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談丨中秋佳節月如鏡:漫遊古代銅鏡中的月宮仙境

作者:文彙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談丨中秋佳節月如鏡:漫遊古代銅鏡中的月宮仙境

清陳枚《月曼清遊圖》

中秋佳節,始于北宋,而源于唐代,追到源頭,大概要從唐玄宗算起。唐玄宗愛月,大詩人李白也對一輪明月情有獨鐘,他們不但為明月寫下浪漫詩句,還将銅鏡造成月亮的形狀,分贈賓朋,甚至在銅鏡上留下自己探月的身影。

他們為何愛月之深,開創了後世賞月之風?銅鏡之中究竟隐藏了多少仙境的秘密,讓帝王與詩人流連忘返?這些銅鏡與我們今天中秋的月餅習俗,又有怎樣的奇妙緣分?且讓我們一同去問問那明鏡一般的滿月,問問那月宮中的仙人和桂樹,還有白兔與蟾蜍。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談丨中秋佳節月如鏡:漫遊古代銅鏡中的月宮仙境

【明皇夢遊廣寒宮】

唐朝開元六年的八月十五,唐玄宗李隆基正和申天師、鴻都客一同在宮中賞月。玄宗看着宮中彩樓燈火輝煌,心中非常得意,以為此景世間難見,獨一無二,卻引來申天師微笑不語。

看着玄宗心中不解,天師讓他閉目片刻,暗自做法。等再睜眼時,三人已浮在雲中月亮之上。不一會兒,經過一座大門“在玉光中飛浮,宮殿往來無定”,露出寒氣逼人,原來眼前是一座宮殿,門上寫着“廣寒清虛之府”。隻見這座宮殿“王城崔峨,但聞清香霭郁,下若萬裡琉璃之田,其間見有仙人乘雲駕鶴往來若遊戲”。

玄宗心中向往,想要再近一步觀看這些仙人的遊戲,隻覺得宮殿射出翠色冷光,讓人感到寒冷,不敢靠得太近,隻能繼續遠觀。他在高處遠遠見到有“素娥十餘人,皆皓衣乘白鸾,往來笑舞于廣陵大桂樹之下,又聽樂音嘈雜亦甚清麗”。玄宗被這天上的樂曲聲深深感動,暗中将曲調牢記在心。

申天師眼見玄宗看過了高冷的月中廣寒宮,便又施展法術。三人頓時感到仿佛腳下生風,宛若夢中驚起,一睜眼已經回到皇宮之中。就這樣結束了天宮一夜遊。後來,唐玄宗因為思念難得的上天體驗而不可複得,竟是憑着記憶,把月宮素娥翩翩起舞的曲子給默記了下來,取名《霓裳羽衣曲》,不但将這天上的輕歌曼舞流傳人間,還給我們留下了這段奇妙的“唐王遊月宮”故事。

從已知文獻看,這樁奇聞在唐代中期已經流傳,最早記錄在柳宗元的《龍城錄》中,因為唐玄宗又名唐明皇,遂取名“明皇夢遊廣寒宮”。在之後的宋元明清各代,這段“遊月宮”故事還被不斷翻新、演繹,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清代劇作家洪昇改編的《長生殿》。不過,關于《霓裳羽衣曲》的起源,根據更嚴肅的曆史記載,并非月宮而來,其實源自涼州進獻的西域《婆羅門曲》的改編。

從唐代到清代,漫漫千年中,唐玄宗這位風流不羁又多才多藝的皇帝,為何與明月結緣,激發後世的藝術家們嘗試用各種藝術形式,在繪畫、銅鏡、瓷器,甚至年畫上不斷再現那個高冷月宮中的浪漫傳說?不妨讓我們從一面名不見經傳的“唐王遊月宮”銅鏡開始說起。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談丨中秋佳節月如鏡:漫遊古代銅鏡中的月宮仙境

明周臣明皇遊月宮圖扇頁

【“唐王遊月宮”銅鏡】

中國古代留下無數銅鏡。年代上,從春秋戰國到晚清民國都有出土;形制上,圓鏡、方鏡、葵花鏡、菱花鏡,帶柄無柄,種類衆多;紋飾上,遠的戰國山字紋鏡,漢代西王母鏡不說,單論唐代的月宮鏡、五嶽真形鏡、真子飛霜鏡更不勝枚舉。這裡提到的每一類在絕對數量上都不少,但留下真容的精品卻不很多。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談丨中秋佳節月如鏡:漫遊古代銅鏡中的月宮仙境

