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大學及國王學院簡介
劍橋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羅馬軍隊在劍橋建立了一個面積大概25英畝的營地,後來威廉大帝在劍橋Castle Hill附近建造一座城堡。根據資料,在1209年,一批因宗教、社會或學術思想分歧而被迫遷移的牛津年輕學者來到劍橋,這就是劍橋大學的開始。自從劍橋大學成立以來, 這裡逐漸發展成了一個充滿活力的大學城。
劍橋是在1951年才被英國皇室從劍橋鎮更新為劍橋市(Cambridge City)。劍橋所在的地理位置非常好,是以在很早的時候這裡的貿易就十分的繁榮。
到十八世紀的時候,劍橋鎮的人口已十分擁擠,郊外許多地方也慢慢發展起來住人。随着人口增長的需要,1845年劍橋就通火車了。因為劍橋大學堅持火車站不能離大學太近,要求至少要距離一英裡,是以劍橋的火車站就到了現在的位置。當時是靠馬車接送旅客進鎮,再後來有了汽車,就用公共汽車接送。
到了二十世紀,劍橋發展十分迅速,其中工業的發展尤其矚目。劍橋工業主要是兩大塊,一塊是印刷出版業,另一塊是科學儀器和裝置的制造業。在世界享有盛譽曆史悠久的劍橋大學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基本上滿足了劍橋印刷出版業發展的需要。而在當時科學儀器和裝置的制造業的發展主要得益于Cavendish實體實驗室的發展。Cavendish實驗室就是劍橋大學實體系,也是全世界實驗實體的先驅,實驗室的大量研究工作都以各種各樣新奇的實體實驗為基礎,是以幾乎全部的科學儀器和裝置都必須自行設計制造,随着實驗室的迅速發展和擴建,Cavendish實驗室對科學儀器和裝置的不斷擴大的需求極大刺激了劍橋科學儀器制造業的發展。比如著名的劍橋器械公司(Cambridge Instruments)和W.G. Pye電器公司當年都是Cavendish實驗室的科學儀器供應商,後來都成為世界級的著名企業。到今天,Cavendish實驗室與工業相結合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了劍橋繁榮的重要的動力源。
就在1975年,在Trinity學院的财力支援和Cavendish實驗室的技術和人力的支援下,劍橋科學園區(Cambridge Science Park)正式成立,并取得了 巨大的成功,成為世界學術與工業完美結合的典範,很快整個歐洲都争相效仿。在剛建立的十年中,中小高科技企業迅猛發展,但也有一些著名的失敗例子。Cavendish實驗室根劍橋科學園區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很多高科技公司就是Cavendish的教授、老師或者畢業生建立的,還有長期短期的各種科研合作,實驗室為園區培養輸送大量科學人才,并成為園區強大的技術後盾。現在,劍橋科學園區是全歐洲最大最成功的高科技中心,“劍橋”在英格蘭已經成為高科技的代名詞。
它成立于1209年,最早是由一批為躲避毆鬥而從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逃離出來的老師建立的,亨利三世國王在1231年授予劍橋教學壟斷權。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齊名為英國的兩所最優秀的大學,由于這兩所古老的大學在辦學模式等很多方面都很相似,故常被合稱為“Oxbridge”(“牛劍”),90位諾貝爾獎得主出自此校(實際來此校工作或執教過的人數可能更多,有指超過100位。因為劍橋大學官方的資料是根據學生或教師是否為學院的成員(Membership/Fellowship)而定。
劍橋大學位于倫敦北面50了裡以外的劍橋鎮。劍橋鎮本身是一個擁有大約10萬居民的英格蘭小鎮。這個小鎮有一條河流穿過,稱為“劍河”(River Cam 又譯“康河”)。劍河是一條南北走向、曲折前行的小河,劍河兩岸風景秀麗,芳草青青,河上架設着許多設計精巧,造型美觀的橋梁,其中以數學橋、格蕾橋和歎息橋最為著名,劍橋之名由此而來。劍橋大學本身沒有一個指定的校園,沒有圍牆,也沒有校牌。絕大多數的學院、研究所、圖書館和實驗室都建在劍橋鎮的劍河兩岸,以及鎮内的不同地點。它實際上隻是一個組織松散的學院聯合體,各學院高度自治,但是都遵守統一的劍橋大學章程,該章程是由大學的立法機構起草通過的,每年還會修訂。劍橋大學隻負責考試與學位頒發,而招收學生的具體标準則由各學院自行決定,并自行招生。劍橋的31所學院錯落有緻地分布在隻有10萬人左右的小鎮裡。這些學院建于不同的時代,最早的已有七、八百年曆史了。就像它們的建築一樣各具特色。
劍橋大學也有許多行政機構,負責管理和決定學院内的所有事務。其中包括校監、副校監、參議院、攝政院、議會和理事會。
劍橋大學超級校友錄:
查爾斯·珀西·斯諾 Charles Percy Snow C.P.Snow ( 1905年10月15日-1980年7月1日),英國科學家,小說家。他的朋友包括數學家高德菲·哈羅德·哈代,實體學家帕特裡克·布萊克特與X射線晶體學家約翰·德斯蒙德·貝爾納.
