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勵勤母親在家中接受采訪。
說到著名乒乓球運動員、悉尼奧運會雙打冠軍和三屆世乒賽單打得主王勵勤,最近可謂華麗轉身、喜事不斷:先是年前被任命為國際乒聯運動員委員會委員;又一項任命下來,他又多了一個新的身份——上海市乒羽中心副主任。盡管目前王勵勤還在國球再創輝煌做着貢獻,但他的人生發生重大改變已成為不争的事實。
日前,在上海市政府獎勵這位奧運會冠軍的高檔新居内,王勵勤的母親王月華接受了本人采訪。40年的乒乓球之旅,兒子曆經坎坷,飽受磨難。當父母的更以無盡的付出和牽挂,陪兒子一到走過那風風雨雨。如今,彩虹映天,豔陽當空 ,疲憊的身心稍稍得以放松,思兒心切的王月華怎能禁住百感交集呢。而我呷着淡淡的清茶傾聽王月華侃侃而談時,更多感受的是這位母親與兒子之間那份濃濃的親情。
王勵勤的奪金時刻。
一,“不懂球”的母親把兒子引入乒乓大門
與劉國梁,孔令輝,鄧亞萍等乒乓世家子弟不同,王勵勤的成長是靠着對乒乓球幾乎一竅不通的母親引領過來的。王勵勤1978年出生在上海市閘北區一個普通勞工家庭。父親李農富和母親王月華分别在兩家國企公司當駕駛員。王勵勤随母親姓,家中成員還有姐姐、外婆和奶奶(住叔叔家),王勵勤随母親姓,姐姐随父親姓,一家人擠住在一間20平方米的屋内。父親以機關為重,持家教子的事情都歸母親。家境不寬,全憑母親精打細算,吃穿上并沒讓孩子虧着,是以王勵勤身體從小結實。母親這一代人受文革耽擱,文化不高,沒有成就,就想在兒女身上找回來,對孩子啟蒙教育、早期學習抓的特别緊,隻要别人家有書籍、玩具,她也舍得給孩子買。再後來,又把王勵勤姐弟二人送入條件不錯的芷園路幼稚園。
提起王勵勤當初被區體校選中的過程,王月華還曆曆在目。小勵勤5歲那年,區體校沈益民教練來到幼稚園選苗子。他“三顧茅蘆”,三次被小勵勤吸引。一次是小朋友起床疊被子,小勵勤動作靈敏疊得又快又好。二次是小朋友在場地上玩,小勵勤又跑又跳,很歡實,個高臂長,看去身體素質好。第三次是小朋友們上課,每逢老師提問,小勵勤總是第一個舉手,回答問題基本正确,給人感覺他智力強反應快。于是,沈教練就問小勵勤:“你愛打乒乓球嗎?”“愛。”“那麼你回家問問爸爸媽媽同意不同意。”小勵勤一聽,樂得蹦了起來。回家就吵着“我要去打乒乓球。”外婆看了說:“哎呦,這孩子急得臉蛋都漲紅了。”母親雖然不會打乒乓球,但卻希王孩子能補上自己的“缺”也能讓孩子有個好身體。看到孩子樂意,就故意難為他。“為什麼打乒乓?”“好玩。”“打球要吃苦啊,你怕嗎?”“不怕!”小勵勤聲音洪亮的回答。
母親的話沒難住5歲的小勵勤,卻給一家的生活出了難題,孩子小,每天要接送,運動量大,營養要跟上。還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問題、新情況,都讓一家人始料不及。母親就給4位家人作了分工,明确職責,風雨不誤,8年從未間斷。媽媽負責把小勵勤從幼稚園、學校接出來,下午3點半準時送到少年體校訓練。爸爸抓體能,每天清晨6點,領着兒子繞着星光電影院跑步,行程2公裡。年邁的外婆負責飲食,除了日常用餐之外,每天下午4點半,外婆總會提着一大杯牛奶出現在訓練館裡。王勵勤練多球時,母親為讓他多練幾個,親自到地闆上揀球。而姐姐則是負責給弟弟補課輔導,一旦弟弟到外面訓練比賽耽誤了上課,姐姐都能及時把缺課補回來。
