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1.5萬平方米的上圖東館,如何量身定制公共藝術品?

作者:澎湃新聞
11.5萬平方米的上圖東館,如何量身定制公共藝術品?

03:15

視訊加載中...

9月28日,11.5萬平方米的上海圖書館東館正式對外開放。與形似太湖石的建築一起迎接讀者的,除了書籍還有10件量身定制的公共藝術品。來自上海本地及全球的10位藝術家為場館量身定制了10件永久性公共藝術品。《澎湃新聞·藝術評論》昨天走進上圖東館,探訪超大公共空間裡的上圖今昔。

11.5萬平方米的上圖東館,如何量身定制公共藝術品?

申凡,《往來春秋》,2022 上圖東館永久藏品,UAP策劃。圖檔:上海圖書館

1952年,上海圖書館落成。這一年的報紙和東西方經典文獻,給了上海藝術家申凡啟發。他抹去文字,保留标點符号,構思成一件大型地面公共藝術品《往來春秋》。讀者步入上海圖書館東館中庭,面對的第一件公共藝術品便是《往來春秋》。數百平方米的水磨石圖案,是報紙、文獻、文字的抽象化演繹。主色調黑白分明,低調沉靜,配以黃銅裝飾,不失靈動。

11.5萬平方米的上圖東館,如何量身定制公共藝術品?

“上海圖書館東館的定位是新一代的智慧複合型圖書館。這裡不僅是‘藏書樓’‘借閱室’,更是開放的文化藝術空間,”上海圖書館館長陳超說,“展覽、講座、音樂、藝術、科技體驗甚至進入上圖東館本身,就是一種‘閱讀’。”

國際上有通行的公共藝術百分比慣例,即将公共建築項目預算的一定比例用于藝術品。 上圖東館邀請了十位來自全球各地的當代藝術家,包括徐冰、谷文達、申凡、鄭重賓、艾米莉·弗洛伊德、倪有魚、劉文瑄、普拉默&史密斯、馬興文以及楊振中,為場館創作了10件定制的永久藝術作品。

藝術家申凡說:“作為土生土長的上海人,能參與家鄉如此重要的項目,我備感榮幸。氣勢磅礴的中庭空間為我這次的創作帶來了更多可能與挑戰,希望讀者暢遊《往來春秋》的字裡行間,盡享閱讀與藝術的樂趣。”記者在現場看到,随着讀者的移動,站在中庭平視,立在三層、五層俯視,會得到不同的觀感。閱讀疲乏,不妨靜對這片抽象的“文字”發個呆。

11.5萬平方米的上圖東館,如何量身定制公共藝術品?

谷文達,《高山仰止》,2022 上圖東館永久藏品,UAP策劃。圖檔:上海圖書館

11.5萬平方米的上圖東館,如何量身定制公共藝術品?

出生于上海的藝術家谷文達以其标志性的儒石作品緻敬上圖東館。兩塊儒石屹立于東館主入口的知識廣場,一開一合,互相對望,分别刻“高山”拟文明、“仰止”喻來者。

在一樓北入口,同樣出生于上海的藝術家鄭重賓為東館帶來一組“天外飛石”。在舊金山“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科技”的生活經曆引發了他對自然與未來的思考,裝置中的電子螢幕成為這個時代的“紙張”,折射出資訊傳播方式的古今之變。

11.5萬平方米的上圖東館,如何量身定制公共藝術品?

徐冰,《鳥飛了》,2022 上圖東館永久藏品,UAP策劃。攝影:Raw Vision Studio

不久前,藝術家徐冰的個展在上海浦東美術館揭幕。他的巨型藝術作品《鳥飛了》,飛到了圖書館南側窗邊超高空間的閱讀區。徐冰讓“鳥”這個字以他獨創的“英文方塊字”形式飛離書本,向楷書、隸書、小篆一路回退,最後追溯到遠古的象形文字。

11.5萬平方米的上圖東館,如何量身定制公共藝術品?

徐冰認為,實體圖書館在觸屏閱讀的今天,變得尤為重要,它承載着人類文化情感,也提供了文化與精神追求的栖身之地。這次為上海圖書館東館創作的《鳥飛了》中,842 隻“鳥”以不同的書寫方式自書頁的左上角飛升而起,邀請讀者去思考文字、東西文化、中國傳統書法及文化等主題,為固有的思維習慣注入全新的視角,也希望讀者由此作品對當代藝術帶走一些新的思想啟示,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反思知識與自然和人之間的互動關系。

11.5萬平方米的上圖東館,如何量身定制公共藝術品?

