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查爾斯三世能讓英國君主立憲制在21世紀煥發新活力嗎

作者:澎湃新聞

2022年9月19日,英國為已故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舉行了隆重的國葬儀式。超過500位各國元首、君主、政要和皇室成員參加了女王的葬禮,這是近幾十年以來最大規模的全球上司人聚會,也顯示出英女王無與倫比的全球影響力。

作為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伊麗莎白二世在過去的七十年中,見證了大英帝國的解體和君主制在全球範圍内的衰落。她憑借傑出的人格魅力,赢得了英國群眾的廣泛愛戴,維護了英國統一,也延續了英國這個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立憲政體。現在,王位傳到了查爾斯手中,作為新君,他能否為古老的君主立憲制注入新的活力,使它在21世紀繼續繁榮下去呢?

查爾斯三世能讓英國君主立憲制在21世紀煥發新活力嗎

當地時間2022年9月19日,英國倫敦,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國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舉行。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前世今生

英國的君主立憲制,起源可以追溯至13世紀初。當時的英王約翰在對法戰争中丢失了諾曼底領地,引發貴族不滿,他們在1215年挾持約翰,強迫他簽署《大憲章》,以文字形式重申了國王和封建領主之間的權利與義務,規定在封建義務之外,國王未經全國同意,不得征收兵役免除稅或其他捐助,也不能不經合法審判随意逮捕他人或剝奪他人财産。這确立了兩個重要的原則:一是君主也要受到問責并接受法治;二是個人的權利高于君主的意志。雖然《大憲章》随後就被簽約雙方撕毀,但它成為未來限制王權的重要曆史依據。

此後的幾個世紀中,王室和代表貴族利益的議會之間一直存在權鬥,甚至引發過議會和王室之間的内戰。直到1688年的“光榮革命”,議會再度廢黜國王,迎立新君,并通過《權利法案》,規定國王必須定期召開議會,進行議員選舉,不得幹涉議會的言論自由和法律制定,未經議會同意不得征稅。1701年又通過《王位繼承法》,确立議會對王位繼承者的選擇權。這兩份檔案确定了“主權在議會”的原則,将王權限制在議會之下,奠定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基礎。至此,英國終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政治制度,結束了長期内亂,開始了高速的經濟發展。之後300多年中,這套制度確定了英國始終保持穩定,所有政治問題都通過和平、漸進的手段解決,再沒有出現過政變或内亂。

“光榮革命”後,國王依舊通過“皇家特權”享有不小的權力,如任命内閣大臣、宣戰、媾和、特赦和封爵的權力,這些權力在之後的200年中逐漸削弱,從一開始的君主主動指揮大臣行使權力,到後來接受大臣的建議進行決策,再到最後放棄反對權,完全由大臣代行權力。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君主終于發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虛君”,正如梁啟超當時所作的觀察:“英之有王,不過以為裝飾品,無絲毫實權,号為神聖,等于偶像。”

這種“統而不治”,恰恰是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精髓,也是它能夠存活至今仍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國家的“權力”和“權威”分離後,權力歸議會,權威歸君主。議會通過選舉定期更換,君主得以置身于日常政治紛争之外,以更超然的姿态扮演國家象征和禮儀性角色。君主越是遠離現實政治,保持中立,其地位越是穩固。相比之下,掌握實權的君主,看似權力多了一些,但隻要出現政策失誤,就會淪為衆矢之的,結局大都是悲劇,以至于今天除了中東一些國家外,絕大部分君主制國家都以英國為模闆,行虛君共和的君主立憲制。

英國君主制的未來

當然,君主制終究是封建時代和世襲特權的産物,與現代的平等觀念背道而馳。進入21世紀以來,君主制在英國的支援率持續下滑,也是不争的事實。根據YouGov網站2021年的民調,18到24歲的英國年輕人中有41%的受訪者支援民選國家元首。但若是以就認為英國的反君主制運動已經如火如荼,倒又有些誇張了。首先,年輕人的政治參與度和投票率都很低,脫歐就是最好的例子。年輕人有超過70%不支援脫歐,但是他們不出來投票,以至于事後被批評是自己斷送了自己的前程。英國中老年群體對君主制的支援率始終保持在七八成以上的水準,他們才是英國政治的決定性力量。

