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個叫查理的國王,讓英國變成了今天的英國

三個叫查理的國王,讓英國變成了今天的英國

時至今日,國王也好,女王也罷,都隻是“王權”的象征,真正的權力已經交到了每個英國人的手中。

冰川思想庫研究員丨關不羽

“王冠之重”首先是實體意義上的。

英國王室珠寶中有很多冠冕,流行的說法是女王有十四頂王冠。其實,其中大部分都是飾品,用于非正式場合,其他女性王室成員也可以佩戴,臨時向女王借用,或者由女王授權長期使用。這些并不是正式的王冠。

目前使用的嚴格意義上的王冠主要指兩頂,聖愛德華王冠和帝國皇冠。都在女王加冕禮的正式流程中使用。

其中,聖愛德華王冠是“加冕專業戶”,女王也僅在加冕禮上佩戴過它。女王再次見到聖愛德華王冠,要到2018年。那一年是伊麗莎白女王加冕65周年,BBC拍攝了一部紀錄片。

三個叫查理的國王,讓英國變成了今天的英國

▲聖愛德華王冠(圖/網絡)

時隔65年後,聖愛德華王冠再次擺在了女王面前,女王端詳着它說到“它還是那麼重嗎?” 然後舉起來掂了掂,說“那時候我感覺它有上噸重….這金子也是實打實的,對吧?”

聖愛德華王冠的主體結構确實是純金打造的,加上鑲嵌的珠寶,重達2.23公斤。如果不能想象頭頂聖愛德華王冠王冠的感覺,可以找個普通的琺琅鍋體驗一下。

2.23公斤還是後世減重後的份量,1661年斯圖亞特王朝的查理二世加冕時佩戴重新打造的聖愛德華王冠,重達5公斤。

加冕儀式出現的第二頂王冠帝國皇冠,是維多利亞女王在1838年打造的。

帝國皇冠和聖愛德華王冠的形制很接近,但是主體結構用白銀制作,還用了巧妙的镂空工藝,比聖愛德華王冠要輕了不少。伊麗莎白女王在加冕禮的後半程戴的就是它,但是這頂銀冠依然太重了。是以加冕禮結束後,女王回程時換上了輕巧的喬治四世王冠,這是一件專門用于非正式場合的私人珠寶。

此後,女王也僅在國會開幕儀式等重大場合,才會頂着帝國皇冠出席。而聖愛德華王冠則被安靜地存放在倫敦塔的王室珠寶館中,65年間女王從未想過要見它。

三個叫查理的國王,讓英國變成了今天的英國

▲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在加冕典禮上(圖/網絡)

王冠之重,沒有給女王留下美好的記憶。女王回憶加冕儀式時說,“(戴着它)你不能低頭看演講稿,你必須把演講稿拿起來,否則你的脖子會折斷,它也會掉下來。”

2.23公斤的實體重量,勉強還能忍受,但是王冠承載的權力之重充滿了危險。王冠跌落,折斷脖子,确實發生過,那頂不讨人喜歡的聖愛德華王冠就是見證。

01

聖愛德華王冠,最初屬于英國盎格魯-薩克遜王朝的“忏悔者”愛德華。

愛德華國王1042年至1066年在位,以宗教信仰虔誠聞名于世,“忏悔者”的稱号由此而來。死後被教皇封聖,是中世紀唯二的聖徒國王,另一位是兩百年後法國卡佩王朝的聖路易。

國王傾心宗教,從來都不會有什麼福報,這會在後來的曆史中被反複驗證。愛德華的統治内外交困,他的死亡更是打開了災難之門。繼承人們為了争奪王冠的繼承權大打出手,最後勝出的是國王的表親諾曼底公爵威廉,他以征服者的身份君臨英國,史稱“諾曼底征服”。愛德華的王冠和諾曼底王朝的制度,合成了英國王權的1.0版本。

