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泰特館藏再展浦東:重新審視歐普與動态藝術

作者:澎湃新聞
泰特館藏再展浦東:重新審視歐普與動态藝術

01:21

視訊加載中...

“動感視界:來自泰特美術館的歐普與動态藝術館藏”展覽現場。 編輯 陸林漢(01:21)

“我們想讓觀衆表現出興趣,甩開束縛并放松。我們想讓他們參與進來……”這是1963年“視覺藝術研究小組”(下簡稱GRAV)在巴黎雙年展上發出的宣言。

浦東美術館二樓展廳入口,英國藝術家吉姆·蘭比(Jim lambie)色彩絢爛的《佐波普》回應着GRAV的宣言,更是讓觀衆有意識地進入“動感視界”。

9月30日,繼開館展“光:泰特美術館珍藏展”後,浦東美術館再度攜手英國泰特美術館,推出“動感視界:來自泰特美術館的歐普與動态藝術館藏”。展覽以120件展品,囊括繪畫、浮雕、雕塑、裝置、視訊等多種藝術形式,從全球角度重新審視歐普與動态藝術。

泰特館藏再展浦東:重新審視歐普與動态藝術

展覽入口,吉姆·蘭比的作品《佐波普》将觀衆引入展廳

走在吉姆·蘭比的作品之上,地闆上幾何圖案讓人忘記自己身處美術館,而是在虛幻空間中打開一張唱片,仿佛邊界消失。

這是“動感視界”展第一件作品,作者出生于1964年,除了是頗具影響力的視覺藝術家外,也是音樂人。藝術之間、藝術與其他學科的跨界,構成了20世紀50至60年代歐普藝術(Op Art)的誕生背景。吉姆·蘭比出生于歐普藝術發生之時,當時許多藝術家開始将數學、科學研究和色彩理論的觀點融入他們的作品。他們認為觀衆不是被動的觀看者,而是主動的參與者,在真實的時間和空間中與藝術接觸。他們的作品經常通過激發觀衆對形狀、顔色和圖案的認知,營造複雜的視覺感受。

是以走入展廳,明顯感受到的光線比一般展覽弱,觀衆面對的是一片暗處的炫目。展廳首件作品《超新星》來自維克多·瓦沙雷利(Victor Vasarely,1908-1997),他被認為是歐普藝術之父,是亞曆山大·考爾德、讓-廷格利、馬塞爾·杜尚的動感藝術與安迪·沃霍爾的波普藝術之間的完美中介。

泰特館藏再展浦東:重新審視歐普與動态藝術

展覽中,維克多·瓦沙雷利兩件作品,左為《超新星》(1959-1961)

以視覺幻象,引導觀衆參與藝術

“歐普藝術”簡而言之是以簡單的線條、幾何圖形與變換的色彩營造出視覺效果和幻象。

《超新星》就是瓦沙雷利與觀看者玩的一把視覺遊戲,這件由1161個黑色小方塊組成的作品,從不同角度觀看,會看到類似移動、翻轉的動态變化。“運動并不是描繪一個正在移動的物體,反之,它是一種‘結構體撞擊視網膜的挑釁’。”瓦沙雷利說。

泰特館藏再展浦東:重新審視歐普與動态藝術

展覽中第一部分,從“視覺藝術研究小組”進入展覽。

瓦沙雷利之後,1961年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藝術家在巴黎成立“視覺藝術研究小組”,該團體的先鋒人物包括法國藝術家讓-皮埃爾·伊瓦拉和弗朗索瓦·莫爾萊、西班牙藝術家弗朗西斯科·索布裡諾和阿根廷藝術家胡利奧·勒·帕克。他們的作品也均在展覽中呈現,且透出相似的氣息。

泰特館藏再展浦東:重新審視歐普與動态藝術

胡利奧·勒·帕克,《持續移動,持續的光》,1963

胡利奧·勒·帕克在展覽中被單獨列出,他于1958年移居巴黎,在那裡他與維克多·瓦沙雷利等藝術家相遇,受其影響他創作了“持續移動”裝置,随後将研究領域拓展至三維空間并引入運動和光線。他熱衷于運用燈光和鏡面來反映作品所處的空間,并讓受邀與之互動的觀衆重新發現自身。展覽中,《藍色球體》處于一個單獨的空間,光線在球體表面肆意反射,制造出一個不穩定的視覺感受,以實驗性的探索引導觀衆參與藝術。

泰特館藏再展浦東:重新審視歐普與動态藝術

展覽現場,胡利奧·勒·帕克的《藍色球體》

藝術家重新思考自己的社會角色,他們開始反對将藝術家看作“天才”、并創作直接與公衆接觸的藝術。這種觀點也在世界各地獲得響應,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1965年的展覽“響應之眼”(The Responsive Eye)便是最早捕捉歐普藝術、“視覺”或 “視網膜”藝術新趨勢的最有影響力的展覽之一。