其次,對某件事情的看法并不一定會轉化成政治行動。比如今年Ipsos的民調顯示,隻有24%的受訪者支援查爾斯繼承王位,高達42%的受訪者認為查爾斯應當讓位給自己的兒子威廉。但這隻是群眾茶餘飯後的閑聊話題,并不會真有人是以發動政變逼迫查爾斯退位。

無論在英國民間還是英國議會,過去和現在都沒有成氣候的共和主義運動。在議會中占有一個席位的綠黨曾一度将共和主義寫入綱領,但現已移除。工黨前領袖科爾賓倒是堅定的共和主義者,他甚至在參加國事活動時拒唱國歌,隻因其中有“天佑女王”的歌詞。但成為工黨領袖後,他也沒有把廢除君主制寫入工黨的競選綱領。在被問到如何看待王室時,他隻委婉地表示王室還需要“改進”。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有主要政黨将廢除君主制列為綱領,這樣做的政治風險太大,得不償失。

查爾斯三世能讓英國君主立憲制在21世紀煥發新活力嗎

當地時間2022年9月16日,英國威爾士,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在卡迪夫的聖蘭達夫大教堂舉行了為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舉行的哀悼儀式,随後向公衆緻意。

英國的君主制(或者更具體地說,英格蘭的君主制)總體而言仍舊穩固,甚至比幾年前更加穩固了。2016年脫歐公投後,英格蘭群眾暫時沒有興趣再搞一場傷筋動骨的憲政大手術。君主制的廢立可不隻傷筋動骨,簡直是把英國過去300年行之有效的政治體制推倒重來,更需慎重。在脫歐背後的英格蘭民族主義訴求中,君主是英國主權、自主和“光榮孤立”的重要象征,是英國和“英國精神”(Britishness)的人格化展現,受此民族主義思潮影響的群眾隻會比以往更加熱烈地擁護君主制。他們會說,取而代之的民選元首能否更好地維系英國人的國家認同以及英國在全球舞台上的文化影響力和“軟實力”還是個未知數。與其這樣,不如不變,正如英語格言所說,“沒有壞就不要去修它。”

英國目前面臨嚴重的生活成本危機,政府的當務之急是抑制電費、瓦斯費上漲,降低通脹率,防止出現數百萬家庭無法過冬取暖,企業大規模倒閉和經濟陷入衰退的狀況。這些問題已經夠讓人焦頭爛額了。接下來一段時間,不要說廢除君主制,可能連上議院改革的議題都會暫時擱置。

廢除君主制确實可以減少政府開支,但數額并沒有人們想的那麼可觀。疫情期間英國政府對受影響的個人和企業的補貼就高達600億至700億英鎊,新上任的首相特拉斯的能源限價計劃預計花費更是1,000億英鎊起跳。與之相比,英國政府每年向王室撥款的8,260萬英鎊就如杯水車薪了。改制的費用可能都不止于此,更不用說王室作為英國的“吉祥物”每年還能帶來大筆旅遊收益。廢除君主制的經濟賬算起來似乎并不劃算。不過,糟糕的經濟形勢很可能使王室的花銷受到更多的關注和批評。已有媒體報道,查爾斯三世的加冕儀式将縮減規模,比以往時長更短,花費更少,以傳達王室與人民同甘苦的精神。

查爾斯與王室改革

對英國君主制的另一個擔憂是查爾斯的個人能力和聲望。他的民意支援度一直大幅落後于女王,甚至遠不及自己的長子威廉和兒媳凱特。不過,根據YouGov的民調,在女王逝世後的一周時間裡,英國群眾中認為查爾斯能夠成為好國王的比例從32%大漲到60%,這反映出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當查爾斯身為王儲時,他總是那個站在女王巨大身影裡挨批評的“熊孩子”,公衆對他近乎苛責,這一定程度上也源于他與戴安娜那場失敗的婚姻。但當他真正成為國王後,群眾出于對國家元首形象的維護,态度又寬容了很多,并對他寄予厚望。這對查爾斯自然是利好消息,但是這個政治蜜月期能維持多久,還不得而知。