中文名
查爾斯·珀西·斯諾
外文名
Charles Percy Snow C.P.Snow
出生地
英國英格蘭東米德蘭茲的萊斯特郡
出生日期
1905年10月15日
人物生平
斯諾在英國英格蘭東米德蘭茲的萊斯特郡出生,獲萊斯特大學科學碩士學位,1930年獲劍橋大學博士學位。從1930年至1950年,他在劍橋大學基督學院從事研究、教學和管理工作,同時還進行文學創作。1934年,他發表了第二部小說《搜》(The Search)(1934年),奠定了自己作為一名小說家的聲望。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以及戰後,他在哈羅德·威爾遜的英國工黨政府擔任助手。1950年,斯諾與小說家帕米拉·漢斯福德·約翰遜結婚。1964-66年,擔任技術部長的議會秘書。在1957年他被授予爵士品位,1960年成為終生爵士——萊斯特的男爵斯諾。
他的朋友包括數學家高德菲·哈羅德·哈代,實體學家帕特裡克·布萊克特與X射線晶體學家約翰·德斯蒙德·貝爾納.
個人作品
斯諾的首部小說是偵探小說《船帆下的死亡》(Death under Sail,1932)。他也為安東尼·特羅洛普(Anthony Trollope)寫了一部傳記。
他更為人知的是他是題為《陌生人與親兄弟》(Stangers and Brothers)這一系列描述現代學術與政治背景下的聰明人(intellectuals)的政治小說的作者。《院長》(The Masters)是這一系列小說中最為著名的,它通過描寫一個劍橋的學院在選舉院長之前的一系列事情,讨論了其内部的政治問題。它表達了作者作為一個局内人的觀點,也揭露出了學術之外的事物對被認為是客觀的學者做出決定時的影響。《院長》與《新人》(The New Men)一同獲得了1954年的詹姆斯·泰特·布萊克紀念獎。《權力走廊》(The Corridors of Power)在今天的英語字典中添加了一個習語。
《寫實主義者》(The Realists)是對這八位作家作品的一個檢驗:司湯達,巴爾紮克,查爾斯·狄更斯,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爾斯泰,貝尼托·佩雷斯·加爾多斯(Benito Pérez Galdós),亨利·詹姆斯和馬塞爾·普魯斯特,斯諾為寫實主義小說做出了一個堅實的辯護
小說
陌生人與親兄弟》系列
《希望時光》(Time of Hope,1949)
《喬治·帕桑特》(George Passant,初次出版時作《陌生人與親兄弟》,1940)
《富者之仁》(The Conscience of the Rich,1958)
《亮與暗》(The Light and the Dark,1947)
《院長》(The Masters,1951)
《新人》(The New Men,1954)
《回家》(Homecomings,1956)
來自劍橋的慈善富翁李嘉誠
大慈善家李嘉誠因為其渴求知識(小時候沒錢上學)并熱心教育事業之心(長大了拼命支援教育)與劍橋的校訓不謀而合,而獲得了英國劍橋大學榮譽法學博士稱号。這個稱号可不像中國随便什麼人都能得個"教授"啥的,曾經得到該項殊榮的全是世界一等一的牛人,比如:愛因斯坦、再比如艾森豪威爾。後來,為了支援母校的醫療研究,為更多人造福,李嘉誠為了劍橋大學癌症研究中心捐助好多錢,英國惡性良性腫瘤研究基金聯合會也是在他的捐助下成立的。為什麼捐這麼多錢?李嘉誠說:"劍橋是世界頂尖的學府之一,我深信在這座研究所進行的研究工作,其成果必能為全球的醫學發展帶來寶貴的貢獻。"言下之意,最好的大學值得擁有最完善的設施。這位在劍橋的中國校友真給中國人争面!