泰特館藏再展浦東:重新審視歐普與動态藝術

展覽現場,“響應之眼”部分展出了瓦爾特·勒布朗《扭力》(1965)等多件作品。

歐普藝術的風潮也逐漸波及全球,在南美傑蘇斯·拉斐爾·索托開拓了一種實踐方法,把兩塊繪有圖案有機玻璃重疊起來,讓圖案在前後有機玻璃闆之間互動相融,在多重光色、動力的作用下,産生神奇的夢幻效果。當觀衆移步移視線時,每一瞬間都因為光效應之波的閃爍而産生動感。在中東等地不少藝術家的實踐與歐普藝術發生碰撞。

泰特館藏再展浦東:重新審視歐普與動态藝術

展覽現場,傑蘇斯·拉斐爾·索托,《十二塊黑色與四塊銀色》(中)

在英國,興起于20世紀50年代初的“建構主義”也與歐普藝術有着相關性,他們擯棄在二維空間中制造幻覺的理念,轉而通過創作三維物體,與實體環境形成動态的全新關系。

泰特館藏再展浦東:重新審視歐普與動态藝術

展覽現場

巴黎“運動”展為始,世界對“動态藝術”的呼應

動态藝術與歐普藝術密切相關,這類創作包括使用電動機、可移動部件和各種能量源驅動的藝術作品,以挑戰藝術的靜态模式。1955年,巴黎丹尼斯·勒内畫廊舉辦的“運動”(Le mouvement)被廣泛認為是動态藝術發展的裡程碑事件。該展覽由藝術家瓦沙雷利與蓬杜·于爾丹、羅傑·鮑迪爾和丹尼斯·勒内共同策劃,展示了八位不同年代藝術家的作品。參展藝術家包括杜尚、考爾德以及一群年輕藝術家,例如保羅·布瑞、傑蘇斯·拉斐爾·索托、尚·丁格利和維克多·瓦沙雷利。

1955年的展覽彙集了利用機械或光學元素改變作品本身進而改變觀衆對其感覺的一系列作品。考爾德的動态雕塑和杜尚的轉盤是該展覽的最大亮點。這些藝術家都是研究和發展動态藝術的先驅者。瑙姆·加博的 《動态結構(駐波)》(1919—1920年)作為動态藝術早期代表也亮相于該展覽。

泰特館藏再展浦東:重新審視歐普與動态藝術

多件1955年巴黎“運動”(Le mouvement)展的作品彙聚浦東美術館。

近70年後,浦東美術館的展廳彙集了不少當時的作品,如瑙姆·加博的《動态結構(駐波)》就在一個小小的玻璃盒子中,通過一個小小的白色按鈕,觀衆可以觸動電波引發的振動。

泰特館藏再展浦東:重新審視歐普與動态藝術

展覽中瑙姆·加博的《動态結構(駐波)》。

懸在空中的考爾德《有紅點和藍點的天線》鼓勵着藝術和觀衆之間形成動态互動,這位美國雕塑家或是展覽中最為中國觀衆熟悉的藝術家之一。他着迷于制作在空中緩慢移動而發生形狀改變的作品,并發明了“動态雕塑”一詞來描述這些作品。

泰特館藏再展浦東:重新審視歐普與動态藝術

亞曆山大·考爾德,《有紅點和藍點的天線》

杜塞爾多夫成立的藝術家團體“零”(ZERO)、倫敦極具影響力的藝術家團體“信号”,均是動态藝術的發展的最佳見證。

展覽中不容錯過的《光之房間(耶拿)》來自奧托·皮内,他與共同熱衷于探索代表未來方向的新藝術形式的海因茨·馬克共同創立了“零”,他們還與來自日本、北美和南美的國際藝術家建立了廣泛的聯系,其中包括草間彌生、傑蘇斯·拉斐爾·索托等人。

《光之房間(耶拿)》是一個沉浸式的裝置,通過穿孔模闆的透光和5個獨立的電動發光雕塑創造出燈光的“芭蕾”,顯示了皮内對光的興趣,也是藝術家團體“零”的一件重要作品。

泰特館藏再展浦東:重新審視歐普與動态藝術

奧托·皮内,《光之房間(耶拿)》

倫敦藝術家團體“信号”之名來源于希臘藝術家塔基斯的一系列雕塑。他是動态藝術的先驅者,善于通過電磁場創造一種能動的雕塑形态。展覽中塔基斯的《信号》《電磁音樂》《磁性芭蕾》等多件作品利用磁力、重力、運動和能量等非物質特性來創作可互動。他相信萬物的精髓潛藏于視覺之外,觀衆可以在細細品味中體驗超越物性的能量。

泰特館藏再展浦東:重新審視歐普與動态藝術

展覽現場,從倫敦藝術家團體“信号”講述動态藝術在倫敦,後為塔基斯的作品《磁性芭蕾》

泰特館藏再展浦東:重新審視歐普與動态藝術

塔基斯在展覽中的一組作品,中為《信号》,右為《電磁音樂》

泰特館藏再展浦東:重新審視歐普與動态藝術

塔基斯《電磁音樂》(局部)

這是一個學術與體驗相容的展覽,以11個部分将歐普與動态藝術重建立構為在不同時代、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藝術家所追随的藝術流派。共同之處在于,在将藝術帶入新次元的同時,都對刺激觀者的眼睛和感覺展現了濃厚興趣。

泰特館藏再展浦東:重新審視歐普與動态藝術

展覽現場

展覽将持續至2023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