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王紫薇 楊昕怡 每經編輯:劉雪梅
“青島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城市,也是PICO創業起源的城市,我本人也在青島生活過很多年。”PICO 4國内釋出會後的媒體采訪中,PICO總裁周宏偉如是說。
在創業PICO之前,周宏偉曾在坐落于魯地的歌爾股份(002241.SH,26.5元/股,市值905.46億元)擔任高管。歌爾股份後來成為PICO堅定的“大後方”,為其提供供應鍊支援。這也成為PICO在産量和硬體品質上的“靠山”。
就在這場釋出會的兩天後,9月29日,歌爾丹拿全球總部落戶青島市南區,目标規模不低于5億元的元宇宙産業發展種子基金啟動,青島市數字内容産業創新谷揭牌,元宇宙産業創新園宣布開園。
熬過前幾年的寒冬,VR裝置再次掀起熱浪。2020年後,VR行業整體進入井噴期,根據VR陀螺統計,2021年全球VR頭顯出貨量約為1110萬台,同比增長66%。2022年H1全球VR頭顯的出貨量約684萬台,預計2022年全球VR出貨量将達到1450萬台。
1000萬台被看作一個發展的臨界值。從行業來看,VR賽道目前可以說是百花齊放。
比如在周宏偉暢想VR一體機未來前景之時,STEPVR合夥人、進階副總裁臧中堂就公開表示,一體機不是未來的方向,互動技術才是。而此前,Cocos遊戲引擎的CEO林順則告訴每經記者,移動端才是元宇宙沉浸式體驗的主場。
這些在不同方向的探索給了背後供應鍊廠商發展時機。螢幕、光學解決方案、乃至軟體引擎、晶片等,都成為國内廠商探索發展的領域。不過,網際網路分析師張書樂對國内的産業鍊并不看好。他認為VR産業鍊建設“基本零基礎,内容沒内容,裝置沒裝置”。
也有券商報告看好這一領域的巨大潛力。透鏡研究創始人況玉清告訴記者,VR相關的無論是終端還是産業鍊,都可以被看作是起步階段,未來增長空間很大,兩者的觀點并不沖突。
“渾水”才能摸大魚?無論是看好還是看衰,VR市場風已至。
國内PICO獨占鳌頭,VR賽道又掀熱浪
“友善”——這是科技視訊部落客何同學在試玩PICO4後最大的感受,“傳統的VR裝置用起來是很麻煩的,需要高性能的PC,在房間内擺設追蹤器,還得在頭上連根線。而PICO4開機後戴在頭上就能用,上手隻需要5分鐘。”
與何同學有着相仿體驗的首批PICO4玩家不在少數,“舒适”“便捷”“有趣”都是他們在小紅書、微網誌等社交平台上分享試玩體驗時提及頻率較高的詞。
随着VR産品從一代到四代的變化,PICO也從一個不起眼的創業公司成長為了如今行業内的一方霸主。
全球知名行業分析機構IDC釋出的《2020年第四季度中國AR/VR市場跟蹤報告》顯示,2020年,PICO在中國VR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一,其中Q4市場佔有率已達37.8%。在國内一體機市場,其Q4份額甚至高達57.8%。
到了今年上半年,IDC統計資料顯示,國内AR/VR市場整體出貨達58.6萬台,其中VR出貨55.8萬台。PICO在國内的市場占有率持續提升,上半年總體出貨量約34.9萬台,占國内VR市場出貨量的62.5%。
IDC:2022上半年中國AR/VR市場出貨超50萬台,消費者市場占比持續提升
在IDC釋出的《全球增強與虛拟現實支出指南》中,2021年全球AR/VR總投資規模接近146.7億美元,并有望在2026年增至747.3億美元,複合增長率将達38.5%。其中,中國市場的複合增長率預計達43.8%,增速位列全球第一。
與此同時,從賽道内的投融資情況來看,VR蘊藏的可能性也足以吸引資本們下注一探究竟。
據賽迪研究院釋出的《虛拟現實産業發展白皮書(2021年)》顯示,全球AR/VR産業在2021年全年的投融資金額達580.99億元,遠超去年同期的244億元。
資本熱潮一直延續到了今年。
據《中國電子報》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大陸AR/VR/XR以及元宇宙的相關投融資事件超過了30起,其中已披露的單筆最大融資金額高達7億元。
CIC灼識咨詢總監張辰恺在微信上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2022年上半年,以出貨量計,位元組跳動收購的PICO在中國VR裝置市場中占比超過一半,穩居國内第一。
除了集中這一特點,易觀分析文化消費行業資深分析師廖旭華也向每經記者指出,VR賽道這兩年興起的根本原因,在于2016年的泡沫破滅之後留下來繼續進行研發的企業積累,這個厚積薄發的結果就是VR裝置的銷量、内容的增多和消費者的增多。
但廖旭華表示,國内銷售的主要品牌還是PICO、Oculus和HTC,“目前還是一個非常小衆的市場”。
周宏偉也說,現在的VR市場處在早期階段,也是是以,未來市場空間很大,談競争還太早,“現在的大環境不是你死我活的問題,而是你活我活的問題。”
看好還是唱衰?摘下VR的“有色眼鏡”
在PICO 4線上釋出會的評論區,不少人猜測:“明天歌爾股份大漲。”作為周宏偉的老東家、PICO的供應鍊,歌爾股份(002241.SH)被寄予高期待并不意外。
然而,歌爾股份并沒有大漲。PICO 4青島釋出會第二天(9月28日),歌爾股份收跌5.92%,截止9月30日收盤,歌爾股份繼續收跌3.04%,收盤價26.5元,股價創今年最低值。