艾瑪·湯普森(Emma Thompson),1959年4月15日出生于英國倫敦,英國演員、劇作家。1980年,畢業後的艾瑪·湯普森漸漸進入到電視圈。1993年,艾瑪以影片《霍華德莊園》獲得第65屆奧斯卡獲得最佳女主角獎。1994年,她又以影片《去日留痕》和《因父之名》分别獲得了第66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女配角的提名。1995年,她參演并參與劇本改編的《理智與情感》使她獲得了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2003年,她加盟《哈利·波特》。2005年,她出演了《保姆麥克菲》。2010年,湯普森留名美國好萊塢星光大道。2012年,艾瑪·湯普森在《黑衣人3》中飾演了“O探員”。
艾薩克·牛頓(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國皇家學會會長,英國著名的實體學家,百科全書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光學》。
他在1687年發表的論文《自然定律》裡,對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進行了描述。這些描述奠定了此後三個世紀裡實體世界的科學觀點,并成為了現代工程學的基礎。他通過論證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與他的引力理論間的一緻性,展示了地面物體與天體的運動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為太陽中心說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援,并推動了科學革命。
在力學上,牛頓闡明了動量和角動量守恒的原理,提出牛頓運動定律[1]。在光學上,他發明了反射望遠鏡,并基于對三棱鏡将白光發散成可見光譜的觀察,發展出了顔色理論。他還系統地表述了冷卻定律,并研究了音速。
在數學上,牛頓與戈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分享了發展出微積分學的榮譽。他也證明了廣義二項式定理,提出了“牛頓法”以趨近函數的零點,并為幂級數的研究做出了貢獻。
在經濟學上,牛頓提出金本位制度。
中文名
艾薩克·牛頓
外文名
Isaac Newton
國籍
英國
出生地
英國 林肯郡 伍爾索普村
出生日期
1643年1月4日
逝世日期
1727年3月31日
職業
實體學家、數學家
畢業院校
格蘭瑟姆中學、劍橋大學
信仰
自然神論
* 主要成就
提出萬有引力定律、牛頓運動定律與萊布尼茨共同發明微積分
* 發明反射式望遠鏡和光的色散原理
* 被譽為“近代實體學之父”
代表作品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光學》
逝世地
英國 倫敦 肯辛頓
研究領域
實體學、數學、天文學、科學等
所獲榮耀
英國皇家學會會長
晚年任職
英國皇家鑄币廠廠長和督辦
智商
290
書香溢滿,時光流轉――國王學院簡介
(一)創立背景
King's College――成立于1441年,由當時的英國國王亨利六世設立建立,因而得名“國王”學院。最初創立時,隻有1名院長和70名學生,不過他們全部來自本土赫赫有名的伊頓公學。
整個建築前後落成花了近一百年時間!最早這裡曾是一個河邊繁榮的集市,亨利六世看中了這塊風水,決心将河岸的房主強制搬離,又是武力威脅,又是金錢利誘,花了三年時間總算盤剝下這塊地,這可能是英國曆史上最早的城市改造項目了。