倪有魚,《求索之城》,2022 上圖東館永久藏品,UAP策劃制作。攝影:Raw Vision Studio

身居上海的藝術家倪有魚和身在台北的藝術家劉文瑄以上圖昔日的文獻櫃和索引卡為靈感創作,又不約而同地以“樓”和“塔”兩種頗具紀念意義的建築造型作為裝置藝術的造型基礎:《求索之城》以木櫃為樓、石膏為窗,八個文獻櫃在此解構與重建,仿若成為一個極簡主義的樓宇,成為現代摩登城市的縮影;近8000張昔日讀者使用的圖書索引卡堆棧而成的《知識之塔》,雙螺旋結構隐喻生命之循環。

11.5萬平方米的上圖東館,如何量身定制公共藝術品?

劉文瑄,《知識之塔》,2022 上圖東館永久藏品,UAP策劃制作。攝影:Raw Vision Studio

藝術家艾米莉·弗洛伊德以她标志性的文字造型演繹“知識就是力量”,化身知識守護神的金色小貓端坐于兒童閱覽區,在寓教于樂間向小讀者心中注入知識 的力量。由普盧默和史密斯設計的讀者服務台擁有三段式組合設計,長桌由此在不同營運場景下擁有可移動的便捷性。

11.5萬平方米的上圖東館,如何量身定制公共藝術品?

馬興文,《陪伴》,2022 上圖東館永久藏品,UAP策劃。攝影:Raw Vision Studio

馬興文的《陪伴》是水滴石穿的造型,代表日積跬步的學習可以實作思想的蝶變。 楊振中的《無限》将現代與傳統工藝相結合,将石雕草圖轉化為數字模型,利用機械手臂從原始的石頭中雕鑿出互相嵌套的莫比烏斯之環,象征上海圖書館東館為讀者提供無限連接配接的可能性。

11.5萬平方米的上圖東館,如何量身定制公共藝術品?

楊振中 《無限》2022 上圖東館永久藏品,UAP策劃。攝影:Raw Vision Studio

上海圖書館東館的建築設計團隊是來自北歐斯堪的納維亞的SHL建築事務所,該所設計過丹麥皇家圖書館、丹麥奧胡斯Dokk1圖書館、加拿大哈利法克斯中央圖書館等,這次設計的上圖東館,以中國古代文人學者青睐的太湖石為靈感,展現了創意、協作和公共藝術對城市的意義。

11.5萬平方米的上圖東館,如何量身定制公共藝術品?

Emily Floyd,《Knowledge is Power》,2022 上圖東館永久藏品,UAP策劃制作。攝影:Raw Vision Studio

一樓中庭空間使用竹子、橡木和水磨石營造出開闊而溫暖的氛圍。不同樓層不同位置的中庭空間層疊交錯、盤旋而上,七個樓層從視覺上被連接配接在了一起。首層大廳就像一個社群集市,有書店和咖啡廳,還可以舉辦各類活動和展覽。圖書館的外觀以含蓄的手法向印刷術緻以敬意。建築外立面的抽象圖案選自15張大理石紋路的照片,通過數位列印玻璃技術被“裝訂”在圖書館“封面”。光線穿過這些列印而成的半透明玻璃立面,照亮内部空間——就像讀到一本好書,點亮心靈。圖書館80%的建築空間用于推動和開展市民活動,一年可以承載上千場公共活動。

11.5萬平方米的上圖東館,如何量身定制公共藝術品?

Emily Floyd,《紙鸢乘風》,2022 上圖東館永久藏品,UAP策劃制作。攝影:Raw Vision Studio

SHL建築事務所董事、設計總監Chris Hardie說:“設計這座對上海市民充滿重要意義的文化地标,我們的理念是‘從書籍到交集’—— 一個能夠将人們聚集在一起的空間。這是城市對市民的饋贈。”

上圖東館的公共藝術由國際藝術公司與藝術制造商UAP策劃并實作。UAP創意總監Dane Currey對澎湃新聞表示:“創造一系列無與倫比的藝術作品,以充分比對這個緻力于學術研究、公共教育和檔案儲藏的知識殿堂,這也是我們的核心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