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市場激戰2022,浪潮雲走到了哪一步?
原創 節點财經 節點财經 2022-10-18 16:52 發表于廣西
節點财經專注上市公司價值發掘,記錄數字經濟關鍵節點1215篇原創内容
公衆号
文 / 正負極
出品 / 節點财經
2022年的雲計算行業,高景氣、反内卷、尋出海,是三個被标注了重音的詞語。
一方面,雲市場的增長仍然非常強勁。據艾媒咨詢釋出的報告,2021年大陸雲計算市場規模已超2300億元,預計2023年将突破3000億元。
另一方面,這又是一塊新兵老将前赴後繼,搶食逐鹿的地盤。除了BHAT,還雲集了京東、360、用友、金山雲、白山雲、火山引擎、浪潮等多股力量,内卷由此成為一個鮮明特征,并導緻雲出海蔚然成風。
比起前述幾家,脫胎于浪潮集團的浪潮雲,因為母體的B端、G端基因,是一個相對隐秘而低調的存在。但在近期,浪潮雲卻連放兩個大招,引發市場關注。
雲計算燒錢,浪潮雲趕赴IPO
“從雲網邊端布局角度講,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和技術補充,是以我們計劃2023年通過上市補充資金、技術短闆和能力,以及布局的空白。”
近日,浪潮雲總經理顔亮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浪潮雲的短期目标是推動上市,中長期則是搶占行業雲市場。
作為主流雲廠商中率先趕赴資本市場的一家,浪潮雲的舉動雖不意外,但仍可視為一個極強的信号。
事實上,早從2018年起,浪潮集團和浪潮雲高層便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要推動浪潮雲獨立上市;2020年初,浪潮雲完成了C輪融資,估值突破 100 億元,上市計劃正式打響,并于同年11月披露IPO輔導總結報告。
然而,就在業内猜測其或很快向科創闆發起沖刺時,浪潮雲卻撤回了輔導備案。
不過,擱淺的日子沒有太久,2022年4月,中信證券一紙公告(浪潮雲首次發行股票并上市輔導備案報告),宣告浪潮雲上市計劃重新開機。
圖源:浪潮雲官網
之是以積極謀求IPO,浪潮雲的考量是确定和現實的。
雲計算,聽上去輕盈、單薄,實則是一個重資産、重資金行業,前期投入非常大,短時間内很難自我“造血”循環。
即便如行業“頭牌”AWS(亞馬遜雲科技),花了十年時間才開始賺錢;阿裡雲連虧12年,2022财年(對應自然年2021年4月~2022年3月)首度盈利;中信證券測算,騰訊雲2020年至2022年毛利率均為負,分别是-14%、-7%和-7%。
2019年5月,時任董事長的袁誼生曾稱,和已經向科創闆送出招股書的優刻得相比,浪潮雲規模并不小,且已經實作盈利。公開資料顯示,優刻得2019年營收15.15億元,淨利潤0.21億元,2020年和2021年連續虧損合計近10億元。
樂觀假設,浪潮雲至今保持盈利,可就體量而言,相較第一梯隊的BHAT,應該還有較大差距。
2022年第二季度,阿裡雲繼續穩坐中國雲基礎設施市場頭把交椅,市占率高達34%,華為雲、騰訊雲、百度智能雲分别為19%、17%、9%,浪潮雲隻能歸于其他,和衆多蝦兵蟹将分享“蛋糕”剩下的21%。
再者,尚處在成長期的雲市場,内卷化加速,大家都在燒錢肉搏。該背景下,擁有豐厚資金安全墊的企業通常能走的更遠,上市勢在必行。
與之并行的大招還有多元度實力強化。2022年9月,很少動用資本并購、收購的浪潮雲,極罕見地把杭州思福迪資訊技術有限公司收入麾下。據悉,思福迪專注于新一代網絡安全集中化和應用化方向的技術研究和應用積累,涉足政企、金融、醫療領域的運維安全管理産品服務與資訊安全審計等業務。
從積極角度看待,思福迪具有在細分賽道的專業技術,雙方深度合作,優勢互補,不僅能提升浪潮雲的研發能力和安全産品的競争力,且有助于公司突破原有投資瓶頸,在政企業務外開辟新航道。
發力分布式雲,是浪潮雲的“降維打擊”之道嗎?
