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石鼈灣小記

作者:劉培國
石鼈灣小記

翻過嶽陽山脈,進入淄河河谷,突遇彌天大霧。小心翼翼過源泉,抵池上境,晨曦漸明,霧霭約略通透,突發奇想,此時鑽進魯山北麓任意一條溝壑,聽峽谷流泉淙淙,觀層巒陽光如縷,豈非妙境?就近向南,穿西池,過橋進入桃花溪。

魯山之陰,用郝峪、小峰、趙莊、李家四條血脈支流,切出拱衛魯山北麓的五條大嶺,把甘霖灌注到千家萬畝,又注入淄河,成為滋養整個淄博的源頭活水。淄河對池上有話說,一定是一句謝謝。桃花溪得名,源自郝峪這條高山溪谷一路南上,溯源中郝峪。溪谷兩側,桃樹滿山,春花妖豔,秋果惹眼,裹挾着一年四季的美景,直上魯山。而魯山為花崗岩、砂岩地貌,山有多高水有多高,豐沛的泉水緣溪彙細流十裡而下,滋養着上郝峪、中郝峪、下郝峪。

山路左側就是石鼈灣。停車,沿溪邊苔石步道向下,曲曲折折,來到了水邊。

石鼈灣小記

山霧還在彌漫,湍流汩汩貫耳于前,跌水瀑布映現于後,極悅耳目。再往上,隐約可見一面平湖,縷縷蜃氣起于水面,集體向上蒸騰,與山間霧雲相接,混淆了蜃氣雲水,一時不能區分。溪畔有亭台寮閣十數間,三兩個布衣婦女在打掃庭除,掃地聲悉數被水流聲淹沒,隻見人掃地的動作,像一部舊年默片,卻帶了彩,頓覺時光倒錯。

刹那間,一個抖擻,東山上躍起一個暈日,山谷間一副輕紗薄幕瞬時拉開,強光萬條絲縷,帶着晚秋的暖意朝水灣播撒下來,隻見一隻巨大團魚自山上俯沖而下,至平湖而止,好逼真的一隻石鼈。石鼈俯沖過猛,又霎那止步,風乍起,浪還急,就勢從石鼈兩翼呼嘯過去,為石鼈平添幾分生猛。

石鼈灣小記

石鼈的背後,是被山溪切碎的巨大光崖,披了鮮亮的太陽在晨光裡閃爍金光,耀人眼目。

有專家曾建議,石鼈灣之謂稍嫌世俗,改一個雅些的名字更好。郝峪人笃自信,堅稱石鼈灣接地氣,叫着上口,聽着熨帖,一家常居于此的臨水飯店,雞是笨雞、菜是土菜、話是土語,生意奇火,便取名石鼈灣生态園。在池上,這種很率性的名稱俯拾皆是,如攔住灣,大光頭頂,甕崖,老鼠溝,閻王鼻子,鏊子頂,繩子嶺,陡溝,每處都是風景。文绉绉的稱呼也有,少,如花林,摩诃山,雁門寨,香爐峰。

我仔細端詳石鼈灣,可見一面瀑布将水灣一分為二,呈上下兩面靜湖。瀑布以上,湖水碧透,遊鱗潛底,細影隐約,聚散倏忽。瀑布以下,湖水幽深,色含神秘,果然有一對山門,十數米高,排列于下遊谷口,似乎随時呼隆一聲關閉,以防石鼈排闼而去,頓時,石鼈被賦予了神性。

石鼈灣小記

至此,天光大開,世界一片澄明。一位大嫂挑着一兩筐桃子來賣,我們向她問好。桃子是青州蜜色,比青州蜜個頭要大,黑不溜秋裡曬滿紅暈。我問了價格,也就那麼随便一問,平時在大街上,我們都沒有跟農人讨價的習慣,也不會挑挑揀揀,想想他們在地裡曬,雨裡淋,忍不下心再去計較果子大小、菜的胖瘦。大嫂不多言語,拿小刀切開一個桃子,挑出一片,遞到我們嘴上,吃一口還真甜,近桃核的地方綿軟,外層要酥脆許多,一隻果子裡竟然暗含多個口感,說,這叫冰糖蜜,不知是不是青州蜜與水蜜桃的嫁接。我說要一筐,大嫂見我們沒還價的意思,就推薦了右手那筐,說,這筐桃子是丈夫摘的,長在高處,大而甜,左手這筐是自己摘的,長在低處,外觀一樣,口感差點。一邊往塑膠袋裡倒,大嫂又說,你看,桃子上下一個樣,不是把好看的放在上頭哄人。這話,撬動了一句俗語,叫人心換人心。桃子誰和誰嫁接不重要,以顔值換甜度,是一種妥協,更是一種智慧。

石鼈灣小記

我就說,桃子看着不起眼,就是好吃。像極了這石鼈灣,聽着俗不可耐,卻能大雅。

石鼈灣小記
石鼈灣小記
石鼈灣小記
石鼈灣小記
石鼈灣小記
石鼈灣小記
石鼈灣小記
石鼈灣小記
石鼈灣小記

本文為劉培國先生原創文字

若需轉載請聯系此公衆号

劉培國

淄博世紀英才外語學校執行董事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