比起歐陸諸王,英國王冠的權力含金量要高出了很多。

用中國當下的流行說法,英國王權更接近“秦制”。沒有“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所有領主都要對王權效忠。征服者威廉還對全國的土地、人口進行了統計,編戶齊民的成果被稱為“末日審判書”。意即對國王的義務,将會持續到世界的終點。英國貴族的權利也受到了高度的限制,領地分散難以連片,還要受到郡長的監視。

另外,英國貴族也沒有免稅權,他們繳納的人頭稅比其他人更高,這是英國的一大特色。

征服者威廉希望通過強化王權抑制潛在挑戰者,然而所有的君主一樣,權力挑戰總是來自至親。先是威廉的長子羅伯特向父親舉起了長矛,威廉死後更是三個成年兒子之間大打出手。最狠的是威廉第四個兒子亨利,他在父親咽氣後第一時間沖進國庫,稱量自己的遺産——5000磅白銀。後來他暗殺了自己的三哥、諾曼底王朝第二代君主威廉二世,還把自己的大哥羅伯特雙眼刺瞎後監禁了28年。

如此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戲碼在此後的英國曆代王朝反複上演,聖徒的王冠站滿了血親相殘的血污,毫無聖潔可言。不過,僭主們在血泊中登上王位,自帶“神聖光環”的聖愛德華王冠一直被小心翼翼地守護着。

直到新“玩家”加入權力的遊戲,改變了遊戲規則。1649年,斯圖亞特王朝的第二代君主查理一世殒命斷頭台,聖愛德華王冠也随之被毀。

02

查理一世戴上英國王冠,是一連串意外的結果。這要從他的父親詹姆斯一世說起。

在成為英國國王之前,詹姆斯.斯圖亞特本來是蘇格蘭的詹姆斯六世。歐洲人稱為中的“某世”容易被誤解為秦始皇設計的世系排序,其實這是翻譯引起的誤會。

詹姆斯六世是蘇格蘭斯圖亞特王朝第九位君王,如果按照秦始皇的發明,那他應該叫“蘇九世”或“斯圖亞特九世”。詹姆斯六世的意思僅僅是第六個詹姆斯,即第六個名叫“詹姆斯”的蘇格蘭國王。

三個叫查理的國王,讓英國變成了今天的英國

▲伊麗莎白一世(圖/網絡)

詹姆斯六世和英國都铎王朝末代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是親戚,伊麗莎白女王終身未婚,是有名的“童貞女王”。她去世時留下遺囑,把王位傳給了詹姆斯六世。

白撿一個王國,在歐洲貴族圈裡也不算神奇。神奇的是,詹姆斯的英國王冠是用母親的命換來的。詹姆斯六世的母親瑪麗女王是伊麗莎白女王的表妹,被蘇格蘭貴族廢黜後,逃到了英國。

伊麗莎白女王并不歡迎這位擁有王位繼承權的表妹,将其軟禁十八年後,決心将其處死,由頭是瑪麗策劃刺殺伊麗莎白女王。

寶座上的女王要處死一個被廢黜的女王,理由不是問題,問題是來自瑪麗之子的報複。是以,伊麗莎白女王事先向詹姆斯六世透露了自己的意圖,沒想到詹姆斯的回複很直白,隻要姨媽讓我繼承英國王位,親媽任由姨媽處置。雙方就這麼愉快地談妥了,可憐的瑪麗.斯圖亞特在行刑台上挨了三斧子才斷氣,換來了兒子的第二頂王冠。

繼承英國王位的詹姆斯是第一個叫詹姆斯的國王,是以英國人稱之為“詹姆斯一世”,但蘇格蘭人還是稱他為“詹姆斯六世”。詹姆斯戴着兩頂王冠,并不等于蘇格蘭和英格蘭合二為一,而是“共主聯合”。蘇格蘭保留了獨立的議會和行政體系,時至今日蘇格蘭依然保留了很多主權和獨立意識。

