路,總要牽回來交給他。若看見恨你人的驢壓卧在重馱之下,不可走開,務要和驢主一同擡開重馱。”(出23:4,5)但是,耶稣講述的這個被強盜打傷的人,卻是一個遭難的弟兄。祭司和利未人對于弟兄,豈不應比對負重的牲畜,更有恻隐之心嗎?上帝藉摩西傳給他們的資訊,說明他們的耶和華上帝是“至大的上帝,大有能力,大而可畏,”“他為孤兒寡婦伸冤,又憐愛寄居的。”故此他吩咐:“是以你們要憐愛寄居的。”“要愛他如己。”(申10:17-19;利19:34)

  約伯曾說:“從來我沒有容客旅在街上住宿,卻開門迎接行路的人。”羅得見了兩個扮作常人模樣的天使到了所多瑪,便臉伏于地下拜,說:“我主啊,請你們到仆人家裡洗洗腳,住一夜。”(伯31:32;創19:2) 這些教訓,祭司和利未人是熟悉的,但他們沒把它應用在實際生活中。他們既受過帶有民族偏見的教育,就養成自私狹隘和排外的心理。是以當他們看見那受傷者時,因不能确定他是自己的同族,就想他或許是個撒瑪利亞人,是以就轉身走開了。

  基督所叙述的祭司和利未人的行為,在律法師看來,與他所學的律法規條并沒什麼相抵觸的地方。但這時另有一幅景象擺在他面前:

  有個撒瑪利亞人路過那裡,看見那受傷的人就動了慈心。他沒有問那陌生人是猶太人還是外邦人。他很明白,如果當時二人的處境颠倒過來受傷的是他自己,而行路的是那個猶太人,那麼,那猶太人必會吐唾沫在他臉上,然後會輕蔑地走開的。但他并不是以而躊躇,也不考慮自己留在那裡會有被劫的危險。他隻看見在他面前的,是個受苦需要救助的人,此外他就無暇顧及了。他脫下自己的外衣,替他蓋上;拿自己路上準備用的油和酒,來醫治受傷的人使他清醒。他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一步一步地跟着慢慢行走,免得他因颠簸而增加痛苦。他把他帶到客店裡,無微不至地照應他一夜。次日早晨,撒瑪利亞人看那人有了起色,才放心趕自己的路。但在未走之前,他把那人托給店主照應,付了賬,又拿一些錢存在店裡,供他使用。可是連這樣他還怕不周到,于是再給他作了準備,對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

  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于是,耶稣定睛看律法師,好像看透了他的内心似的,說:“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

  這時,律法師還不願從他口中說出撒瑪利亞人這個名字;他隻回答說:“是憐憫他的。”耶稣說:“你去照樣行吧!”

  “誰是我的鄰舍呢?”這個問題從此就徹底解決了。基督已經說明,我們的鄰舍不隻是與我們在同一個教會,有同一個信仰的人。鄰舍是不論種族、膚色或階級的。凡需要我們幫助的人,都是我們的鄰舍。凡被仇敵蹂躏打傷的人,都是我們的鄰舍。每一個屬于上帝的人,都是我們的鄰舍。

  耶稣用善良的撒瑪利亞人的故事,來描述自己和自己的使命。人已經受了撒但的欺騙、傷害、搶劫、敗壞,被丢在路旁,任其死亡,但救主對我們可憐的景況動了慈心。他放棄他的榮耀來拯救我們。他看見我們将要死亡,就自願為我們的生命負責。他醫治了我們的創傷,用他的義袍遮蓋我們,為我們開了一個安全的避難所,親自付出代價為我們安排一切。他舍去生命救贖我們。他指着自己的榜樣對他的門徒說:“我這樣吩咐你們,是要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約15:17;13:34)

  律法師向耶稣所發的問題是“我該作什麼?”耶稣承認愛上帝和夫妻為公義的總綱,便說:“你這樣做,就必得永生。”那撒瑪利亞人服從了慈悲仁愛之心的驅使,證明他是個遵行律法的人。基督吩咐律法師說:“你去照樣做吧!”可見所求于上帝兒女的,是實行而不是空談。“人若說他住在主裡面,就該自己照主所行的去行。”(約壹2:6)

  今日的世界和耶稣的時代一樣,同樣需要這個教訓。自私和冷淡的形式主義,幾乎熄滅了愛的火焰,破壞了那使人的品格放出芬芳的美德。許多承認主名的人忘記了基督徒的責任是代表基督。我們若不在家庭中、鄰裡間、教會裡或無論什麼地方,能在實際行動上舍己為人,那麼無論我們口裡怎樣表白,總不能算是基督徒。

  基督很關心世人,他要我們在拯救人類的事上與他聯合。他說:“你們白白地得來,也要白白地舍去。”(太10:8) 罪為一切痛苦患難之源,是以我們的責任是憐愛并幫助犯罪的人。許多犯過錯誤的人,自覺羞愧、自知愚昧,渴望聽到幾句勉勵的話。他們的眼光盯着自己的過失和錯誤,被逼到幾乎絕望的地步。我們不可忽視這等人。如果我們是基督徒,就不應當從他們旁邊過去,不應當躲避那些最需要我們幫助的人。當我們看見别人因患難或罪惡而受苦時,萬不可說,這事與我無關。

  “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加6:1)要藉信心和祈禱,擊退仇敵的勢力;要說有信心和勇氣的話,使受創傷的人聽了如瘀傷敷上藥膏一般。有許許多多的人,在人生的大鬥争中已經灰心喪膽,隻要有人向他們說一句仁愛勉勵的話,就能堅固他們,使他們得勝。我們不可忽略用上帝所賜的安慰,去安慰每個受苦的人。

  這一切都能成全律法的原則。這原則在善良的撒瑪利亞人的故事中,已經說明;這也是在耶稣的生活中所顯示的。他的品格表明了律法的真義,并顯明愛鄰如己意味着什麼。當上帝的兒女向一切人表露憐憫、仁愛和愛心時,他們就是為上天的律例的真義作見證。他們證明“耶和華的律法全備,能蘇醒人心。”(詩19:7)無論何人,若在表現這愛上失敗,就是破壞了他自稱尊崇的律法。因為我們向弟兄表現的精神,說明我們對待上帝的精神。那使我們愛鄰舍的唯一原動力,是有上帝的愛在我們心中。“人若說,‘我愛上帝’,卻恨他的弟兄,就是說謊話的;不愛他所看見的弟兄,怎能愛沒有看見的上帝呢?”親愛的,“我們若彼此相愛,上帝就住在我們裡面,愛他的心在我們裡面得以完全了。”(約壹4:20,12)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