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什麼是資料資産?為什麼背後蘊藏45萬億這麼大的市場?

昨天看到一則令人頓感驕傲的新聞,從2012年至2021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居然從11萬億元快速增長到超45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

45萬億規模,世界第二!中國數字經濟這波福利你get到嗎?

資料來源:中國資訊通信産業研究院,中投産業研究院

有些人可能會說,小編跟着瞎激動什麼,這些漂亮的資料再好看跟普通老百姓有什麼關系?老百姓能享受到福利才是真的好。這話說得淺顯易懂而且有哲理。

你Get到中國數字經濟這波福利了嗎?

小編簡單說說,每個人都get到的中國數字經濟帶來的福利。簡單說幾個例子吧。

首先,政務辦理速度比以前快多了。“掌上辦”“最多跑一次”已在全國廣泛落地,“一網通辦”“跨省通辦”深入推進。特别是久居北上廣深的打勞工,不用回老家很多證件也能網上辦理了,這是以前不敢相信的一幕。

45萬億規模,世界第二!中國數字經濟這波福利你get到嗎?

(圖檔來源于網絡,侵權必删)

其次,交通出行比以前更友善快捷了。以前買張票是不是還需要寒風或酷暑中排老長的隊伍,然後列印車票驗票上車,現在直接一張身份證就可以確定一路暢通。

同樣的變化,也包括搭乘飛機、計程車、公交地鐵以及ETC高速通行等。數字化交通大大降低了交通出行中間的效率,這是大家都能感受到的吧。

45萬億規模,世界第二!中國數字經濟這波福利你get到嗎?

(圖檔來源于網絡,侵權必删)

還有一個執行個體就是數字化疫情監控。疫情最開始的時候,我們都需要去醫院做核酸檢查,然後列印核算結果報告,憑報告出行和上班。但是很快,手機上一張健康碼就可以讓大家暢通無阻。

是以,數字抗疫加速推動部門之間以及中央和地方之間的資料互通共享,健康碼的普及使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有力支撐複工複産、“動态清零”,對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45萬億規模,世界第二!中國數字經濟這波福利你get到嗎?

(圖檔來源于網絡,侵權必删)

資料成為第五生産要素

目前的中國政府、社會和企業的正常運轉完全離不開資料的支援。資料已經是中國數字經濟的基礎。如果說石油是工業經濟的原動力,那麼,資料經濟下的石油就是資料。

是以,2020年的時候,資料被我國政府認定為除了傳統意義上的土地、勞動力、資本和技術等之外的第五大生産要素。

45萬億規模,世界第二!中國數字經濟這波福利你get到嗎?

資料被認定為第五大生産要素

但是問題是,資料隻有在變成資産之後才能對數字經濟産生更大價值,而并非所有資料都被稱為資料資産(Data assets),有些隻是一種資料資源。

聽起來有些複雜。這篇文章,将盡量用白話解讀什麼是資料資産?它對于個人有哪些價值?什麼又是資料資産化?

曾經有這麼一個笑話。一家企業花大錢聘請了很多高手搭建了大資料平台。企業主聽說,大資料裡很多寶藏,于是他滿懷期待地來收寶藏,卻失望至極:明明我們公司有那麼多資料資産,為什麼沒能挖出價值呢?什麼大資料就是個大忽悠!

45萬億規模,世界第二!中國數字經濟這波福利你get到嗎?

(圖檔來源于網絡,侵權必删)

這個故事是想告訴我們,資料雖多,但沒有變成資産的企業資料,除了空耗成本,大多沒有什麼經濟價值。隻有可控制、可計量、可變現的資料才可能成為資料資産。

什麼是資料資産?

既然資料資産這麼重要,下面我們就好好聊聊資料資産。先給資料資産下個定義:資料資産是企業或組織擁有或控制,能帶來未來經濟利益的資料資源。

舉例來說,屬于個人的資料資産包括,個人履曆、家庭資訊,個人社交資料、個人消費資料、個人網絡習慣等。屬于企業的資料資産包括,薪資資料、工齡資料、業務資料、産品資料、财務資料等。

從本質上講,資料資産就是一種能給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料資源。既然是一種資産,那就也有增值和貶值的情況,資料治理的好就增值,治理的不好就貶值。

45萬億規模,世界第二!中國數字經濟這波福利你get到嗎?

張家港數字防疫圖(圖檔來源于網絡,侵權必删)

能夠帶來什麼經濟效益呢?目前對于個人來說,還沒有合适的平台進行資料資産加以獲利。經常看到商城内、小廣場、地鐵口有商家吸粉,掃碼或注冊即可參加贈禮物的活動。嚴格地說,這肯定不是資料資産交易行為。

對于企業來說,目前在北京、上海和貴州都已成立了資料交易所,受制于各種原因資料交易量并不大。是以,目前的資料資産來源,都來自于企業内部資料治理的結果。

45萬億規模,世界第二!中國數字經濟這波福利你get到嗎?

上海資料交易所

相信用不了多久,在國家的主導下,資料資産交易所需的技術水準、營運規則、法律法規等會陸續準備就緒,建成一個國家監督、企業和個人都能參與的合法交易平台。

介紹了這麼多的資料資産,順帶介紹一下資料資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