詹姆斯一世以母換位,卻沒有換來愉快的統治。就政績而言,詹姆斯一世其實幹得還算不錯。此時的歐陸烽火連天,詹姆斯一世執政早期以巧妙的方式地平衡了外交關系,為英國赢得了長期和平。他還成功地實作了北美殖民事業,完成了伊麗莎白一世未竟的事業。

然而,政績并沒有讓詹姆斯一世赢得英國人的支援。和他母親一樣,詹姆斯一世有濃厚的天主教情結,而且因其傲慢的性格對此毫不掩飾,很不受英國掌權的新教貴族待見。蘇格蘭和英格蘭的聯合也造成了很多煩惱,兩邊的權貴争奪政務主導權,搞得沖突重重,這讓詹姆斯一世兩面不讨好。

是以,詹姆斯執政的最後十四年處于“挂機狀态”,政務全部由寵臣操辦。詹姆斯一世有龍陽之好,選擇的寵臣的标準除了相貌英俊外一無是處,是以更不得民心。

斯圖亞特王朝就是以這樣不得人心的方式開局了。查理一世接盤前,這個新王朝早已經陰雲密布。

03

查理一世是詹姆斯一世的次子,本來和王位無緣。他的哥哥亨利相貌堂堂,身體強健。查理幼年患上佝偻病,是個病恹恹的豆芽菜,因過于羸弱,缺席了父親的加冕典禮。挺過了佝偻病的查理也沒有良好發育,身材矮小,還有語言表達障礙,口吃不清、詞不達意。

按照王家慣例,作為國王的次子,查理被封為約克公爵,并且按照軍人的方向培養。查理八歲時就穿上了量身定制的全身盔甲,那套小巧精緻的盔甲至今還儲存在英國的博物館中。盡管先天條件不佳,查理對并無抵觸,對軍事學習相當熱衷。在優秀的教師幫助下,他克服了生理缺陷,頗有軍人氣概。

查理也沒有觊觎王位的野心,對父王忠誠,崇拜兄長亨利。如果按照正常軌道走下去,查理多半會以正直忠誠的約克公爵載入史冊,将在英國王室兄弟阋牆的悠久傳統中可算是清流、佳話。

遺憾的是,兄長亨利在十八歲時急病猝死,徹底改變了查理的命運。查理成了王位繼承人,并在25歲時接過了王冠。一個優秀的約克公爵,卻成了糟糕的威爾士親王和更糟糕的國王。

成功的軍人教育,讓查理的性格堅毅正直,卻也頑固自負,且容易沖動。如果查理一世是在中世紀戴上王冠,這些算不上什麼缺點。中世紀的傳奇偶像“獅心王”理查,就是這樣騎士國王。然而,十七世紀英國複雜的局勢,即便“獅心王”再世,恐怕也無力應對。嚴重缺乏個人魅力的小個子查理,更是步步踩雷。

當時的英國國王要應對兩大難題,第一是宗教,第二是财政。英國新教改革早在都铎王朝就宣告完成,新教成了國教,國王兼任教會領袖。這讓英國王權有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然而,這是踏入陷阱的一步。

經曆了殘酷的鎮壓,古老的天主教信仰傳統依然有強勁的生命力,在各個階層都有鐵杆支援者。都铎王朝後期,英國已經被宗教沖突折騰得烏煙瘴氣。天主教的支援者和新教的支援者交替掌權,陷入了以血洗血的惡性循環。

問題并沒有因為斯圖亞特王朝的建立而解決,反而愈發難解。“教會領袖”成了國王最大的負資産。在英國國内,這個神聖光榮的頭銜把王權與無解的宗教仇恨綁定,要麼被新教徒仇視,要麼被天主教徒敵視,看上去永無甯日。

更緻命的是,宗教之争直接影響了英國的國際關系。從外交結盟到王室聯姻,都異常敏感。天主教國家西班牙、法國都是英國新教徒敵視的對象,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引發宗教戰争的狂熱。然而,這些歐陸大國的國力都比英國要強大,開罪他們的代價是曠日持久的戰争。