公衆期待的是一位像女王那樣集堅韌、克制、勤勉、敬業、優雅等品質于一身,同時保持政治中立,遠離争議的君主。在前一點上,查爾斯這周已經兩次表現出急躁和不耐煩(一次是因為鋼筆漏水,另一次是因為簽署檔案時随從沒有及時移開筆架),與女王的從容儀态相比還有明顯差距。在後一點上,查爾斯在過去幾十年中非常樂于在各種争議話題上發聲,比如氣候變化、轉基因和有機農業。他曾經給政府各部長寫過幾十封信,表達對各種問題的看法,甚至有介入政治推動特定政策的嫌疑。BBC在2017年曾經制作過一部名為《查爾斯三世》(King Charles III)的電視電影,其中就虛構了查爾斯即位後因幹預立法引發憲政危機的情節,這雖是編劇的大開腦洞,但也的确是基于查爾斯性格的合理假設。2018年,查爾斯接受采訪時曾表示,他非常清楚作為國王和作為王儲的不同,成為國王後,有些事情就不能再做。上周他宣告繼位後,也承認要放棄一些個人興趣。如何在保持政治中立的情況繼續展現作為君主的人文關懷、文化權威和道德權威,這裡的尺度拿捏将是查爾斯面臨的一大挑戰。

即便查爾斯能夠管好自己,延續君主的榮譽與威望,他還要面對王室其他成員帶來的公關難題。女王在生命的最後三年中,依舊飽受王室争議和醜聞的困擾。首先是哈裡和梅根夫婦在2020年突然單方面宣布退出王室,不再領取王室補貼,也不再承擔王室公務。為此,女王緊急召開王室會議,并罕見地親自發表關于家庭事務的聲明,表示支援孫子與孫媳開啟新生活的想法。2021年,梅根在美國的脫口秀節目中直言不諱地批評英國王室制度,聲稱自己沒有得到足夠的情感支援,王室成員中甚至有人對她尚未出生的兒子的膚色說三道四,涉嫌種族主義言論,再次引起了媒體的争相報道和争論。

查爾斯三世能讓英國君主立憲制在21世紀煥發新活力嗎

當地時間2022年9月10日,英國伯克郡,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去世後,威爾士王妃凱特·米德爾頓、威爾士王子威廉、薩塞克斯公爵夫婦哈裡王子和梅根·馬克爾在溫莎城堡會見公衆。

更嚴重的危機來自女王的次子安德魯王子。2019年,美國女子尤弗裡宣稱她于2001年被華爾街富商愛潑斯坦販運給安德魯,并被他三次性侵犯。安德魯則矢口否認。尤弗裡又于2021年提起民事訴訟,雙方最終達成庭外和解。但安德魯是以事以及他與被判性販運的罪犯愛潑斯坦之間的朋友關系受到公共輿論的一緻批評,王室聲譽大受影響。最終,安德魯的“殿下”(HRH)稱謂被停用,軍銜被收回,并被取消了所有王室公務。英國下議院也在審讀一項法案,要求剝奪安德魯的約克公爵頭銜。

面對這些危機,查爾斯的應對方案之一是“王室精簡”。雖然細節還不得而知,但據說已醞釀多時,将會把現有20多位執行公務的王室成員逐漸縮減到個位數,核心成員估計會包括國王查爾斯三世、王後卡米拉,查爾斯的妹妹安妮長公主、弟弟愛德華王子及其夫人,以及王儲威廉和他的妻子凱特。這一方面有助于減少政府對王室活動的撥款,一方面也可以通過減少王室核心成員的人數來降低出現醜聞的機率,與歐洲其他王室的改革方向有相似之處。

蘇格蘭獨立運動

在英格蘭之外,王室最關切的大概是近年來獨立呼聲高漲的蘇格蘭。嚴格來說,蘇格蘭獨立運動和蘇格蘭共和主義運動并沒有太大交集。目前在蘇格蘭地區執政的蘇格蘭國民黨(SNP)以追求獨立為宗旨,但承諾蘇格蘭獨立後維持君主制不變,也就是退回到1707年蘇英合并前的“兩個國家、一位君主”狀态。不過,這個承諾隻是建立在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尚在位的現實之上的。

女王本人與蘇格蘭的關系确實非常緊密。她的母親出身蘇格蘭貴族,是第14代斯特拉斯莫爾與金霍恩伯爵的女兒。位于蘇格蘭東北部的巴爾默勒爾城堡是女王的避暑夏宮,也是她最喜歡的住所。女王幾乎每年夏天都住在這裡,9月8日她也是在這裡辭世的。終其一生,女王都表現出了對蘇格蘭的真誠熱愛,蘇格蘭人對此也報之桃李。這種關系成為維系蘇格蘭與英格蘭統一的重要情感紐帶。

