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今年上半年,餐飲業雖再次遭受疫情沖擊,但随着疫情防控形勢逐漸好轉,各地餐飲市場的煙火氣加速回歸。剛剛過去的中秋假期,北京、上海、武漢等多地餐飲銷售火爆,餐飲企業營業收入實作快速增長。
專家表示,随着一系列幫扶餐飲業恢複發展政策逐漸落地,以及餐飲業逐漸适應疫情變化,積極求新求變,拓寬銷售路徑,開辟增長空間,在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前提下,餐飲業有望迎來進一步回暖。
收入呈階梯式增長
“中秋小長假那幾天忙到連後勤、行政的同僚都來前廳幫忙收台、打水、打包外賣。”北京同和居飯店餐飲部副經理郭素紅告訴記者,平時午餐到13點半左右就打烊了,小長假每天都得忙到15點多,行政總廚在閉餐之後都去幫着洗碗了。據介紹,中秋當日,同和居月壇店單日銷量突破了20萬元,幾乎達到平常周末的2倍。
北京華天飲食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提供的資料顯示,今年中秋期間,華天集團直屬餐飲門店銷售額同比增長27.28%,其中同和居增長超過36%,馬凱餐廳鼓樓店更是實作了51.5%的高額增長,惠豐酒家、華天二友居、華天延吉餐廳、慶豐包子鋪等多個品牌都實作了增長。
受疫情影響,今年上半年餐飲行業再次遭遇打擊——多地暫停堂食,甚至出現外賣停擺。随着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各地餐飲業加快複蘇,餐飲機關也積極拓展客戶群體,居民消費需求得到有效釋放,彰顯了強勁的恢複速度、廣闊的發展潛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大陸餐飲業收入從2012年的2.4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4.7萬億元,增長近1倍。其中,除2020年受疫情影響發展遲滞外,每年均呈現階梯式增長。2021年,全國餐飲業收入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0.6%,且從2015年開始(除2020年),每年全國餐飲業收入增幅均大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不難看出,餐飲業持續發揮了促進經濟增長、帶動消費提升的重要驅動作用。
中小規模連鎖品牌增長迅速。《2022年中國連鎖餐飲行業報告》顯示,從2021年不同規模區間的品牌門店數同比漲幅情況來看,門店數漲幅最大的是規模在3家至10家店的連鎖品牌,同比增長了23%。餐飲品類也不斷細化,在2019年至2021年連鎖餐飲門店數的分布占比中,小吃快餐的門店數量在過去3年高居榜首,占比近50%。而特色菜、燒烤、地方菜是2021年增長比例最高的3個品類,連鎖門店數量同比增長分别達到33.2%、27.6%和22.1%。
餐飲相關企業注冊數量也保持了淨增長。企查查資料顯示,2021年大陸有334萬家餐飲相關新設立企業,同比增長34.68%,高于2019年的數量,97%的新設企業注冊資本在500萬元以下。可以說,餐飲行業對創業者持續存在吸引力,行業競争依然激烈。
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顧客消費習慣逐漸從線下轉移到線上。對此,餐飲企業的銷售模式也紛紛由以堂食為主轉向線上線下多管道融合。
“原來我們認為線上是堂食的輔助,但現在看來兩者都很重要,擁抱線上成了一道‘必答題’。”全聚德總經理周延龍分析說,“線上和線下的消費場景和客戶群體不同,需求也不一樣,我們發現新一代消費者喜歡通過手機找店,購買套餐後再到店消費,于是我們根據各區域資料情況實時更新線上套餐。針對北京不同地區消費特點上線新品,比如在主打異地遊客場景的全聚德前門店上線8人、10人等多人家庭套餐,而年輕消費者居多的環球城市大道店則上線寰球喜卷單人餐。”
外賣平台的作用不可忽視。今年4月,北京餐飲市場外賣訂單迅速攀升,部分主要做堂食的中小餐飲商戶也逐漸開展線上銷售。比如花小小新疆炒米粉,新品推出後,先上線外賣管道,如果市場反響好,再開始打造兼具堂食的“雙主場”模型。
