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門檻值思維(實踐篇):浪費的一半廣告費去哪了?

作者:人人都是産品經理
在做全盤政策思考時,如果具備門檻值思維,行動也會更加有的放矢,知道哪裡可以使勁。本文作者從“門檻值視角五步法”,分析門檻值思維是如何在日常營銷工作中發揮作用的,一起來看一下吧。
門檻值思維(實踐篇):浪費的一半廣告費去哪了?

上篇跟大家介紹了營銷進階課裡第一個,也是最底層的思維模型——門檻值思維。

一句話回顧——門檻值思維就是意識到萬事萬物都有一個潛在的“值”或者叫“界線”,當超過了這個界線就會産生可感覺的、質的變化。

營銷人一旦具備了門檻值思維,在做全盤政策思考時,心中自然就有了門檻值的概念,所有的行動會更加有的放矢,知道都可以在哪些地方使勁兒,而不會死磕某一個提升空間有限的環節。

這一篇讓我們進入到“實操”階段,看看門檻值思維是如何在日常營銷工作中發揮作用的,也就是“門檻值視角五步法”,掌握這個步驟大機率能讓你面對營銷項目策劃時無所适從。

門檻值視角五步法:

這個五步法脫胎于有名的戴明環(PDCA),1+2可歸為P-Plan,3+4相當于D-Do,5則相當于C+A(Check+Act),是以這裡就不再畫蛇添足地為門檻值五步法再創造新詞新圖表了。

門檻值思維(實踐篇):浪費的一半廣告費去哪了?

用營銷人最常見的行業謎題實操一下,很多人都知道“有一半的廣告費是浪費的,但不知道是哪一半”,門檻值視角五步法便是一個很好的解題工具,可以讓跟老闆解釋或者跟同行裝逼時說得頭頭是道。

一、標明目标

絕大多數營銷項目都是B2C模式,也就是說我們的目标閱聽人是個體消費者。那麼第一步就要思考,我們的目标消費者是否已經非常清晰了?是否是非常容易被識别、被找到呢?

例如常見消費者畫像:14-40歲,女性,在1-2線城市生活,喜歡追求潮流精緻的生活,樂于嘗試新事物,容易被KOC種草……每一個标簽都會讓我們對目标消費者的界定更加的清晰一些,也就意味着要多排除掉一部分非目标人群。

在實戰中,經常會出現盡管消費者畫像非常清晰,但是去單獨提取這部分使用者做推廣十分艱難的情況。

舉個極端點的例子,紙尿褲的購買人群畫像非常容易建立,但是除了垂類的母嬰平台和社群外,其它主流平台中想精準找到這些消費者就會非常的困難和低效,也就會造成天然的、大量的“資訊浪費”。

就像是社群單元電梯裡的媒體,是無法判别轎廂内到底是新婚夫妻,還是下樓賣菜的大爺大媽,隻能一視同仁地按順序播放廣告。

是以,有一些浪費可能是因為現有管道的顆粒度不夠。

那麼如何解決呢?這裡都可以簡單算個賬。比如線上上資料化投放時,每增加一個次元标簽就要相應增加一個百分比的“标簽增值費”。隻要是目标人群比對度的提升高于增值費,那麼就值得去優化,反之的話,就建議選擇粗放的投放方式。

比如說一個衛生巾品牌,同樣媒體觸達人次,線上觸達要比線下貴20%,但重要的一點是線上可以隻面向女性投放,那就意味着人群精準度會提升50%,遠大于增值費的20%,肯定選線上投放更劃算。

二、設定初級門檻值

不同品類、不同生命周期的品牌,能觸發消費者産生購買的門檻值也不相同。當你在初次接手某品牌時,難免會拿不準具體門檻值。這時可以先做一個假定門檻值,比如假設該品牌目前至少要有7次觸達才能激發消費者行動。

這裡要注意一點,假定門檻值一定要設定得高一些,比如行業門檻值平均值是7,那麼這個項目的觸達頻次起碼要做到10-15,因為門檻值是“促成行動的最小值”,也就是說如果低于這個門檻值的話,可能會造成這一波推廣觸達起不到效果。

常言道“行百裡者半九十”,但在門檻值思維下,90℃的水盡管很燙但不能沸騰氣化,那它跟涼水沒有差别,營銷推廣亦是如此。

是以在這個門檻值次元下,品牌營銷可能會面對兩類“浪費”:一類是超過門檻值以上的資訊投放,客戶完成購買後還會看見廣告推送,也就是某梯媒大佬主張的“飽和攻擊”;另一類就是低于行動門檻值,沒有促成消費者行動,導緻了資訊推廣失效的浪費。