五嶽真形鏡

這裡要講的“唐王遊月宮鏡”出土自安徽六安霍山縣南門(現藏霍山縣文物管理所),著錄中的文物說明這樣寫道:“八瓣菱花形,圓紐。紐右上方半露樓閣、扇形門,門内站立一人,屋瓦、鬥拱、梁柱畢肖。紐左上側飾大樹一株,樹葉茂密,其下小橋流水,橋上一人站立;橋左一人彎腰拱手作迎客狀;橋右樓下三人,其中一人端坐,兩側各一侍者。凸素緣。”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談丨中秋佳節月如鏡:漫遊古代銅鏡中的月宮仙境

唐王遊月宮鏡

仔細看來,以圓鈕為中心,鏡背圖案可以劃分為四個象限。第一象限就是“紐右上方半露樓閣”,其中不僅刻劃了屋瓦、鬥拱、梁柱,還有鸱吻、脊獸、門廊、門釘、台階都細緻入微、一一呈現,因而此樓也可視為宮殿一角。與宮殿對應的第二象限的大樹,其實乃一株桂樹,但見枝葉繁茂、樹冠如蓋、層層疊疊,在遠處山巒、近處丘岩的襯托下,顯得格外突出。

第三象限就是樹下丘岩旁的男子,隻見他頭戴高冠,身穿束帶長袍,側身彎腰拱手作揖,舉止十分恭敬。從他在畫面中的位置看,好像剛(從畫外)來到這個地方,正在向橋上為他引路、迎接的侍女表示感謝。在他的腳下,有一長長的拱橋,橋下不是普通潺潺流水,從人物比例看,更像是滔滔江海。正是這座長拱橋,将高冠男子與接引侍女所在的畫面與第四象限連接配接在了一起。在第四象限與第三象限的連接配接處,也就是橋面中間位置,有一搗藥玉兔,其後為一蟾蜍,提示觀者這裡就是雲上月宮。而在拱橋的盡頭,是一華服盛裝、高髻慈容、端身正坐的貴婦人。似乎未蔔先知,早已在等待圖左官人的到來。

這幅鏡背後部構圖将宮殿、山石、樹木、流水有序結合,宛如後世山水畫的結構雛形。而前景則通過官人與貴婦的互動,呈現了某種叙事性。就畫面人物關系而言,該圖完整呈現了“唐王遊月宮”故事的全貌。從人間飛升上天的唐玄宗,被月宮中的景色震驚,徘徊于大桂樹下。月宮主人早就得知他的到來,派遣侍女前往迎接。玄宗即将踏上長橋,渡過江海濤濤。而美輪美奂的“廣寒清虛之府”也即将為他打開宮門。

雖然許多文獻證明,“唐王遊月宮”故事主題在中唐之後已經出現,唯一的遺憾,這面銅鏡出自北宋中期以後,比故事本身要晚一些。事實上,與該主題有關的文物呈現越晚近越頻現的迹象,說明“遊月宮”故事的受歡迎程度與日俱增。既然已經從文獻和圖像角度分别展現了“唐王遊月宮”故事的魅力,那麼,我們接下去要解開的問題就是:唐王為什麼如此愛月宮?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談丨中秋佳節月如鏡:漫遊古代銅鏡中的月宮仙境

圓形月宮鏡

【君王與月宮】

其實,對明月的偏好并不是唐玄宗的專利。中國曆史上首位文獻明确記載的非虛構的“月宮”體驗者,乃是陳朝的末代君主,陳叔寶。根據唐末馮贽《南部煙花記》的記載,陳後主曾為寵妃張麗華建造了一座獨一無二的“桂宮”。這座宮門口特别設計“作圓門如月,障以水晶”,并裝飾得如同廣寒宮一樣一片素白,讓人感覺絲絲涼意。宮殿的“庭中空無他物,惟植一桂樹,樹下置藥杵臼,使麗華恒馴一白兔”。有了大桂樹和搗藥白兔之後,陳後主還讓張貴妃穿着裝扮宛如嫦娥,并富有情趣地将她呼為“張嫦娥”。

随着隋朝統一南方,源自南朝的月宮概念,也作為一種異域風情進入了中原人士的視域。隋炀帝楊廣曾在隋揚州總管任上履職十一年,責無旁貸地成為這股風潮的引領者。按《資治通鑒·隋紀》記載,楊廣不但緻力于将江南物産運往北方宮廷,營造仙山氛圍,還喜好在皇家園林中,“以月夜從宮女數千騎遊西苑,作《清夜遊曲》,于馬上奏之”。滿月下的宮殿、由江南物料打造的仙山,以及在夜遊中不忘作曲的文藝帝王,不但為我們展現了唐玄宗故事更逼真的曆史場景,而且還為月宮仙境與江南之間勾畫出一條隐秘的連線。