戰争是要花錢的,國王沒有錢。宗教問題引發了新的财政問題。

按照古老的傳統,國王需以自身的收入維持國務開支,這是王權的基礎。這意味着王權越是擴張,錢袋子就越捉襟見肘。“教會領袖”的新權力給國王帶來新财源,遠遠不夠支撐宗教事業的支出。是以,即便是發起宗教改革的亨利八世,晚年也對不斷透支王室财力的“神聖事業”失去了興趣。

斯圖亞特王朝的君主就更沒有心情享受“教會領袖”的光榮,維持權力的代價過于沉重,以至于權力本身成了負擔。

是以,自詹姆斯一世開始,更加積極地尋求和天主教會的和解。然而,這樣得罪一半臣民的事業,伴随着巨大的政治風險,查理一世完全不具備與之比對的才能。他太沖動、太直率了。

三個叫查理的國王,讓英國變成了今天的英國

▲查理一世畫像(圖/網絡)

成為王太子後,查理一世就開始任性作死的事業。他先是為自己策劃了一場不得人心的天主教聯姻,試圖迎娶一位西班牙公主,連詹姆斯一世的勸阻都置若罔聞。這次相親之旅毫不意外地出了意外,西班牙王室嫌棄查理一世的“信仰不純”,拒絕了婚事。

查理灰頭土臉地回到英國,卻受到了倫敦人的歡呼——他們誤以為這次失敗的相親,會讓年輕的太子從此回心轉意。

查理的反應也加深了英國新教徒的誤解,他确實因為求婚被拒怒發沖冠,把英國拖進了歐陸的宗教戰争,毫無懸念地輸掉了。比輸掉戰争更糟糕的是,他最終還是迎娶了一位天主教國家的公主,隻是從西班牙換成了法國。蘇格蘭王室有和法王聯姻的悠久曆史,如果沒有前面錯誤的鋪墊,這場聯姻不至于那麼不得人心。

加冕禮也沒有讓查理一世變得成熟,他一如既往地橫沖直撞。

國王的私人錢袋子早已幹癟,是盡人皆知的事實。查理一世需要臣民們繳納更多的稅,這和此前的國王們沒有什麼不同。如果查理一世有伊麗莎白一世那樣長袖善舞,連哄帶唬地讓議會準許新的稅收并非不可能。

然而,他沒有伊麗莎白一世堪比莎士比亞的巧舌如簧,隻有糟糕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沖動的性格,這讓一切可能都變成了不可能。查理一世索性踢開了議會自行其是。至于錢袋子,隻能仰賴旁門左道,出售爵位、王室專賣權、司法罰款等等王室祖傳手藝統統用上了。但是,最後還是不能維持巨大的國防開支,不得不重開議會。

實際上,國王的要求并不過分,内陸地區開征海防稅以增加海上力量,新增稅收以維持一支常備陸軍。隻是重開的議會比被關掉的那次更糟糕,積累多年的怨氣讓國王變得更不得人心。

無論國王的要求合理與否,議員們都不想滿足他。結果可想而知,兩面翻臉,國王和自家議會開戰了。

這場内戰的過程意外複雜,結果倒是幹脆。查理一世兵敗,經曆了背叛和一場量身定做的審判,和祖母瑪麗女王一樣死在了行刑台上。但是,瑪麗女王以廢黜之身,在少數大貴族面前被斬首。而查理一世以在位國王的身份,在大衆矚目和歡呼中丢掉了腦袋。

聖愛德華王冠跌落了。

04

查理一世在死亡時罵作暴君,但是他的所作所為并沒有超過聖愛德華王冠的曆代傳人。

他搞的王室專賣權比不過伊麗莎白一世,這位備受愛戴的女王治下,出售撲克牌都需要王室許可。為了争奪兩種酒類的專賣權,女王的兩位情夫發生了激烈的争奪,甚至引發了一場未遂政變。