當時,家中最大的問題是缺錢。全家6口人一個月工資收入總共才有60元,上有老、下有小,每天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哪樣都要花錢,還有房租、水電費,學雜費、醫藥費,家庭幾乎月月發生财政赤字。兒子要上體校打乒乓球了,教練要求營養要跟上,是以,王媽媽與丈夫商量,孩子正在長身體,運動量那麼大,咱們别的地方少花點,也要保證孩子營養,于是王勵勤成了全家“重點保護對象”。在這個普通的勞工家庭,他的夥食标準大大起過其他家庭成員,肉、蛋、奶和水果樣樣不缺。
王勵勤有個大兩歲的姐姐,當時也是個剛剛懂事又不太懂事的孩子,看到弟弟比自己吃得好,心裡總是感到父母“偏心”。有一次,她偷吃了家裡為弟弟打球準備的“間食”—幾塊餅幹,被外婆看見說了幾句,一氣之下竟幾頓不吃飯。還有一次,外婆給弟弟煲魚湯,香味彌漫了整個房間,姐姐忍不住拿勺舀吃了一口,剛端到嘴邊,又被媽媽發現,一下搶了下來,還順手打了她一巴掌。姐姐趴在床上,用被子蒙着頭,嗚嗚地哭了。女兒委曲,媽媽心酸地把女兒抱在膝上,擦着她小臉上的淚痕說,“媽媽絕不是偏向誰,咱家的情況隻能滿足你弟弟,他每天要打3個小時球,不吃好的要生病。你和弟弟都是媽媽的心頭肉,媽媽偏心也是沒辦法呀。”小勵勤很懂事,把熱好的魚湯端到她面前說,“姐姐你别哭了,這魚湯給你喝了吧,以後有好吃的,我倆一塊吃。”此時小姐姐已經沒有一點怨恨,“弟弟打球要緊,我再也不和弟弟争吃争喝了。”以後每逢家裡給弟弟吃好的,她就借故躲出家門,等弟弟吃完,她才回來。而父母更是主動“虐待自己”,吃的飯都是外婆和孩子剩下的殘湯剩飯。
同樣在大都市生活,同樣是追求 時尚的 年青人,可王勵勤父母卻似乎很“不合群”。他們在生活上從不和别人攀比,以苦為樂是他們的最大特色。父親不吸煙、不喝酒、不打麻将,甚至幾年連公園都不去一回。王媽媽在女工中衣着是最落後的,結婚前的衣服還穿在身上。有一次,班上姐妹說,“王姐你怎麼像個鄉下人,老土呀。”有一位姐妹搭話:“看你每天吃什麼飯,都不如我家的貓食。”大家好心好意地規勸她:“你不能太虧待自己了,人生幾十年很快就過去的。”王媽媽坦然地說:“我的追求不在這裡”。全家早已形成一個共識,為了支援小勵勤打乓乓,大家無論做出多大犧牲也無怨無悔。
王勵勤雖小,但他已開始懂得,全家人為他做出犧牲是為了什麼,自己隻有好好練球,打出成績,才對得起父母和家人。
1988年,剛上四年級,僅有10歲王勵勤獲上海市少年冠軍。1990年,12歲的他進市專業隊,1992年,14歲的他成為國家二隊選手,一年不到,他又升入國家一隊。開始在國内外各種大賽的奪金之旅。2001年,他終于在大阪取得了自己第一個世乒賽男單冠軍。
王勵勤早年家中卧室。
二,“沒文化”的母親教兒子打球中學會做人
王勵勤的母親隻有國中文化,卻有一套教子理論。她教育兒子就是用老百姓的普通道理:“打球是一時的,做人是一生一世的。”“要打好球,必須先學會做人。” 随時為兒子灌輸如何做人的觀念。
芷園路288弄,上海市閘北區少年體校的乒乓球館就“坐落”在這個曆史悠久的防空洞裡。防空洞總面積400平方米,能容納40個孩子同時訓練。這裡與芷江西路幼稚園隔街相望。
從五歲起,王勵勤每天都在此訓練3個小時,下課後還要練身體素質,揮動鐵制球拍幾百下。