時間來到唐玄宗的時代,循着這兩位前輩的足迹,玄宗與月宮的聯系又更進了一步。首先,按《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為了與楊貴妃愉快地“憑欄望月”,特意在太液池西“别築百尺高台”,取名望月台。

其次,另據《舊唐書·玄宗紀》所述,今日流行的中秋節賞月及饋贈月餅習俗,也源自玄宗的生日“千秋節”。據載,唐玄宗生日在八月初五,他在位時曾将這天前後三天定為“千秋節”,屆時不但舉國休假慶祝,他還會與群臣互贈銅鏡,以示慶賀。一般來說,玄宗要向四品以上的官員賜以金鏡,群臣獻壽也要進獻寶鏡。當時情景還有玄宗《千秋節賜群臣鏡》詩為證:鑄得千秋鏡,光生百煉金。分将賜群後,遇象見清心。台上冰華澈,窗中月影臨。更銜長绶帶,留意感人深。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談丨中秋佳節月如鏡:漫遊古代銅鏡中的月宮仙境

菱花形月宮鏡

這種千秋節賜群臣的銅鏡,就被稱作“千秋鏡”,在各地都有出土。一般來說,形狀都為圓形或菱花形,中央為枝繁葉茂的桂樹,樹幹中部隆起的樹瘿巧飾為鏡鈕。一側為衣帶飄浮的嫦娥翩翩起舞,另一側為持杵搗藥的白兔,下有蟾蜍手舞足蹈。有時蟾蜍會在白兔一側,有時也會在嫦娥一邊。一些銅鏡,還會在嫦娥與白兔腳下裝飾浮雕雲朵,使她們看來宛在雲中。根據常見的鏡銘,這類銅鏡都産自揚州。

時過境遷,千秋節在玄宗禅位之後,就漸漸沒落,然而,巧合的是,另一個曆史上起源模糊的中秋節,則在唐代中期以後逐漸興盛繁榮。除了時間稍後,移動到了月亮最圓的八月十五,全民休假歡慶的習俗則與此前的千秋節别無二緻。不僅如此,中秋節時流行的互贈月餅習俗,以及月餅本身的形狀,總讓人聯想到千秋節時君臣互贈銅鏡之俗。以至有民俗學者根據明代北京歲時節日民俗志《北京歲華記》“中秋,人家各置月餅符像,陳供瓜果于庭,……符上兔如人立。餅面鹹繪月中蟾兔”推斷,明代及以前的月餅狀如銅鏡,而且餅面的圖案亦當如月宮鏡一般。從今天流行的月餅形狀看,這種推測俨然成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談丨中秋佳節月如鏡:漫遊古代銅鏡中的月宮仙境

廣寒宮月餅模子

【從月宮到江南】

銅鏡與月亮之間為何有着如此深厚的聯系?兩者之間的相似之處,除了都能折射光線而發光外,又有哪些天然的因緣?

我們需要從圖像志的角度,重新回到“唐王遊月宮”銅鏡本身。

首先,遊月宮鏡和千秋鏡都有“蟾蜍”與“桂樹”。月宮仙境固然飄渺,但人類的任何想象其實都離不開現實的土壤,蟾蜍隐喻月宮,月宮中的桂樹同樣如此。有趣的是,從曆史和民俗的角度看,“月中有桂樹”這一說法最早就出自《淮南子》;而《說文解字》還特别提到“桂,江南木”。至于桂樹旁邊的多空通透的山巒、丘岩,在園林研究中往往被統稱作“太湖石”。這些桂樹與江南的聯系——作為江南意象的桂樹——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始皇南征百越,開拓桂林郡的時代。

其次,結合陳後主與隋炀帝各自的遊月宮事迹,同樣可以找到與江南有關的文化符号:陳後主的“桂宮”本身即在建康(南京),隋炀帝所在的揚州在曆史早期幾乎可以指代整個江南或華南,而唐玄宗的千秋鏡本身,更來自揚州。《太平廣記·器玩三》曾載:“唐天寶三載,五月十五日,揚州進江心鏡一面”,這面銅鏡後在宮中散發出迷人的魔力。這與其說揚州有着悠久的冶鏡傳統,不如說其濃縮了江南的符号特征。