論殺人奪财的手藝,查理一世遠遠不及伊麗莎白一世的父親亨利八世,這位宗教改革之王洗劫了全英格蘭的教堂和修道院,毀滅了很多名門大族,罪名五花八門,從叛國到與王後私通或協助王後私通。他有過六段婚姻,一個被幽禁虐待,一個被砍了頭,還有一個是絞刑,自戴綠帽也不算什麼。

唯一真正稱得上貨真價實的暴行,要數親自帶領衛兵到議會逮捕議員,議會對此銜恨不已。可是,和議員們自己創造的暴君相比,查理一世根本不算什麼。

三個叫查理的國王,讓英國變成了今天的英國

▲克倫威爾畫像(圖/網絡)

查理的人頭落地後,内戰英雄克倫威爾很快就成了英格蘭的無冕之王。

克倫威爾是戰勝國王的英雄、虔誠的新教徒,攫取權力可謂順理成章。但是,他卻和國王一樣,想要一支常備軍,用于神聖的宗教事業。議會長老們不願意給國王的,也不願意給克倫威爾。但克倫威爾可以自己拿。他帶到議會的軍人,可不是國王衛隊那種“樣子貨”,而是貨真價實的“鐵軍”。

這一次議會沒有任何抵抗,解散了事。克倫威爾不僅如願組建了常備軍,順便把王冠也拿走了。但他并沒有把聖愛德華王冠戴在頭上,而是把它拆解融化鑄成了金币。

克倫威爾不需要王冠,他自稱“護國公”,組建一個由軍人主導的政權。最輝煌的戰績是征服并“懲罰”了“邪惡”的天主教鄰居愛爾蘭人,創下了屠殺大半個國家的輝煌戰績。他對外戰争的輝煌戰績則是戰勝了荷蘭,雖然荷蘭也是新教國家,但也是英國的經濟競争對手,克倫威爾并不手軟。

這些輝煌戰績,一度讓英國人心滿意足。克倫威爾做到他們想要的一切,純正新教、鐵血尚武,斯圖亞特王朝做不到的,克倫威爾都做到了。然而,英國人很快就發現自己理想的統治,是如此難以忍受。

護國公時代的英國,禁欲到令人窒息。酒肆勾欄、賭博打牌都屬于宗教禁忌,被嚴格禁止。虔誠總是别人家的好,真輪到自己了,才知道有多麼痛苦。

護國公的武功也不是免費的,和議會鬧翻後,護國公也沒有别的生财之道,還是殺人奪财的傳統勾當。長期被迫害的天主教徒已經沒有多少油水,護國公盯上了富裕的新教徒,前議員夥伴們就是現成的肥雞。

查理一世垮台時議會大約有450名議員,經過護國公時代的清洗,死的死、亡的亡,最終隻剩下15個幸存者。那些死難、逃亡者留下的财産,和王室财産一樣,都被瓜分、拍賣,變成了護國公的軍費。要知道當初查理一世氣勢洶洶的親自逮捕,名單上隻有12名或8名議員而已。

盡管護國公的統治讓人難以忍受,國内局勢一直處于動蕩,但是他的權力是穩固的。英國人自己制造了真正暴君,深知他的厲害,隻能吞下苦果。但和所有的暴君一樣,克倫威爾把權力系于一身,也就人亡政息的結局也就無可避免。

1658年9月克倫威爾去世,他的兒子小克倫威爾繼任護國公,不到一年就被趕下台。

1660年,查理又回來了,換了一個年輕的面孔。

05

克倫威爾砸爛王冠到成為無冕之王的護國公,用了将近4年時間。而他死後不過一年,斯圖亞特王朝就複辟了。

實際上,1659年重開的英國議會已經宣布複辟君主制,此時繼任國王查理二世還沒有和議會代表達成協定,英國議會和群眾的急切心情可見一斑。

好在查理二世沒有繼承他父親的頑固,寬容随和的性格減少很多談判障礙。

查理二世的早年經曆充滿了坎坷痛苦,為了逃離英國九死一生。查理二世身高1.9米,皮膚黝黑,在人群中很是顯眼。克倫威爾嚴密的統治和高額懸賞,逃亡難度可想而知。在很多底層天主教徒平民的幫助之下,才得以逃離英國。他曾經在一棵橡樹上躲避搜查,是以後來英國有很多地方都宣稱自家的橡樹是那棵傳奇的“皇家橡樹”。

