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辛巴維(威)北部出土了一種吃植物的恐龍新物種的遺骸。它是晚三疊世巨大化石群的一部分,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該時期的氣候如何影響早期恐龍的散布。
這個接近完整的化石是迄今為止在非洲發現的最古老的恐龍化石。它已被确定為長鼻龍的一個物種,長鼻龍的祖先親屬:這是巨大的、長頸的、用四條腿行走的恐龍。
該恐龍被命名為Mbiresaurus raathi,它至少有一米高,用兩條腿跑,體重約為30公斤,有一個小腦袋,一個長脖子和鋸齒狀的葉狀牙齒。
美國耶魯大學的克裡斯托弗·格裡芬說,它是在2017年對贊比西河谷的Mbire進行考察的第二天出土的,他發現一根恐龍股骨伸出地面,在它周圍挖掘,發現了一塊髋骨。
"我繼續挖掘,讓更多的隊員來幫忙,我們幾乎找到了整個骨架,"他說。"它被發現的岩石被解釋為河流沉積物,它可能被埋在一場小規模的洪水中"。
根據該組合中其他化石的存在,研究小組将M. raathi的年代定在大約2.3億年前,屬于晚三疊世的一部分,稱為卡爾尼安階段。在那個時候,辛巴維(威)比現在更南,是巨大的超級大陸盤古大陸的一部分。
科學家們認為,緯度在盤古大陸的氣候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為海洋對單一陸地的影響減少。高緯度地區,如辛巴維(威)當時所處的位置,可能有更大的濕度和豐富的植被,與更幹旱、不穩定的低緯度地區形成對比。
這些氣候帶被認為控制了早期恐龍的活動範圍,其中大多數生活在盤古大陸南部的溫帶氣候中。恐龍被認為已經避開了這個區域北部的嚴酷沙漠,因為它們并不完全适應那裡。
"我們預計,你可以在這個時候畫一條連接配接阿根廷北部、巴西南部和印度的直線,沿着這條線的所有地方都會有非常相似的氣候。"格裡芬說:"這條假想線正好穿過辛巴維(威)。"
格裡芬和他的團隊利用這條氣候線來幫助确定化石的可能來源。他們關于尋找地點的第二條線索來自于邁克爾·拉斯1992年的一篇論文,該論文報告了在辛巴維(威)北部丹德地區的Pebbly Arkose地層中發現的菱形龍化石,這是一種卡爾尼期的爬行動物。
Raath還報告了一塊他認為可能來自早期恐龍的骨頭碎片。這些發現意味着辛巴維(威)有合适年齡的岩石來儲存這個時代的化石。
研究小組利用該地區的地質圖來确定這些岩石的位置,并利用谷歌地球的衛星照片來确定它們在地表暴露的位置,然後去現場尋找化石。
在一個地點,研究人員發現了數以百計的骨頭,大部分來自流紋龍,但也有他們認為是恐龍的碎片。正是在這裡,格裡芬發現了突出的股骨。
在2017年和2019年的兩次考察中,發現了一組動物遺骸,包括大型肉食性herrasaurid恐龍、稱為cynodonts的哺乳動物祖先和稱為etosaurs的鳄魚祖先。
辛巴維(威)的贊比西河谷已經因其偶爾的恐龍骨骼和恐龍腳印的軌迹而聞名,但M. raathi更古老。
格裡芬說:"這意味着辛巴維(威)記錄了從最早的恐龍,當時它們比較罕見,到恐龍變得更加豐富和主要的時代的過渡。"
南非開普敦大學的Anusuya Chinsamy-Turan說,最新的發現為2.3億年前存在于辛巴維(威)北部那個地區的動物多樣性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
她說:"該動物群與阿根廷以及巴西和印度的其他類似年齡的卡爾尼安礦床相似,這一事實有力地支援了這一假設,即分布可能與氣候障礙有關。"
7月,她和她的同僚描述了在南非東開普省發現的一種新的鬣龍類恐龍(Iyuku raathi)。她說,兩個來自非洲的恐龍發現相隔一個月就宣布了,這是 "巨大的"。
辛巴維(威)化石的新發現是在澳洲公司Invictus預計下個月開始在卡博拉巴薩盆地的大片區域進行石油和天然氣的勘探鑽探時發生的,該區域是富含化石的岩石沉積地。
Chinsamy-Turan說:"我真誠地希望,必要的協定已經到位,以保證化石的安全,以及勘探後的恢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