由此,遊月宮鏡下方的江海與長拱橋也得到了一個合理化的解讀:對于任何想要進入江南之境——遍植桂樹的月宮世界——的中原人士而言,環繞江南的濤濤江海顯然就對應了拱衛月宮仙境的自然或實體屏障。而江海上飛架的拱橋則為這道難題的破解,提供了一種跨越仙-凡的直通方案。樹木、巉岩、樓閣、江水、拱橋,以及隐約的人物,所有這些重要的元素,都恰好濃縮于這面“唐王遊月宮鏡”,而成為之後所有山水畫(文人畫)的基本構圖。

如果說古代帝王隻是向往月中仙境,想要用明鏡照出江南月,一生自由不羁的唐代詩人李白則用“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行動主義,五次深入江南浙地。他在《夢遊天姥吟留别》中,真正收獲了“……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鸾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的人間仙境。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作為仙界谪凡的李白,更用這首《古朗月行》說盡古人明月情結。一輪滿月既是人間白玉盤,又似西王母的瑤台鏡,内有仙人和桂樹,還有白兔與蟾蜍。

從“唐王遊月宮”鏡到越地仙境,盡管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詩人那樣深入南國,但來自江南的仙鄉風情,卻以“揚州揚子江心鏡”“湖州鏡”“杭州鏡”等等的名義源源不斷地輸入中原。這一方面固然因為長江下遊地區自古就是中國冶銅中心,另一方面則從地理意義上,佐證了江海環繞的“揚子江心(島)=江南=月宮”的仙境等式想象。在往後的歲月中,這一想象圖式還将在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層面,推動中國文化和曆史的變遷。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談丨中秋佳節月如鏡:漫遊古代銅鏡中的月宮仙境

黑石号出水“揚子江心鏡”

【作為仙境之門的銅鏡】

“唐王遊月宮”鏡背後的故事,為我們推開了銅鏡與月亮之間的魔法之門。不管是天上的月宮,還是它在人間的投影(江南),其實都是古人有關仙境的想象。月亮反射了太陽的光芒,正如銅鏡反射了自然界中的光線,正是這種實體學上的相似性,賦予了銅鏡在古人心中無與倫比的靈性與魔力——仿佛進入另一個世界的入口。這種極富創造性的想象力,幾乎可以對應追溯到銅鏡本身的演進曆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談丨中秋佳節月如鏡:漫遊古代銅鏡中的月宮仙境

真子飛霜鏡

在此之前,中國古代的鑄鏡師們曾經創造了無數紋飾獨具一格的銅鏡。遠的有戰國“山字紋”鏡,漢晉流行的幾何紋博局鏡、西王母畫像鏡,以及各類神獸鏡,近的有隋唐四神十二生肖鏡,唐代的瑞獸葡萄鏡、五嶽真形鏡、真子飛霜鏡、飛仙鏡、月宮鏡等等,其中許多紋飾的含義,通過“唐王遊月宮”鏡設計原理的分析,其實都可以找到合理的解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談丨中秋佳節月如鏡:漫遊古代銅鏡中的月宮仙境

瑞獸葡萄鏡

從瑞獸葡萄鏡、幾何紋博局鏡、西王母畫像鏡,以及“山字紋”鏡這類更古老銅鏡紋飾背後的透視特征來看,首先,它們與“唐王遊月宮”鏡一樣,在銅鏡背面打造了一個不用于凡間的仙境世界——有時它是仙山之巅,有時它是月宮仙境;其次,銅鏡本身(因折射光線而呈現出的)光源性特征,使之兼具了仙境入口的屬性。第三,正是這種在二維世界與三維世界之間的自由轉換,使我們明白,從誕生之初,銅鏡便以其通靈的屬性承載了古人對一輪滿月展開的無窮想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談丨中秋佳節月如鏡:漫遊古代銅鏡中的月宮仙境

幾何紋博局鏡

最後,再從銅鏡回到曆史現實,唐末五代人王定保在《唐摭言》以浪漫的筆觸寫下詩人李白的人生終點:“李白著宮錦袍,遊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江南宣州,江邊捉月,李白不但在象征與本體意義上回歸了他的仙境,而且為中國的文學與繪畫貢獻了“太白邀月”這一永恒的主題。這讓我們于每個中秋月圓之夜,目睹明鏡高懸時,更添一份難得的畫意與詩情。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談丨中秋佳節月如鏡:漫遊古代銅鏡中的月宮仙境

西王母畫像鏡

作者:張經緯(上海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編輯:範昕

策劃:範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