王媽媽堅信“天下無難事,隻怕有心人,”任何事情隻要撲下心來做,沒有不成功的,王媽媽的“狠心”出了名,兒子小病小災她根本就不給假。因而,王勵勤跟随沈老師訓練8年,隻請過兩天假,那是一年冬天,沈老師發現他打球動作遲緩,力量不足,就摸王勵勤額頭,發現燙的驚人。趕緊讓王媽媽帶他去醫院檢查,結果是扁桃體發炎,高燒39度。在這種情況下小勵勤已經練了好幾天。在沈老師的“指令”下,王媽媽才同意兒子休息兩天。“有文化打球才有底氣。”他們對兒子的學習抓得很緊,打球再累,訓練再緊張,每天也要把作業完成。是以王勵勤自小就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制能力,從國小到國中每次考試不曾低于班級前五名。
有一次,他去無錫參加集訓30天,課程落下很多。回來後,班主任出于照顧這個全校聞名的“大冠軍”,主動提出可以不用補作業,成績按“及格”算。媽媽知道後對王勵勤說:“學習知識是為自己今後的成長,我們對你隻有一個要求,不要照顧,要打球考試雙豐收。”他在姐姐的幫助下,利用晚上訓練後的時間補上了缺課作業,期末又考出了前五名的好成績。
小勵勤和其他孩子不一樣,他的頑強,是常人難以想象的。1990年,小勵勤到河南參加乒乓球夏令營,那批學員大多來自專業隊,作為少年業餘選手,王勵勤一路殺入4強。但就在半決賽前夜,王勵勤的手指突然被車窗死死夾住,指甲掀了起來。那夜,他疼一夜沒睡,沈教練也徹夜未眠。第二天,王勵勤的手指腫得更厲害了,教練對他說:“咱不比了,我對你的成績很滿意,你接下來的任務就是好好養傷。”小勵勤聽了拼命搖頭,堅持手纏繃帶上場,他球拍擺處,捐血順着手臂滴在地上,全場無不動容。後來,夏令營對王勵勤進行了表彰,國家體委發文,允許王勵勤破格參加比賽,費用由國家承擔。他的名字還上了《乒乓世界》。
王媽媽還能主動配合教練做說服,半年調教後,小勵勤的直闆已經打得像模像樣了,手感也非常好,在同學中高出一截。這時,沈教練分析認為王勵勤個大力大,手長腿長,打橫闆更能發揮他的優勢。王勵勤不太願意:“不打直闆,我不是打不過他們了。”母親就按教練的意圖說服兒子。“你現在是隊裡的冠軍了,那你想當全市冠軍嗎,還有全國的甚至世界的冠軍,你想不想要。”雖然有些懵懂,6歲的王勵勤還是回答:“都想要。”親進一步說:“打不過是一時的,想要拿更多的冠軍,必須現在練,”小勵勤高興地接受了。事實證明,王勵勤改橫闆是非常正确的
王勵勤在家庭的影響下,從小就非常節儉。沈教練至今還記得,十幾年前他帶隊到青島比賽,啟程傳回時,他問小隊員還剩下多少零用錢。“還有2元”,“我都用完了,還向他借31元。”隊員們七嘴八舌。王勵勤卻說:“我還剩了27元。”沈教練奇怪了:“你不是總共隻帶了27元嗎?”王勵勤回答:“這幾天都在比賽,哪裡用得着花錢哪?”離開船還有一小時,沈老師同意讓他買點東西。小勵勤給父親買了瓶酒,為姐姐買了隻發夾,為外婆和母親買了盒點心。最後還留下3元錢,惟獨沒有他自己。
在王勵勤的打球生涯中,曾有幾次重要選擇,都是母親為他拿的主意。如在國小升國中,王勵勤由于文化課考試一直都是班内前5名,升學考試分數又考的很高,面臨着兩條出路:一是上市重點市北中學,一是區重點青雲中學。當時,母親為他選擇了區重點而放棄了市重點,是因為後者太注重文化課,目标是培養學者型人才。而前者打球學習可以兼顧。于是,王勵勤這個體育天才避免了半途而廢。
王勵勤從小就懂得了解人、尊重人。他尊敬師長,尊重教練,尊重球迷。與隊友雖存在競争關系,但也做到“場上是對手,場下是朋友”。他慶幸自己遇上了兩個最優秀的啟蒙教練沈益民和薛偉初(曾為陸元盛的教練)。 王勵勤總是懷有感恩的心情,過年過節不忘問候,一回家鄉就去探王。有一次沈教練因病住院,回上海打比賽的王勵勤聞知此訊,非常惦記,打完比賽直接從體育館趕到醫院。沈教練很是感動:“你現在是世界級明星,又是國家隊主力,比賽和社會活動一定很多,回到上海一次不容易,就多陪陪父母,不用總來我這裡了。”王勵勤說:“在我心中,您和父母一樣。我到什麼時候都不能忘記恩師您啊。”
