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過中醫的朋友肯定對舌診不陌生,但在舌診時,有一處不起眼的位置常被我們忽視,卻在現代研究中被發現和衆多疾病密切相關,這個位置就是舌下。舌診中經常一眼帶過的位置隐藏着什麼玄機?如何發現這些疾病征象?本文将帶大家揭開舌下診病的神秘一角。
舌下診法是一種通過望舌下的脈絡(即舌下靜脈,又稱舌脈)、舌脈分支以及舌下有無瘀點、血絲等來診斷疾病的方法。有關舌下診法的最早文獻記載是宋代陳自明的《婦人良方》。雖然在古代醫籍中有關舌下脈絡診法的記載少見,但近四十年來舌下診法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并認為舌下診法和舌質、舌苔一樣,是中醫舌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于舌下診法在中醫舌診中的特殊性,是以今天把舌下診法從舌診中列出單獨讨論。
診斷原理
在“舌診法”一節中已指出舌與五髒六腑、經脈皆有密切聯系,舌下是舌的一個組成部分,它與心、肝、脾、腎等髒腑和經絡亦關系密切。舌下血絡豐富,心主全身之血脈,心又為五髒六腑之大主,主宰全身髒腑氣血的功能狀态,心開竅于舌,舌為心之苗,故髒腑之虛實、氣血之盛衰,必然通過心而反映于舌下。因而診察舌下,可以了解髒腑氣血的功能狀況。
舌下脈絡分别和髒腑相應,其分布原則大緻和舌面相同,即舌下絡前上部屬心肺,中央屬脾胃,兩側候肝膽,後下根部主腎。
診察方法
檢查舌下時,被檢者取端坐位,面對充足的自然光線,張口至最大,把舌輕輕地向上翹起,舌尖抵上腭或門齒内側,使舌腹面充分暴露。注意舌面保持松弛,切勿緊縮。
下面看一個案例
舌底絡脈青筋突顯,提示心腦血管病。
正常健康人群不應見到青筋怒張(無病不顯),常見絡脈形态包括:滞、瘀、閉。如果舌頭偏暗紫,舌尖、舌邊有黑色瘀斑,舌底靜脈怒張,則提示内有瘀血積蓄,主要由于血液流動不暢。
這種情況如果出現在老年人身上,尤其是血脂、血壓高的老年人,多提示有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務必提早預防,定期體檢。
上周接診了一個經常頭痛的老爺子,看過他的舌像後(如下圖),我就問老先生,您是不是還有心血管系統的問題。他說大夫您說得太對了!
老爺子還做了心髒支架,心髒一直不太好。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舌底絡脈形态變化,可以反映很多問題,尤其這類患者完善頸動脈超聲多提示有狹窄(一方面影響腦部供血,同時也是心髒病的獨立危險因素)。
通過舌下絡脈可以提早感覺體内血液循環循環的情況。一般來說,舌下有脈絡說明體内有瘀血,不同的年齡瘀阻的地方也不一樣,如年輕女性多提示經血不暢。
舌态
一般的問診都會看到舌态、舌色、舌底等情況,除此之外,舌态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方面,即舌頭的動态,看看舌頭是不是強硬、不靈活、偏歪等,尤其是老年人。
1、強硬不靈活,中風前兆舌
據說,舌頭是人體最靈活的部位了,健康的舌頭應該是伸縮自如、不歪不斜。如果發現舌頭有些強硬,比如吃飯時經常愛咬舌頭、說話大舌頭等,這可能預示着中風前兆。
尤其是三高人群,如果出現血壓偏高,言語不利或手指麻木,最好及時到醫院檢查,有條件時可以晚上頭顱核磁檢查以明确診斷,否則腦部血管完全堵塞,将有中風或猝死的危險。
2、震顫流口水,警惕帕金森
還有一種是舌體震顫,病人在靜止的狀況下,舌出現不自主的顫抖。表現為緩慢節律性震顫,每秒鐘4~6次震顫,幅度不定,精神緊張時會加劇。
不少患者還伴有5~8次/秒的體位性震顫。同時伴有流口水,多見于帕金森病,是對神經系統損害的症狀。
對于患者朋友也要學會看舌,養成看舌的習慣,若發現疾患,一定及時的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