他還假扮過樵夫和仆人蒙混過關,這都是曆代英國君主無法想象的經曆。逃到歐洲後,查理的日子也不好過,曾經窮得隻剩下一件襯衫,最落魄時靠弟弟出門打工勉強度日——查理過于高大的身形,很容易暴露身份。他的複國大業沒有經濟基礎,忙于給潛在的支援者或投資者寫信,要求幫助。雖然查理沒有成為“打工王”,卻獲得了“乞丐王”的“美稱”。

這些經曆讓查理二世成為了英國曆史上最為獨特的國王之一。

在和議會就複辟條件讨價還價時,查理二世展現了高度的靈活性和原則性。他同意把殺父之仇的報複控制在最低限度,即隻問首惡赦免其餘,這讓膽戰心驚的英國人安心接納他的回歸。但查理二世堅持宗教寬容,讓每個英國人在信仰領域都有“良心上的自由”。

更重要的是,他放棄追讨被瓜分拍賣的王家地産,接受議會每年撥款作為補償。這項妥協的意義重大,因為這意味着英國王室從此成為了議會的“打勞工”,再也不能随意解散議會自行其是。

這些内容最後形成了複辟時發表的《布雷達宣言》,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現在财政問題基本上被扔給了議會,國王要收拾宗教爛攤子。逃亡中的種種遭遇,他對宗教寬容有了深刻的認識。查理二世治下,清教徒的清規戒律一掃而空,英國恢複了歡樂的氣氛。查理二世本人也以诙諧幽默著稱,尤其喜歡“微服私訪”,出沒于小酒吧和妓院。是以他後來被英國人稱為“歡樂王”,一半是感激他為英國重新帶來歡樂,另一半則是譏笑他是個膚淺的享樂主義者。

三個叫查理的國王,讓英國變成了今天的英國

▲查理二世畫像(圖/網絡)

查理二世确實是個享樂主義者。他以好色著稱,可證明的情婦有十四位,留下了大把的私生子。但是,他并不膚淺。他的王後無法生育,沒有留下合法的子嗣。無數人建議他離婚換妻,但是他拒絕了。既是出于對王後的憐愛,也是為了避免國民對亨利八世的聯想——這位暴君的宗教改革,初衷就是為了離婚換妻。

查理二世看似玩世不恭、不經意間冒出來的俏皮話,卻有着非同尋常的洞察力。在他生命最後的時刻,他對大臣們說“各位先生,我很抱歉将在此時死去”,婉轉地表達了對王位繼承人、弟弟詹姆斯的憂慮。查理二世喜歡弟弟,但他對詹姆斯熱心天主教的宗教熱情是不放心的。

不過,他并沒有拼着老命給弟弟留下最後的教誨,在私人遺囑部分,他隻要求弟弟善待他的情婦,一位是高貴的女公爵,另一位則是妓女出身。一個明智的君主,從不要求别人去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改變宗教熱情,這是國王詹姆斯二世做不到的。善待兄長的情婦,是弟弟詹姆斯能夠做到的。

查理二世配不上“偉大”,卻足夠明智。他沒有讓斯圖亞特王朝千秋萬代的宏偉追求,但是他讓國民享受了一段快樂的太平盛世。

當“歡樂王”死訊傳出後,倫敦乃至整個英國都陷入了悲痛。這個經常被國民揶揄的國王,也被國民誠摯地哀悼。一個一度亡國的王子,和半數以上的國民都有殺父之仇的國王,能有這樣的成就實屬不易。

06

查理二世在複辟時,重新打造了聖愛德華王冠,僅主體結構就重達2公斤以上,加上各種附件、寶石,重達5公斤。

三個叫查理的國王,讓英國變成了今天的英國

▲聖愛德華王冠(圖/網絡)