兩類“浪費”相比之下,確定把消費者打透當然會更劃算些。

三、理清價值鍊及幹擾因素

到這兒就要引入另一個相關概念——價值鍊。

在思考營銷門檻值時,我們首先要知道就是關系到門檻值變化的因素都有哪些,這些因素彙總到一起後,經過歸類梳理就形成數條交錯關聯的網絡分支。而價值鍊分析,就是找到其中最主要、最關鍵的一條關系鍊,将其設為“基本價值鍊”,其餘分支則被稱作“支援價值鍊”。

當然,價值鍊也不是我生造出來的,它是由著名的哈佛教授、商業管理界公認的“競争戰略之父”邁克爾·波特提出的,對,就是你們熟知的“波特五力模型”的那個波特。

邁克爾·波特把企業内外價值增加的活動分為基本活動和支援性活動,基本活動涉及企業生産、銷售、進料後勤、發貨後勤、售後服務等。支援性活動涉及人事、财務、計劃、研究與開發、采購等,基本活動和支援性活動構成了企業的價值鍊。

價值鍊的好處也非常顯性,就是幫你梳理清楚各因素的地位、權重和關聯順序。避免營銷項目中分不清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按政治課的說法就是”抓主要沖突”。

用個更通俗的例子,一道菜的好吃程度,跟廚師在炒菜時加的鹽是不是含碘沒什麼直接的因果和相關,是以碘鹽在價值鍊中連支援性都算不上,大可不必花精力考慮。

在營銷項目中,一般的“基本價值鍊”能拆分成:政策洞察——創意表現——資訊形态——媒介管道–消費者觸達(有關價值鍊如何繪制,下次”乘法思維模型”中會詳細講解)。

有了這個價值鍊我們就會清楚地知曉,在品牌到消費者資訊傳遞中,會經曆數個資訊的編碼、傳遞或放大,如果一個環節不盡人意的話,就需要價值鍊中的其它環節繼續加強。

比如說一個“沒創意的洗腦”廣告,就需要大量的媒介投放頻次來確定它能被記住/洗腦,或者需要明星來增加廣告的識别度,又或者更精準地通過線上标簽化投放……

又比如說,在一支15秒的電梯廣告裡,營銷人想當然的、按照老闆要求在落版的2秒時長裡留下二維碼,就預設消費者都能夠主動掃碼下載下傳APP?這就屬于典型的“應付了事”,隻管自己一時爽,不管下遊火葬場。

總之,門檻值思維下,我們在價值鍊中可以避免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無效行動。

同樣,既然價值鍊是由多個環節組成的。資訊通過不同的管道傳遞,也會在不同的媒介形态中被損耗,更要面對各種各樣的噪音幹擾影響……資訊一定會産生衰減和“浪費”。

在營銷門檻值計算時,營銷經理就必須要考慮到噪音的幹擾,以及消費者對廣告的自動免疫能力。面對鋪天蓋地的廣告轟炸,消費者的大腦早就習慣了視而不見,就如同心理學著名的“看不見的大猩猩實驗”。

如同在一個鬧哄哄的菜市場中,你的營銷資訊隻有聲音足夠大、次數足夠多,才能抵擋過競争對手,脫穎而出。這裡你的叫賣門檻值/分貝,就不應該單純去結算顧客能聽到的基礎門檻值,而是在對手噪音值上,可被識别的的門檻值分貝。

以此為依據,便會發現,為什麼營銷廣告越來越難做,因為觸達消費者的管道變得越來越多,競争對手的聲量和刺激越來越大,大家隻能不斷加碼,通俗地說,就是企業在争奪消費者注意力的工作上,越發内卷。

那麼抵禦對手噪音的這部分消耗浪費,就是必然要發生的。如同一個人吃了兩個漢堡和一包薯片後終于飽了,不能說真正飽腹的是那包薯條而漢堡是浪費的。

四、門檻值達成檢查

根據價值鍊和營銷門檻值,我們就可以在全局視角下将各環節的KPI進行拆解分化,當項目開展中去評估每個環節是否達到了相應的名額,以及根據最終效果去推算,項目最終能達成多大範圍的觸達,其中又有多少比例的目标消費者觸發了行動門檻值,以便于我們去複盤評估當初的設定門檻值是否過剩或不夠。

五、門檻值再優化

經過了一輪完整的項目策劃-執行-複盤後,某一個品牌的營銷門檻值應該會越來越聚焦和可知。

這裡要特别提醒一點,在優化過程中,每一次效率的精益提升并不意味着之前項目的失敗和浪費。正是這種摸索、學習和優化,使得我們不斷變得更好。如同達利歐在《原則》中所說,錯誤隻要能找到原因,總結出新的原則,最終成功 ,那麼這個錯誤就是有益的,可接受的。

是以,當你在營銷推廣中出現了“一半費用被浪費”的情況,先不要着急寫辭職信,而是分析看看,也許它就是下一次成功必然的“投資”呢。

本文由 @劉欣 原創釋出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定。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平台僅提供資訊存儲空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