(二)禮拜堂
為了顯示國王的雄厚财力,學院建立之初就追求宏偉壯觀的建築,而其建築群中最著名的當屬國王學院禮拜堂,它聳入雲霄的尖塔和恢弘的哥特建築風格已經成為整個劍橋市的标志和榮耀。
國王學院禮拜堂的扇形拱頂天花闆以22座扶壁支撐,1515年由名匠瓦斯泰爾建造。西門上的皇冠與都铎薔薇的紋章細節,反映出亨利八世的英國霸權夢想。牆壁上的16世紀彩色玻璃窗都是以聖經故事為主要情景。
禮拜堂中的屏隔是都铎式木工的絕佳典範,分隔前廳和詩席班,屏隔上方巨大的17世紀管風琴箱飾有兩尊手持喇叭的天使。祭壇後還有一幅裝飾畫,為1634年魯本斯為比利時白衣修女修道院所繪的“賢士來朝”(The Adoration of the Magi)。
國王親自規劃了學院的整個布局,但是隻有禮拜堂按照國王的規劃建成,而光這項工程就耗費了100年,且分三階段才完成。這座禮拜堂,确實是劍橋大學中最壯觀的哥德式建築之一。
(三)風俗傳統
禮拜堂的唱詩班在每年的聖誕夜都通過BBC(拍Sherlock的那個公司)向全英國廣播頌歌。
在國王學院,即便是學院食堂也氣勢揮弘。很長一段時間内國王學院一直保持着這樣一個傳統:每天晚上學生們都必須身穿長袍到食堂等待進餐,當教授們進入時全體起立,而教授們則需要通過長長的走道抵達貴賓桌,全部學生和教師到達後就由一名學生帶領大家用拉丁文禱告,随後教授們就可以享用豐盛的晚餐和美酒,而學生們則隻能品嘗品質一般的食物。不過今天這項傳統已經被廢除。
現在關于進餐,學院還以敢于創新聞名。據說在正式的晚宴上無須穿黑色學袍,也沒有專為導師們設立的高桌,也無須在導師們入場時起立肅穆,因為人們認為,這些導師所值得人尊敬的是他們的學問,而不是他們的服飾和虛禮。
今天的國王學院是在所有劍橋的學院中學風比較開放的一個――其80%的學生都來自英國的政府學校,而非富豪子弟。
國王學院最引以為傲的曆史是1689年,學院的師生們成功抵制國王任命來自三一學院的牛頓(你沒有看錯,牛頓)作國王學院院長的指令。顯示了國王學院的尊嚴和獨立自主的精神。咦,你說這個不符合小标題?
學院還以敢于創新聞名,據說在正式的晚宴上無須穿黑色學袍,也沒有專為導師們設立的高桌,也無須在導師們入場時起立肅穆,因為人們認為,這些導師所值得人尊敬的是他們的學問,而不是他們的服飾和虛禮。
本文由清培商領院“雅木老師”編輯釋出.更多資訊可以關注“清培商領院”公衆号或者評論區留言、私信小編。如有侵權請告知
我們目前主要有的課程是:在職碩士。博士。博士後項目。北大/清華/上海交通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上海複旦大學/浙江大學開課(總裁EMBA研修、金融私募、房地産、PPP、建築施工、供應鍊、特色小鎮、心理學、富二代、大健康、區塊鍊、CFO/CMO/CHO、國學女性網際網路等),國内國際院校EMBA/MBA/DBA學位班:北郵法國裡昂EMBA、北京科技大學與美國德克薩斯阿靈頓商學院合辦中美UTA EMBA、人大中外金融碩士、社科美國杜蘭金融碩士能源碩士、EU瑞士歐洲大學MBA/DBA、美國UMT大學MBA/DBA、法國isg商學院碩士、美國索菲亞大學、法國諾曼底管理學院、荷蘭歐洲商學院、香港公開大學、亞洲城市大學等院校,涵蓋美、加、英、法、澳、瑞士、菲律賓等國家。博士後:英國劍橋大學哈默頓商學院博士後、哈佛大學博士後。斯坦福大學博士後。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博士後/通路學者,為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打造高端學習與資源整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