這個重量對1.9米的巨人查理,也顯得過于沉重了。雖然沒有原版聖愛德華王冠的精确資料記錄,但是根據傳世的畫像和同時代王冠飾品的性質推測,重制版的聖愛德華王冠與原版不能說是相似,隻能說是毫無關系。

這僅僅是“歡樂王”為了補償困苦早年經曆的惡意炫富,還是為了提醒自己“王冠之重”?不得而知。

我們所知道的是,王冠變得沉重後,英國國王的王權卻在迅速變輕。曆史學家的知識譜系中,将這一過程描繪得如計劃般的運作絲滑,然而詹姆斯二世的天主教事業終于翻車,他完全有實力再次掀起一次内戰,卻放棄了。王權曾經壓斷了其父的脖子,詹姆斯二世不想重蹈覆轍。

王冠被轉交給了女兒女婿,瑪麗二世和威廉三世成為了聯合君主。史稱“光榮革命”,最大成果是一系列“限制王權”的立法。按照教科書式的經典說法,這些立法奠定了英國現代政治的基礎。這種說法就像“王子和公主從此幸福地生活”一樣可愛、天真。

立法限制統治者當然是重要的,但是統治者為什麼會甘願受到限制?王室接受這些限制性,很大程度是因為新任國王和女王的個人因素。

瑪麗對政治毫無興趣,把政務交給了丈夫。而威廉是道地的外國人,不熟悉英國國情,不會說英語,再加上謹慎木讷的性格,對政務也很少插手,這就給了議會政治成長的空間。如果換作一位亨利或者約翰坐在王位上,事情可不會這樣順利。

英國王權的第二次重大退步,是漢諾威王朝的“三個喬治”。喬治一世是德國人,和威廉三世的情形類似。喬治二世長期和王太子對立,家事混亂,無法強勢,而且晚年出現了精神異常的征兆,掌控力下降。最重要的是喬治三世,這位“瘋王”在位長達60年,半瘋半醒,王權經常虛置。

三個叫查理的國王,讓英國變成了今天的英國

▲維多利亞女王(圖/網絡)

最後的退步則是維多利亞女王統治的後半期。這位女王年輕時頗有伊麗莎白一世之風,熱衷且擅長政治。但是喪偶後,女王因悲傷而進入了半隐退狀态,王權再次退步。

每一次英國王權的退步,幾乎都是以不成文的慣例形式固定,這是英國憲政體制的一大特色。好處是幾乎沒有政治紛争、社會分裂的沉重代價,一切都是潤物細無聲地發生。壞處是……那些笃信白紙黑字的威力、流血才能進步的“主義”先生不放心、不滿意。

是以,如今王冠傳到了第三個查理,讓他們看到了希望。畢竟第一個查理丢掉了王冠和性命,是如此讓人印象深刻。

至于那些因為王冠承載的罪惡而期盼其跌落的熱心看客,也未必有多少正義。他們隻是希望成為新的加害者罷了,如果罪惡能夠為他們帶來一點點好處,他們并不介意髒了自己的手。

三個叫查理的國王,讓英國變成了今天的英國

▲英國國王查理三世(圖/網絡)

至于第三個查理會不會終結英國君主制度,并不取決于他本人。王冠戴在他的頭上,“王冠之重”卻已經轉移到整個英國社會。時至今日,國王也好,女王也罷,都隻是“王權”的象征,真正的權力已經交到了每個英國人的手中。

從這個角度講,王冠似乎還有繼續存在的必要,因為璀璨的珠寶在萬人注視下熠熠生輝,是曾經的帝國榮耀,更是無數血污的痛苦教訓。有打碎王冠為暴君歡呼的教訓,有宗教狂熱流血漂杵的教訓,也有權力相争、骨肉相殘的教訓。

沉重的王冠,是顯眼的警示,提醒着英國人他們付出了多麼沉重的代價,才從野蠻走向了文明。這是傳統的價值,是一個國家的無價之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