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五問種植牙價格治理,醫療服務價格如何實作單顆不超4500元?

作者:新京報

近日,國家醫保局發出《通知》,開展口腔種植醫療服務收費和耗材價格專項治理。其中明确提到,目前三級公立醫療機構完成全流程種植,醫療服務價格整體普遍高于4500元每顆的地區,應采取針對性措施,導入至整體不超過4500元每顆的新區間。

為何要開展此次專項治理行動?如何實作口腔種植全流程費用的治理目标?醫療服務價格如何進行全流程調控?國家醫保局有關負責人對此次治理的相關情況進行了解讀。

比如,對于價格調控的目标,這位負責人就明确表示,調控目标是地方價格治理的“達标線”,不是“托底線”。對總價已經低于調控目标的地區,鼓勵繼續實施親民價格。

五問種植牙價格治理,醫療服務價格如何實作單顆不超4500元?

2020年9月16日,北京大學口腔醫院第五門診部,牙科醫生正在為患者進行治療。圖/IC photo

一問:為何開展口腔種植醫療服務收費和耗材價格專項治理?

口腔種植是缺牙修複的重要方式,與固定義齒、可摘義齒等正常修複方式相比,種植牙的功能、結構、外觀更接近天然牙。國家醫保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随着生活水準的提高和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大陸種植牙需求連續呈現兩位數的高速增長,同時該領域收費不規範、費用負擔重等問題也日益成為民生痛點之一,群衆對口腔種植“天價收費”、宣傳虛假補貼、用低價廣告欺騙患者、用“好處費”“介紹費”買賣客源等問題反映強烈。

2022年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逐漸擴大高值醫用耗材集采覆寫面,明确要求将群衆關注的種植牙納入集采範圍。5月,九部委聯合印發《2022年糾正醫藥購銷領域和醫療服務中不正之風工作要點》,部署“規範牙科醫療服務和耗材收費”。

國家醫療保障局在廣泛調研調查和征求意見的基礎上,決定開展口腔種植醫療服務收費和耗材價格專項治理。這項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把過高的種植牙費用降下來,讓有種植牙需求的老百姓有更多機會享受到“實惠醫療”;讓名目衆多、霧裡看花的種植牙收費規範化、透明化,逐漸實作更好評價、更好計價、更好監督的“陽光醫療”;擠掉種植牙帶金銷售、買賣客源的虛高空間,引導醫療機構通過透明價格、優質服務、規範管理、良好口碑等實作高品質發展,引導醫療機構為老百姓提供質價相符的口腔種植服務。

二問:口腔種植全流程費用的治理目标如何實作?

口腔種植的費用大緻分為種植體、牙冠和醫療服務三個部分。

種植體、牙冠兩個部分的價格需要通過集中采購和競價挂網産生,國家醫保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通知》沒有人為設定具體量化目标。目前,公立醫療機構采購高端品牌種植體為4000-6000元/套,其他種植體為2000-3500元/套,流通過程存在價格虛高空間,集中采購後價格會有不同程度下降。公立醫療機構從第三方加工廠采購的牙冠大多在1000多元,自制牙冠價格更高,競價挂網後也會有一定程度下降。

醫療服務部分的費用占種植牙整體費用比重較高,據介紹,根據近期全國範圍内登記調查的初步結果顯示,以各省份公立醫療機構單顆正常種植為例,醫療服務部分的平均費用超過6000元,一些省份費用超過9000元,已經成為種牙貴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位負責人介紹,醫療服務費用偏高的原因多樣,既有項目設定不合理、過度分解,也有定價過高、巧立名目亂收費等。從前期征求意見看,多數意見認為應當在規範收費時引導全流程費用回歸合理區間,部分意見認為應當考慮技術勞務價值、技術水準、風險程度以及資源稀缺性。綜合群衆、醫療機構、專業人士等各方意見,最終将三級公立醫院種植牙醫療服務部分的價格調控目标确定為4500元。對于符合特定條件的地區或醫療機構,《通知》也明确了允許适當放寬的要求。

“按照《通知》要求,各省級醫療保障部門在種植體集采、牙冠競價的結果産生後,進一步合并制定并公開本地區種植牙全流程價格調控目标(含種植體、牙冠、醫療服務)。通過對構成種植牙費用的3個部分的綜合施策,群衆種牙費用負擔将會有效下降。”這位負責人說。

三問:此次價格調控的目标止于4500元嗎?

此次《通知》提出,三級公立醫院單顆正常種植的醫療服務價格全流程調控目标為4500元,是指門診診查、生化檢驗和影像檢查、種植體植入、牙冠置入等醫療服務價格的總和,不含種植體和牙冠。

國家醫保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調控目标的功能就是“控高”。在醫療服務價格上,展現公立醫療機構公益屬性,發揮對市場價格的引導作用。釋出調控目标就是開門見山地對過高價格進行調控,針對單顆正常種植的情況,将目前畸高的價格降下來。

同時,調控目标考慮地區差異性,不是“一刀切”的單一标準。例如考慮到經濟發展水準靠前的地區和城市确實存在資源、人力等各方面成本較高的因素,根據征求意見的回報情況,《通知》對這部分地區明确可上浮不超過20%,具體由省級醫療保障部門以城市為機關确定并公布。

