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福布斯中國
9月6日,華為Mate 50釋出會搶在蘋果之前召開。令人意外的是,支援衛星通信的這款新品竟然被一輛新能源汽車搶去了風頭。
這就是華為與賽力斯(原小康股份)合作推出的AITO問界M5 EV。據釋出會上披露,截至9月6日20點30分,AITO問界M5 EV訂單量已超過30,000輛。
與此同時,8月國内新能源汽車銷量依舊大幅增長。8月5日,乘聯會表示,8月全國新能源乘用車市場保持強勢良好态勢,7月16家廠商批發銷量萬輛以上企業的全月銷量占比83.6%,這些企業的8月預估銷量為52.2萬輛,按照正常結構占比預測8月的全國新能源狹義乘用車批發銷量約62.5萬輛。
值得注意的是,銷量持續大漲的同時,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格局也正在發生巨變。
比亞迪一馬當先,傳統主機廠反超特斯拉
雖然比亞迪股價一度突破萬億大關後回落,但其新能源汽車的銷量一直保持增長。
官方資料顯示,比亞迪8月乘用車銷量達到17.4萬輛,同比增長157.2%。由于自今年3月起比亞迪就停止生産燃油汽車,是以這一資料均為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
比亞迪6月産銷快報顯示,今年上半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約64.14萬輛,領先特斯拉近8萬輛,躍居全球銷冠。
反觀特斯拉,7月銷量為2.82萬輛,相比6月銷量7.89萬輛,下滑64.2%,原因則是擴産所導緻。特斯拉7月公布的第二季度财報顯示,上海工廠在近期完成了産能更新,年産能超過了75萬輛,是特斯拉目前産能最高的超級工廠。此外,業内也認為,特斯拉銷量下滑也與供應鍊挑戰有關,導緻産能受限。不過,也有預測,特斯拉在8月或很快恢複。例如,特斯拉官網顯示,目前特斯拉Model3後輪驅動版以及高性能版的預計傳遞時間縮減為6-10周,而此前,Model3的預計傳遞時間為12-16周。
另一邊,上汽集團8月實作複蘇,新能源車銷售為10.49萬輛,同比增長48.2%,也超越了特斯拉。雖然上汽通用五菱還未披露其新能源汽車的銷量,但從乘聯會的預測來看,約為5.26萬輛。
此外,廣汽集團、奇瑞集團兩家8月銷量都超過了2萬輛,廣汽為3.04萬輛,奇瑞是2.85萬輛。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廣汽旗下廣汽埃安銷量達到2.7萬輛,同比增長133%。9月6日,廣汽埃安公告稱,決議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引入戰略協同董事。據悉,公司自2021年開始準備混改,目前已完成了A輪融資,正準備沖刺IPO。
哪吒、零跑殺出, “蔚小理”第一梯隊格局被打破
8月,傳統“蔚小理”的格局似乎未變,但已被哪吒汽車、零跑汽車超越,幾乎讓出第一梯隊位置。
哪吒汽車近期勢頭正勁,8月傳遞量為1.6萬輛,同比增長142%。1-8月,傳遞總量達9.32萬輛,增長176%,已經超越“蔚小理”。據悉,目前哪吒汽車傳遞的車型售價大緻在十萬出頭至十萬以内區間,相比高端車型,相當親民,是其銷量持續大漲的重要原因。
零跑汽車8月傳遞為1.25萬輛,創下新高,并連續四個月正增長,同比大漲180%。1-8月累計傳遞7.66萬輛,幾乎與蔚來、理想相差無幾。與哪吒汽車一樣,零跑汽車同樣走成本效益的親民路線。同時,零跑汽車還專注于技術自研,并率先推出CTC電池底盤一體化技術。8月29日,零跑汽車通過港交所聆訊,有望成為第四家上市的造車新勢力。
目前,“蔚小理”三家均因種種原因陷入頹勢。其中,隻有蔚來8月傳遞量破萬輛,小鵬僅9578輛,理想更隻有4,571輛,銷量大幅下滑。尤其是,理想正處于新老車型交替期,停産的ONE将在11月被L9替代,但據悉目前尚未真正傳遞給使用者,是以傳遞資料才會創新低。
同時,蔚來最近也有驚人之舉,跨界推出一款車載AR眼鏡,以此打造影院級車内3D觀影體驗。此前,蔚來還有反向造手機的計劃。當然,相比既造手機又布局低軌衛星的吉利來說,仍然隻屬于嘗鮮罷了。
另一方面,新興勢力也正在崛起。一直以來,廣汽埃安并沒有被列入造車新勢力,但其是國内傳統車企子公司中的一支新興力量,因擁有一定的技術儲備和影響力。基于此,8月,廣汽埃安銷量達到了2.8萬輛,可以說是國内新興勢力中的佼佼者。
賽力斯的AITO問界和吉利的極氪,也是兩個新興力量,同樣為傳統車企的子品牌,而且都強調高端定位。前不久甯德時代全新第三代CTP3.0麒麟電池落地車,就包括AITO問界和極氪,其中極氪001将成為全球首款搭載麒麟1,000公裡電池的車型,于2022年10月開啟傳遞。
同時,AITO問界品牌車型則由賽力斯與華為的合作設計打造,其中M5 EV搭載華為的HUAWEI DATS動态自适應扭矩系統等技術,對标特斯拉Model Y。
此外,岚圖汽車、智已汽車、阿維塔科技等新興勢力也正在奮力追趕。這意味着,造車新勢力陣營的競争将更激烈,同時也預示着傳統車企的再度發力,進一步搶奪新能源汽車領域的“蛋糕”。
新能源汽車市場格局仍有變數
縱觀目前國内新能源汽車市場,除了頭部的比亞迪、特斯拉、上汽集團等巨頭之外,造車新勢力和傳統車企以及子品牌之間仍然有激烈的競争,難分伯仲。即便是造車新勢力中第一梯隊的“蔚小理”都難以持續保持領先,被哪吒、零跑等趕超。
同時,傳統車企借助子品牌正在“蠶食”原本造車新勢力陣營。AITO問界、極氪等新興力量正發揮出的巨大潛力和想象力,無論是傳統車企,還是造車新勢力,都不可小窺。
另一方面,供應鍊和産能對車企的重要性也顯露無疑,就連特斯拉難以規避。特别是,“蔚小理”所暴露出來的供應鍊和産能等問題,帶來了一系列連鎖反應,也是其不穩定的原因所在。相反,背靠傳統車企的新興力量可以庇護在大廠的羽翼之下,不僅能夠獲得充沛的産能支撐,而且能夠快速補足技術短闆,實作更靈活、更快速的轉身和趕超。
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内卷”嚴重的當下,任何車企都面臨兩難的境地。是堅持高端路線,還是轉向成本效益方向?是押注自動駕駛、智能駕艙等智能化方向,還是走舒适、奢華體驗路線?是與華為、甯德時代等強勢供應商合作造車,還是自主造車?是堅持國内市場,還是“出海”?。
但毋庸置疑的是,對于國内車企而言,無論用什麼辦法,都必須在短時間内搶占市場,進而脫穎而出,獲得資本市場和使用者的認可。活下去,才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