“在經曆了疫情影響之後,餐飲業數字化轉型加速,外賣和堂食同等重要已逐漸成為行業共識。”美團進階副總裁兼到家事業群總裁王莆中認為,雖然疫情給餐飲行業線下擴張按下了“暫停鍵”,但同時也為積極擁抱數字化轉型的餐飲企業按下了“加速鍵”。在數字化程序不斷加速的背景下,餐飲業已進入堂食外賣并重的“雙主場”時代,對餐飲商戶而言,未來想要在激烈的市場競争中發展壯大,思維模式、經營模式與組織能力需有所創新,堂食和外賣占比合理将會帶來整體效益優化。
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13年至2021年,餐飲收入年均增長7.7%。在網際網路特别是移動網際網路普及率持續提升等因素帶動下,近年來外賣餐飲服務快速增長,2019年至2021年限額以上機關餐飲配送及外賣送餐服務營業額年均增速超過15%,其中2021年比上年增長超過30%,增速明顯快于餐飲業整體水準。這表明,越來越多餐飲商戶開拓線上外賣管道擷取增長空間。
從行業發展特征來看,餐飲行業進入了以新産品服務和新技術為突破口的新營運模式時代。同時,餐飲商戶的經營時空範圍也得到了擴充,有效調解了堂食高峰與低谷期間接待能力和就餐人群的沖突,為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中國烹饪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伴随着網際網路科技快速發展,直播、短視訊等新模式也快速重塑了消費者擷取資訊的方式,成為餐飲企業引流的一個重要管道。餐飲屬于高頻快速消費品,餐飲企業要不斷推陳出新,才能對消費者保持長久的吸引力。
協同發力助企纾困
在餐飲業新形态蓬勃發展的同時,也面臨着諸多發展困境。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餐飲業作為接觸性、聚集性行業持續遇冷。盡管2021年國内餐飲業市場規模已總體恢複至疫情前水準,但由于今年上半年疫情呈多點散發态勢,多地暫停堂食,餐飲業仍待進一步回暖。
餐飲業一頭連着百姓餐桌,一頭關系着經濟發展。今年以來,為幫助行業走出困境,從中央到地方均出台了相關纾困政策,助力餐飲業恢複發展。今年3月,财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釋出公告,提出自2022年4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适用3%征收率的應稅銷售收入,免征增值稅。随後,商務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1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抓好促進餐飲業恢複發展扶持政策貫徹落實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從加快出台相關補貼措施、拓寬企業融資管道等多個方面促進餐飲業恢複發展。
同時,各地也因地制宜為餐飲業量身定制推出相關支援、幫扶措施。比如,北京、廣東、安徽等地通過發放消費券、數字人民币紅包等舉措,加速釋放消費潛力,為餐飲業注入發展新活力。
面對疫情的沖擊,餐飲企業也在積極尋找轉機,通過“以節造市”等創新促銷方式尋求突破,努力做好市場保供,探索技術創新,并快速适應到店堂食和外送外賣動态共生發展的趨勢。同時,積極調整産品結構,入局預制菜賽道,在打通線下、線上管道的趨勢下,拓展新零售。
與餐飲市場穩步向前相對應的是,通過10多年的治理,大陸食品安全狀況穩步向好,并通過建章立制、實施食品安全戰略,推動食品安全治理進入持續健康發展軌道。2021年全國食品安全監督抽檢合格率達到97.3%,比2012年提高1.9個百分點。
食品安全直接關系廣大人民群衆的切身利益。中國烹饪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産業鍊條較長且複雜是餐飲服務行業的重要特點,要想從根本上改變餐飲業食品安全現狀,需要政府、行業協會和企業等多元力量共同參與、共同推進、共同發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食品安全社會治理格局,滿足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食品安全和品質提升的需求。對餐飲企業來說,應認真履行食品安全主體責任,秉承誠信經營的理念,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吉蕾蕾
來源: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