透鏡研究創始人況玉清告訴《每日經濟新聞》:“市場大環境對股價短期的影響更大,業績層面的影響會更長期。”
除了影響全球股市的因素之外,張書樂也告訴記者:“VR目前還是小衆市場,未知因素太多,不至于被(一場釋出會)提振。”
小衆、受到未知因素影響、前景不明等詞,是不少行業人士對VR、乃至元宇宙領域的标簽,但消費VR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海内外大廠重金投入這一領域,又讓另一半人士認為,這一領域雖尚在萌芽,但未來可期。
即使是在這樣認知不夠統一的時刻,VR領域的主要構成“硬能力”已經在不斷疊代。疊代的方向一言以蔽之:讓使用者體驗更好。
比如彩色透視功能。行業人士認為,全彩透視是VR成為元宇宙入口的關鍵技術,将成為未來一段時間的市場主流解決方案。
2020年9月,Meta釋出的Quest 2搭載的是黑白透視技術,這一技術被行業内解讀為:為全彩透視所做的鋪墊。黑白透視的解決方案中,帶上眼鏡與摘下是兩個世界,這意味着,體驗者會被時刻提醒自己身處何處,無法做到與真實世界互動融合。
2022年9月,PICO 4釋出,宣布支援彩色透視功能。行業人士認為,這可能是全球範圍内彩色透視技術在消費級VR⼀體機上的首次應用和量産。
PICO 4釋出現場 圖檔來源:PICO 4
兩年時間,彩色透視功能已經從紙上落地。除此之外,VR裝置的各硬體都在有條不紊的更新中,這展現在消費端,近兩年VR裝置的使用者體驗不斷更新。但華西證券認為,目前的VR硬體仍有不小的疊代空間,晶片與顯示仍需優化。
報告認為,下一代VR算力将會産生巨大飛躍,超越平闆、PC等傳統計算平台。在硬體方面,目前Micro OLED進入市場面臨較高壁壘,因為技術尚未成熟,相關的産業鍊也未形成,整體成本居高不下。
在指出發展缺陷的同時,報告同時看好行業前景。報告認為,目前的VR新功能不斷更新,逐漸為非遊戲類功能提供基礎,突破現有的圈層限制。遠期來看,VR市場可比肩筆記本與平闆電腦,預計年出貨量将達到2-3億台。
低調的供應鍊廠商:VR領域已成增長動力
對于堅持在VR領域深耕的供應鍊企業來說,VR業務已成為公司創收的來源點。
比如從财報來看,歌爾股份在今年上半年的高增長,就不能排除深度布局VR代工業務的貢獻。2022年上半年,歌爾股份實作營業收入4,36.03億元,同比增長43.96%;公司實作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0.79億元,同比增長20.09%。其中,VR虛拟現實、智能家用電子遊戲機及配件等領域内的業務實作了快速增長。
财報中,歌爾股份稱将繼續秉持“精密零元件+智能硬體整機”的産品戰略,積極推動聲學、光學、微電子、結構件等精密零元件和虛拟/增強現實、智能無線耳機、智能可穿戴、智能家居等智能硬體産品業務的發展。
事實上,歌爾股份從2016年開始布局VR/AR業務,2020、2021年公司VR/AR相關已成帶動業績增長的動力源之一。目前,歌爾股份ODM業務在國内遙遙領先。
VR領域的光學解決方案也是國内企業發力點之一。
聯合光電(300691.SZ,14.13元/股,總市值37.85億元)2005年成立,多年發展後,已形成從光學設計、模具設計、精密加工、開發到全智能組裝制造系統的完整産業鍊,并具備成熟度較高的全彩透視方案,能夠提供全彩透視所需的全部4顆攝像頭。
聯合光電今年上半年營收資料同比下降,财報顯示,原主營業務,比如視訊、手機類相關産品營業收入下滑,但在新型顯示領域及智能駕駛領域,營收大幅增長。
2022年上半年,聯合光電實作營業收入7.16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11.60%;上半年歸屬于母公司淨利潤3048.09萬元,較上年同期下降31.26%。而其中,AR/VR産品營收逆勢同比大增93.38%,銷量超4萬台。
在發展自身業務同時,聯合光電也通過投資加碼AR/VR領域。公司較早投資了VR硬體産品研發與制造商小派科技,并在2021年9月、2022年參與大朋VR E輪、戰略投資兩輪投資。二者目前均在國内VR公司領域排行靠前。
9月26日,聯合光電在投資者互動平台表示,公司作為元宇宙國内首批硬體制造商之一,已與國内知名的AR/VR企業達成戰略合作關系,如樂相、小派、亮亮視野、納德等。亮亮視野上市的聽語者VR字幕眼鏡是由公司參與制造的。
除此之外,國産廠商,如安徽熙泰、合肥視涯、昆明奧雷德等也在螢幕領域積極布局Micro OLED,華西證券認為,國内未來Micro OLED産量将不斷提升,制造成本也将有所降低,市場佔有率有望在2025年達到28%。
“渾水”時刻,魚大水大。國内供應商企業在不少領域已經有所作為,但在VR市場需求不斷向下遊要更高技術、更優質解決方案的時刻,應清醒看到,國内廠商仍有巨大的空間。
圖表來源:中商産業研究院整理
CIC灼識咨詢總監張辰恺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國内VR産業鍊的整體建設較為完善,但在先進設計方案所需要的個别元件上的生産布局仍有欠缺。
比如一體機流行的Pancake光學方案,後者基于反射偏振的折疊光路,光的多次反射下需要更低的雙折射與更穩定的偏振态傳輸。是以反射偏振膜和1/4相位延時片的品質,以及貼膜的工藝對成像品質至關重要。
“鏡片的鍍膜為Pancake光學方案關鍵工藝,至今仍由少數國外廠商主導。目前能達标的高品質光學膜生産廠商較少且成本較高,還有待更多國内廠商補位。”張辰恺說。
VR離C端消費市場還有多遠?