王勵勤早年家中榮譽櫃。
由于得到父母的“真傳”,王勵勤處處顯得深明大義,具有團隊意識和大局觀念。2000年悉尼奧運會對他在做人上提出了嚴峻考驗。作為大阪世錦賽單打金牌得主,王勵勤當時排名世界第一。并且,他已積極投入奪取奧運會男單金牌的備戰之中。然而,就在大賽前夕,隊裡突然決定由孔令輝、劉國梁、劉國正參加男單比賽,而王勵勤隻擔綱男雙比賽。消息傳來,一心奪取大滿貫王勵勤曾想不通,如果帶着情緒出征,必将影響他的雙打比賽。那幾天,上海母親的心情忐忑不安,恨不得一下飛到北京,當面去勸解兒子。就在這時,王勵勤給家中打來了電話。王媽媽急切的說:“孩子,千萬不要鬧情緒呀。雙打也是為國争光。”電話中傳來王勵勤的笑聲,“怎麼會呀,你從小教我的那些道理我沒忘。這個時候為國争光高于一切。我不參加單打,更有利于在雙打上奪金。媽媽您放心吧。”
果然,幾天後,悉尼奧運會乒乓球賽開戰。各國選手對四年一次的奧運會極為重視,賽前都進行了充分的準備和刻苦的訓練。每一場比賽都很激烈。王勵勤和隊友閻森不負衆望,為國奪得男雙金牌。當時,王勵勤非常激動,把閻森抱了起來。接下來的男單決賽更加精彩,孔令輝以高超的球技戰勝了“乒壇常青樹”瑞典老将瓦爾德内爾,為國奪取男單桂冠。當孔令輝揮淚狂吻國旗那一刻,在上海家中電視前觀戰的王家父母也情不自禁流下淚來。他們為所有為國争光的中國選手衷心的祝賀,也為自己的兒子這得來不易的金牌感歎:“兒子啊,經曆了這次人生的考驗,你才真的長大了,成為國家有用之才了。”
王勵勤世乒賽奪金時刻。
三,牽腸挂肚的母親永與兒子同甘共苦
“兒行千裡母擔憂”,王勵勤自從14歲離家去國家隊,他的父母開始了長達成20年的牽挂。
家中有三樣東西不可或缺,電視、電話、電腦。這是家中與王勵勤勾通的主要管道。王媽媽說:“兒子不管飛得再高再遠,我們手中的那根“連心線”從未松開過。”
不過,王勵勤家中打電話并不多,每次隻是報個平安,簡單問候一下家人就挂斷,“不打電話總怕他們瞎想。其實我也想多說幾句,但又怕說多了收不住嘴,讓他們增加心理負擔。”王勵勤的解釋自有他的道理。
說到傷病,恐怕運動員無一幸免。王勵勤到底有多少傷病,他從來不跟母親說,而母親所知道的一星半點,都是别人或媒體不小心透露的。如王勵勤一次出國比賽。由于用力過猛,把右臂筋腱拉斷了,但他堅持打完獲勝了這一場比賽,回到房間胳膊疼的連茶盤也端不動了。媽媽從報上看到這篇表揚王勵勤“堅強”的文章,掉了不少淚。“兒子太苦了,他常常老傷未愈又添新傷。從他打球的生龍活虎的勁,誰能知道他已是遍體鱗傷了呢?”背後發出母愛的感慨的同時,眼淚忍不住又流了出來。
王勵勤去北京20年,王媽媽就在電話機旁守候了20年。這個申明大義的母親,多想每次與兒子聊上幾句貼心話,但每次拿起電話又放下。她既挂念兒子,又怕讓兒子分心,這就是當媽的心情,她說自己很希望成個“隐身人”,每天能看到兒子,兒子看不到自己。為了不讓他因家務事分心,就連奶奶去世,姐姐結婚這樣的家庭大事也沒告訴兒子。王媽媽不給兒子打電話也有自己的解釋:“反正,兒子知道家裡人都在背後支援着他。他有時報個平安就夠了,說明他是很牽挂我們的。”
牽挂的滋味是難言的,特别是在王勵勤那段滑入低谷的日子裡。