第一次讀劉慈欣《三體》的人,如果完整看完三部曲,震撼的往往不是三體人的強大,也不是地球逼近末日的既視感,而是“降維打擊”的可怕:人類費盡力氣掙紮,結果卻被一張「小紙片」将整個太陽系二維化了。
引申到商業領域也一樣,企業需要給自己升維或者讓對手降維,比如創新商業模式、智能化淘汰落後生産力、換道開拓新空間等。
回溯雲計算的發展曆史,從私有雲、公有雲,到混合雲,以及邊緣雲、專屬雲等,技術進化一直是決定行業程序和企業命運的“勝負手”。2019年,分布式雲被首次提出;2020年,全球權威技術研究與咨詢機構Gartner将分布式雲列為雲計算十大技術趨勢之一。
簡單了解,分布式雲可以是公有雲+混合雲+邊緣計算的新形态,具備低延遲、合規性、低成本等特點。通俗地說,就是要讓計算無處不在,任意位置任意場景雲 。
随着相關概念的甚嚣塵上,進一步坐實了分布式雲代表雲計算未來的趨勢。
Gartner預測,2022年,50%的企業資料将在傳統資料中心或單個集中式雲之外産生和處理,2020年這一比例僅為10%。而到2025年,該數字将攀升至75-90%。
另一家市場研究機構Future Market Insights預測,2021年到2031年,全球市場對分布式雲的需求将以每年24%的速度增長。
浪潮雲在2019年便先行走入分布式雲高地,屬于在時間和技術上給自己升維的一類,并在2021年推出“分布式雲+”行動計劃——1+2+N+生态,即打造1朵分布式雲,聚焦數字政府和工業網際網路兩大大重點領域,結合浪潮雲多年的行業實踐經驗,聯合生态夥伴,針對N個業務場景做雲數智一體化的标準化輸出。
圖源:浪潮雲官微
與此同時,基于廣闊的市場前景,從全球到本土,諸如AWS、Azure、Google、阿裡雲、華為雲、騰訊雲等雲計算巨頭,均對分布式雲重磅下注。
作為較早“吃螃蟹”的人,浪潮雲誓言要做中國分布式雲上司者,進而提前把握雲計算市場後續10年的紅利期,但從現狀來看,這并非沒有威脅和挑戰。
公有雲+混合雲+邊緣計算,不是單純的技術加減法。如何有效融合多雲模式,協同運作,仍需要雲服務廠商不斷深化與突破。
其次,多雲模式下不可避免會遭遇到異構機器和網絡之間的互聯互通、節點規模化的普遍故障,由此帶來的運維難度以及安全風險也将同步提高。比如,如果企業要處理支付資料,就要確定内部系統和雲提供商遵從支付行業資料安全标準,在引入混合雲後,還要確定兩個雲之間的資料轉移是受到保護的。
政務雲市場的“C”位,浪潮雲守得住嗎?
對雲計算廠商而言,政務市場曆來是兵家必争之地。
浪潮雲繼承了浪潮集團服務B端、G端的經驗與關系網,以及較早發力分布式雲沉澱的多元适應能力,不僅把政府業務經營的風生水起,且多年來位列頭榜。
比如,得益于對分布式雲技術的探索和積累,浪潮雲目前正在支撐全國235個健康碼、核酸檢測等相關的抗疫系統。
根據賽迪顧問釋出的《2021-2022 年中國政務雲市場研究年度報告》,浪潮雲在市場地位和發展能力方面取得雙料第一,連續8年摘得中國政務雲市場第一位的桂冠;根據IDC釋出《中國數字政府資料治理市場廠商份額,2021》報告,浪潮雲以9.1%的市占率蟬聯市場第一位。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整體市場佔有率,政務雲領域的執牛耳者仍然是華為雲。
IDC《中國智慧城市資料跟蹤報告(2022年7月)》中,2021年華為雲在中國政務雲基礎設施市場佔有率占比25.8%,連續5年保持第一,浪潮雲為20.4%,屈居第二。
行業内資深人士告訴節點财經,浪潮雲在山東還不錯,畢竟是省内企業,出了山東就很一般了,拿單實力沒發和華為比。
且不論排名的差異,單就政務市場,肥沃濕潤的“黑土地”不可能隻由少數幾人耕耘,囿于内卷程度加深,玩家大量入場,浪潮雲的“C”位,越來越難守。
據節點财經觀察,目前角逐政務雲的廠商大緻可以分為四類,一是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基礎電信企業;二是浪潮雲、曙光雲、華為雲等傳統IT廠商;三是以騰訊雲、阿裡雲、京東科技、金山雲為代表的網際網路企業;四是太極軟體、神州數位等系統內建商。
尤其是幾個自帶流量的網際網路大廠,均高強度厲兵秣馬。
阿裡雲去年以來将更多服務團隊下沉到行業和區域,設立16個地區戰區,并在今年3月挖來前華為EBG中國區總裁蔡英華,統領大銷售部門;騰訊雲也于去年進行了最新組織架構調整和戰略更新,目标是“紮根行業、深耕區域、提升效率”;百度智能雲則以AI為觸點,加速在金融、工業、農業、零售、服務等傳統行業拓展;京東雲定位“城市新經濟合夥人”角色,依托京東整體生态資源(電商、金融、物流),通過助力當地數字化産業發展、傳統産業數字化轉型的差異化競争優勢,在政務雲尋求突破……
中國雲計算市場,素有得政務雲者得“天下”的一說,料想浪潮雲将遭遇到“前狼後虎”的激烈圍堵。
或許意識到危機所在,浪潮雲在去年年底提出密布戰略——新一代的行業雲,将以新要素(數字)、新模式(生态共建、面向使用者的合營)和新産品(算力供給、全站服務)為三個核心要素,從企業角度挖掘市場機會,化解主流市場面臨的壓力。
節點财經聲明:文章内容僅供參考,文章中的資訊或所表述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節點财經不對因使用本文章所采取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