這位負責人還表示,調控目标是地方價格治理的“達标線”,不是“托底線”。目前醫療服務項目總價高于調控目标的地區,需要醫療保障部門采取針對性措施降價,達成調控目标;有條件将總價導入更低區間的地區,不應止步于達标水準,需要充分回應人民群衆的期盼,實事求是地進一步降低醫療服務價格;總價已經低于調控目标的地區(如前期已經自行開展種植牙價格調控的城市),鼓勵當地繼續實施親民價格。

此外,調控目标是醫療機構的“高線”,不是絕對的“高限”。公立醫療機構的具體收費以當地醫療保障部門制定公布的價格政策為準,實際收費有所突破可能與患者需要植骨、軟組織移植等額外服務有關,有的種植前還需要額外拔牙或牙周治療,費用“超線”并不一定表示存在不合理診療和收費。此時,調控目标作為醫療機構的“高線”,主要是引導醫療機構更多地加強自我限制,也提示患者對明顯超線收費保持警惕和監督,通過對各方預期的不斷引導,共同将種植牙醫療服務費用調整至合理水準。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調控目标的直接作用對象是公立醫療機構,民營醫療機構仍按規定自主定價。我們希望通過公立醫院發揮價格“錨”的作用,把調控目标的治理效果傳導至民營醫療機構,引導價格偏高的民營醫療機構也向調控目标看齊,與人民群衆的期盼同頻共振。”這位負責人表示。

四問:治理口腔種植價格,國家醫保局拿出了哪些具體措施?

口腔種植收費貴,不是通常了解的隻貴在小小一顆“人工牙”上,而是涉及到種植體系統、種植牙牙冠,以及相應的檢查設計、種植手術等一系列費用問題,需要針對各個環節、各類耗材和服務的使用特點分類施策、綜合治理、全面覆寫。

醫療服務價格以政府調控為主,強化公立醫院價格的公益性和“錨”的作用。一是規範整合口腔種植價格項目;二是整體調控口腔種植的醫療服務價格;三是強化公立醫療機構價格的公益性和“錨”的作用。在口腔種植領域,相當一部分公立醫療機構價格高于民營醫療機構。

國家醫保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以對種植牙耗材實行集中采購為主要抓手,競争形成透明合理的價格。其中,種植體作為标準化生産、跨地區供應的工業制成品,參考冠脈支架、人工關節等高值醫用耗材集采的經驗,實行以四川省牽頭、各省份全部參與的聯盟集中帶量采購,要求提供口腔種植服務的公立醫療機構全部參加,動員民營醫療機構積極參加,以量換價。種植牙牙冠加工制作的個性化要求高,與臨床使用端互動緊密,現階段以探索競價挂網為主,由四川省先行先試,形成牙冠價格的參照系,其他省份做好價格關聯,以點帶面,促進牙冠價格陽光透明。

此外,醫保部門還會對價格行為強化日常管理,形成閉環和長期的治理效果。此次專項治理貫穿口腔種植從成本控制、價格形成,一直到實際收費的整個過程,各級醫療保障部門将會同有關部門切實加強醫藥價格管理和醫療行業規範的職責,将醫藥價格工作延伸到服務主體價格行為的日常管理上。

《通知》要求探索建立口腔種植的價格異常警示制度,将價格投訴舉報較多、定價明顯高于當地平均水準、拒絕或消極參與種植牙集采、虛構事實貶損參與集中采購的機關和中選産品、不配合調控工作維護虛高價格的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列入價格異常警示名單,綜合運用監測預警、函詢約談、提醒告誡、成本調查、資訊披露、公開曝光等監管手段,實作閉環治理。

五問:按下價格,如何兼顧口腔種植服務品質?

口腔種植服務品質涉及多方面因素,不僅與種植體、牙冠的産品品質,醫生的技術水準相關,也和患者原有口腔條件以及種植後用牙習慣等相關。

“口腔種植價格專項治理最終目的是保障人民群衆獲得高品質、有效率、能負擔的缺牙修複服務。是以在價格治理中,我們有針對性地通過價格杠杆促進高品質口腔種植醫療服務。”這位負責人表示。

在種植體耗材集中帶量采購中,将指導四川省探索符合種植體特點的采購方式,充分尊重臨床選擇權和使用習慣,采取多家中選的方式,為患者提供不同需求層次的種植體耗材,讓中選結果與臨床需求更好比對,促進口腔種植服務品質保持穩定。按照以往集采的做法,有關部門按照“四個最嚴”要求,更加注重中選産品品質監管,一旦發現品質問題将嚴格處置,確定種植牙耗材品質安全。

在口腔種植的醫療服務價格方面,考慮到種植體集采之後價格已經趨于透明和相對統一,不同地區、不同醫療機構的種植品質差異将進一步聚焦到醫療服務技術水準的差異上。“是以,對于單顆牙正常種植的醫療服務費用的調控目标,我們旗幟鮮明地将醫療品質與價格調控水準挂鈎,鼓勵“按質論價、質價相符、優質優價”,通過提升醫療服務品質獲得更多回報。例如,國家口腔醫學中心和口腔種植專業列入國家臨床重點專科的醫療機構承擔了更多的複雜種植任務,是以可以放寬調控目标。”這位負責人說。

此外,據他介紹,回顧性研究表明,目前口腔種植成功率平均在95%左右,允許對種植成功率更高(例如種植1年的種植體持續存留率達到97%以上)的醫療機構按10%的比例放寬調控目标,引導醫療機構更多聚焦提升醫療品質,并主動公布種植成功率等醫療品質資訊,便于患者根據自身需要選擇更高品質的醫療服務。

新京報記者 吳為

編輯 陳靜 校對 楊許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