PICO4釋出會後的記者會上,周宏偉坦言,“我們的終極目标,是希望這種非常個人化的穿戴式裝置,能夠在消費端變成大衆使用者生活的一部分。”
根據VR陀螺統計,2021年全球VR頭顯出貨量約為1110萬台,同比增長66%,2022年H1全球VR頭顯的出貨量約684萬台,預計2022年全球VR出貨量将達到1450萬台。
1000萬台被看作臨界值,意味着行業将迎來更光明的上升期。但從目前的市場需求來看,絕大部分VR産品的購買者仍是遊戲愛好者,其産品功能也是以遊戲為主。
根據YOLE釋出的預測,全球AR出貨量将從2021年的103萬提升至2026年的4123萬台,市場規模有望超200億美元,中國是AR裝置單一最大市場。随着AR價格門檻下探,消費級AR出貨量将在2025年超過行業級。
對于C端VR裝置,網際網路分析師張書樂在微信上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VR裝置從工業級降維消費級,技術上不存在瓶頸,關鍵在于體驗,“在消費級市場上,VR載具必然都是以輕量化、小型化的方向前進。”
PICO副總裁任利鋒講述VR健身場景的應用 圖檔來源:PICO 4釋出會
然而,在從B端轉向C端的過程中,多家VR企業側重不同,做出了各自不同的選擇。
例如,STEPVR在今年5月正式釋出了“國承1号”元宇宙登入門,該産品将成為STEPVR邁向C端的重要一步。和VR頭顯、眼鏡等輕量級VR裝置不同,“國承1号”占地約3平米,配備了頭顯、震動馬甲、動捕手套以及全向運動系統。
STEPVR創始人兼CEO郭成曾向每經記者解釋,To C的VR裝置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不是輕量級與否,首要需求還是随時的VR服務和體驗,而目前還沒有這種服務,“消費者不是不能接受一個大的東西”。
不過,PICO的to C思路似乎更接近外界對家用VR裝置演進的想象。PICO4的特點之一即是小巧輕便,不含綁帶及電池的頭顯重量為295g,相較于上一代PICO Neo3減少了100g,體積也減少了43%。
除了硬體,軟體的選擇也在PICO的to C道路上顯得尤為重要。周宏偉也曾表示,VR真正走向更廣泛的大衆市場,本質上還是要靠内容和内容帶來的體驗去觸達。
對此,廖旭華表示,适合國内市場的VR内容方向較難預測,但就全球市場而言,一定是遊戲作為驅動,最終發展至全生态,“因為遊戲是最有吸引力、創造性和互動性的内容,就像憤怒的小鳥和切西瓜之于觸屏手機普及的作用那樣”。
“遊戲内容永遠是新消費級網際網路平台的最初孵化方式和新手村,沒有之一。畢竟,遊戲才是最适合普羅大衆的剛需。”張書樂也向記者表達了類似觀點。
對于未來廠商的發展,張辰恺告訴記者,硬體廠商的發展機會更多的是在光學和互動系統上。“Pancake光學方案正逐漸替代菲涅爾透鏡方案,成為新一代VR頭顯的首選。互動方面從原來的以搖桿為主的單一互動方式,正在向手勢識别、眼動追蹤、面部追蹤等多元的互動方式演變。”他樂觀表示,随着VR裝置的技術逐漸走向成熟,價格下降,需求端也會發生變化。
無論是硬體還是軟體,擺在VR企業面前的選擇衆多。而在VR裝置轉向C端的道路上,沒有唯一正确答案,有的隻是無數次嘗試,被市場篩選後留下的解。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