正當社會上對王勵勤充滿厚望時,可他卻屢出問題,在連續幾次世界大賽中,王勵勤都給媒體制造了負面影響:有的輸得可惜,有的敗得難堪,有的丢得遺憾,每次都離冠軍很近,每次卻總是擦肩而過。蔡振華恨鐵不成鋼地說:“王勵勤技術和身體絕對可以說全天下第一,可他在比賽中缺乏一口氣。”有的媒體甚至登出了“王勵勤一到關鍵時刻就掉鍊子”的刻薄語言。看到這些,王勵勤的心情更糟糕了。
雅典奧運會回來後,國家隊難得放了三天假。所有的人都歡天喜地回家了,可金牌得主王勵勤獨自一人留在了北京。其實他何嘗不想回家,“媽媽的頭發都快全白了,我知道他們想我,我也蠻想他們的。但我又怕他們見到我操心,沒有拿到金牌,總感覺回去有點難受。”
王勵勤撥通了家裡的電話,電話那邊傳來了媽媽那熟悉的聲音:“兒子,我們都很好,你不回來沒關系。”王勵勤的眼睛濕潤了,男兒有淚不輕彈,母親的關懷讓他心裡熱熱的、,“兒子,教練批評你是愛你,千萬千萬不要洩氣呀。”父母在自己身上傾注了太多的心血。現在,他們雖然對自己的訓練和比賽說不出什麼,可那份無時不在的牽挂卻是王勵勤心底的動力之源。王勵勤也時刻牢記母親的教誨,全身心投入乒乓事業,他知道,在這個特殊時期,父母對他的期望隻有兩個字:堅強。
“勵”精圖治、天道酬“勤”,在接下來的多次重大國際比賽中,王勵勤連獲兩次世乒賽男單冠軍和多次公開賽第一,他戰勝了對手,更戰勝了自我,實作了自己意志和心理的突破,最終成為世界乒壇的一代“王者”。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王勵勤在國家隊渡過了20年。已過而立之年的他,在新人輩出、強手如林的國家隊,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莫斯科世乒賽和多特蒙德世乒賽,王勵勤兩次落選團體賽主力陣營,媒體紛紛預測他即将退役。對于他的“華麗轉身”,隊上司做了很好的安排,積極推舉他到國際乒聯運動員委員會委員,并到上海市乒羽中心擔任上司職務。此前,關于王勵勤的個人問題,社會上一直猜測不斷。就在媽媽喜氣洋洋等待兒子回歸時,突然接到了兒子來自北京的一個電話。“媽媽,情況有變,隊上司希望我留隊一年,為主力球員征戰倫敦奧運會擔任陪練,我拿不定主意,想問你行不行?”
一石激起千層浪。王勵勤與倫敦奧運會無緣相會,還要屈尊給年輕隊員當陪練,個别親友打抱不平說,“大力在國家隊20年,該得到的得到了,該付出的付出了,他這個三屆世界冠軍當陪練沒什麼意義,不如早點回家”。
但是,知兒莫如母,她相信兒子是深明大義的,國家的事,個人的事孰重孰輕,兒子已不再需要媽媽耳提面命。是以,她毅然拿起電話,鄭重地與兒子說:“兒子,父母尊重你的選擇,相信你不會辜負國家的培養,隻要國家隊需要你一天,就要全力以赴。” 王勵勤得到媽媽的支援,在電話那頭很激動地表示:“請家裡親人放心,我這次雖然不能親自上陣為國争光,但一定會發揮老隊員的作用,當好幕後英雄,站好在國家隊的最後一班崗。”
電話兩端,心潮澎湃;國事家事,泾渭分明;母子夫妻,心心相映。王勵勤無怨無悔地為他鐘愛的集體、鐘愛的乒乓事業,邁上了新的征程。
作者與王勵勤合影。
後記:時至今日,王勵勤沒有辜負母親的心願,功成名就,回歸故裡,娶妻生子,還給她添了個大孫子,一家人和和美美,其樂融融。全家人都懂得,國球成就了王勵勤前半生的輝煌,王勵勤更要用一生回饋國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