相比之下,查爾斯與蘇格蘭的關系就相對疏遠,盡管他也會依照慣例穿着蘇格蘭傳統服飾,但他較少來蘇格蘭居住,他標明的莊園大都在英格蘭南部,個人做派也更像英格蘭鄉紳。和英格蘭的情況一樣,他在蘇格蘭的民調支援率也遠遠低于女王。查爾斯即位後如果沒有果斷的舉措維持王室的權威,蘇格蘭對聯合王國的認同感會繼續下降,獨立運動和共和主義運動都會擡頭。目前英國中央政府已經明确拒絕了在蘇格蘭進行二次公投的要求,亦不會承認任何私下舉行的公投結果。但假設未來真的進行了第二次獨立公投并獲得通過,那麼國體問題可能就會提上議事日程,成為潛在的公投議題。到時,蘇格蘭人将不得不在君主制和共和制之間做出選擇。君主制在蘇格蘭的支援率本就比英格蘭更低,以現在的民調數字來看,結果并不十分樂觀。

走向共和的英聯邦王國

如果說英國國内的君主制廢立尚是“遠慮”,那麼英聯邦王國的共和主義運動就是實實在在的“近憂”了。英聯邦目前有54個成員國,大多數是英國前殖民地,其中仍有14個國家奉英國君主為國家元首。這14國也被稱作英聯邦王國,包括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牙買加、巴哈馬、巴巴新幾內亞、吐瓦魯、所羅門群島、格瑞那達等國。加拿大、澳洲和紐西蘭可以劃為一類,它們是以盎格魯撒克遜移民為主的國家,和英國同文同種,在英治時期發展良好,國民對英國還保有某種母國情結,這裡的共和主義的主要理由是獨立國家的完整主權,而非對王室或者英國過往統治的不滿。其中澳洲的共和主義最盛,曾在1999年進行過廢除君主制的公投,目前執政的工黨也以共和為綱領之一。女王逝世後,共和議題将再次進入快車道。紐西蘭和加拿大的共和主義運動較弱,但紐西蘭總理阿德恩近期接受采訪時也表示,雖然短期内不會有什麼變動,但是她估計有生之年也會看到紐西蘭成為共和國。

查爾斯三世能讓英國君主立憲制在21世紀煥發新活力嗎

當地時間2022年9月11日,澳洲堪培拉,在國王查爾斯三世宣布就職儀式上,軍人列隊行進。

對剩下的國家,特别是加勒比島國而言,情況完全不同。這些國家數百年前曾是跨大西洋奴隸販運的基地,居民大都是非裔奴隸的後代,飽受英帝國主義的侵害。這裡的共和主義充滿了對英國殖民主義罪惡的控訴和要求為奴隸賠償的呼籲,而王室也自然成為殖民罪惡的象征。巴貝多已于2021年11月30日宣布改制為共和國,即便以女王巨大的影響力,也沒能夠阻攔成功。可以肯定的是,在查爾斯時代會有更多的加勒比國家邁入共和國的行列,其中條件較成熟的包括牙買加、巴哈馬以及安提瓜和巴布達。多數英國群眾對此并不關心,畢竟不是自己國家的内政。走向共和,本就是不可阻擋的曆史大勢,而且早該發生了。英國如果能夠做到正視殖民曆史,和平而有尊嚴地退出就已難能可貴了。

任重道遠

121年前的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在執政63年後逝世。和伊麗莎白二世一樣,維多利亞女王也是深受英國國民愛戴的君主,她的兒子愛德華七世和查爾斯的境遇頗為類似,在做了整整60年的儲君後才于古稀之年繼承王位,接手的同樣是正在發生巨變的英國社會。他們二人又都沒有各自母親那樣崇高的威望和影響力。然而愛德華七世在短短九年的在位時間中,成就依然超出了當時人們的預期。查爾斯同樣有機會成為成功的君主,畢竟他也有70年的王儲曆練。現在就要看他能否繼承前輩們的智慧,重新激發君主制的活力,維護國家統一,妥善解決與前殖民地之間的關系,重塑英聯邦,并盡可能維持英國在全球的政治和文化影響力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