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軟體定義下一代汽車?初創企業能靠資料生産力突圍嗎?

作者:科創最前線
軟體定義下一代汽車?初創企業能靠資料生産力突圍嗎?

當新能源汽車成為行業新風向标,智能汽車黃金時代正在到來。

智能化背景下,車企迎來了全新的挑戰——

車聯網資料傳輸量指數級提升;車端軟體由百萬行增加到數億行;功能開發周期、疊代周期不斷縮短;市場需求不斷走向個性化,千人千面的多樣化需求亟需滿足。

當下,車企的資料采集、應用能力變得至關重要,軟體有望定義新一代汽車。

這一背景下,軟體在整個汽車産業鍊中的價值快速提升,麥肯錫資料預測,到2030年,汽車軟體市場規模有望從2020年的340億美金快速提升至840億美金,年複合增長率9%。

随之而來的是大量汽車軟體湧現。

其中,作業系統及中間件、智能輔助及自動駕駛系統這兩大領域的增速最快。

2022年8月,專注于為OEM打造跨車雲的資料驅動能力以及車雲計算全棧解決方案的「智協慧同」官宣完成數千萬元A1輪融資,由彬複資本領投,瑞穗力合基金(MLI Fund)和老股東力合資本、石雀投資跟投。

從2015年成立至今,「智協慧同」已經陸續服務一汽集團、一汽解放、上汽乘用車、上汽零束、上汽大通、華人運通、東風岚圖等一線車企,并且有多個量産項目在推進中。

2021年,國内首個搭載智協慧同EXCEEDDATA解決方案的量産車型已落地(高合HiPhiX)。

8月25日,智協慧同聯合創始人兼CEO鮑鵬,力合資本助理總裁兼一旗力合副總經理唐越做客「科創最前線會客廳」,解析汽車智能化機遇下汽車軟體賽道。

以下内容基于訪談對話原文編輯整理:

01

新能源大航海時代,

汽車智能化走到哪兒了?

新能源大航海機遇下,國内新能源汽車在汽車市場的滲透率持續快速提升。

汽車被認為是新時代的智能終端,汽車行業的轉型更新在智能化的推動下不斷加速。

業内普遍觀點認為,2023年将是汽車智能化競争的元年,智能汽車黃金時代正在到來。

投資人和創業者對于當下汽車智能化行業階段觀點和視角各不相同。

作為一線創業者,智協慧同鮑鵬認為今天的汽車智能化賽道尚處于早期階段。

鮑鵬從技術角度分析認為目前車載硬體架構尚未穩定成型,OS、中間件、應用生态都處于發展中狀态。

力合資本唐越則認為,汽車智能化賽道正走在從初步階段住中場過渡的階段。

唐越這一結論來源于其對汽車行業的幾個觀察:

首先,智能座艙應用以及人機互動方式不斷推陳出新。

伴随着汽車算力提升、AI算法成熟以及車載傳感器增加,未來将有望出現更多創新形式。

其次,汽車智能化生态産業生态鍊條尚未完全形成。

大部分企業更擅長從頭做到尾,中間環節尚未形成明顯分工,但分工雛形初現。

如智協慧同這類企業,抓住資料中間件細分領域的定位,與車企、Tier1廠商合作。

最後,盈利模式還沒達成共識。

智能化背後的一大邏輯是軟體定義汽車,軟體在汽車裡應該占多少價值?如何合理配置設定這部分價值?目前還沒有達成共識。

另外,傳統車企習慣了把軟體應用作為硬體的一部分來付費,軟硬解耦後軟體部分如何收費?是否以訂閱的形式?還有待市場的确定。

“新能源車上電池能占1/3的成本,我相信未來軟體在汽車上的價值展現肯定會更多。”唐越說。

對于投資機構而言,汽車智能化賽道的商業化前景真的足夠性感嗎?

答案是肯定的。

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是汽車革命的兩大重要方向。

目前,新能源已經跑出了相對确定的萬億賽道,而智能網聯還剛剛起步。

在一輛新能源車中,電池的部分占了1/3左右,大概5-7萬。

智能網聯尤其是軟體部分未來如果能成長起來,應該有等量空間。

此外由于軟體具備多變性,座艙和車身還有很多方面可以進行創新,加上晶片、傳感器等硬體的價值,其整體市場空間會比新能源更大。

當問及力合資本在汽車智能化領域的投資邏輯時,唐越分享到力合資本目前主要關注幾大方面的機會:

第一、國産替代的機會。

大量零部件、模組、元器件、晶片都會由國産智能汽車的需求拉動而發展起來,形成中國生态。

第二、新架構下創新應用的機會。

随着汽車計算平台的軟硬解耦及分層化架構的成熟完善,會出現大量應用,應用的出現使消費者有直覺感受,企業也将從中找到商業化機會。

第三、算力及傳感器提升的機會。

一方面自動駕駛等級提升對算力的需求提高,對計算方式的複雜度要求也在增加。另一方面提出對傳感器數量、功能和性能更高的需求。

第四、資料管理的機會。

随着汽車傳感器安裝量的增加、智能化的提升,汽車産生的資料不斷增加,安全、高速、高效的在車内以及車雲之間進行資料傳輸。

未來車企在管理好資料、用好資料等領域都會産生會巨大的機會。

02

汽車智能化

為人類生産生活帶來哪些變革?

盡管今天汽車智能化賽道仍處于早期,但汽車智能化機遇帶來的想象力是無限的。

鮑鵬認為,從産品定義的改變看,汽車已經從出行服務中的一環變成了數字化空間。汽車這一數字化空間的變革力不亞于今天的智能手機。

”智能手機時代,手機隻能執行輕量化的計算,而在未來智能汽車時代到來後,汽車是一個移動的伺服器、資料中心,可執行的計算量将是伺服器級别的。“鮑鵬說。

另外,未來汽車成為數字化空間後,工作、生活中數字化場景都可以再重做一遍。

也就是說,新的需求下,新造輪子的機會來了。

走入數字化時代,資料成為生産的核心驅動力。

當資料驅動成為了全新的生産力範式,資訊社會步入智能社會的号角就吹響了。

資料在汽車智能化、智能汽車進化之中同樣舉足輕重,今天行業内尤其強調要用資料閉環驅動智能汽車進化。

當資料驅動成為全新的生産範式,智協慧同也在試圖為客戶建構資料驅動的業務能力。

”我們把資料驅動業務的能力分成四層,從資料采集,到資料分析,到跨車雲的資料閉環,到開發者環境裡的開放資料。我們幫助客戶建構這四層的能力,今天大部分的客戶能力都還處于第一層。“鮑鵬解析。

資料驅動的生産範式是如何解決傳統車聯網等模式帶來的痛點的?

傳統的車聯網模式,主要是資訊社會的思路和生産方式,流程環節冗長,前期需要需求調研、中期設計表結構、再建數倉,做BI,然後出大屏。

這套邏輯成立的前提是,業務部門能夠清楚地告訴你他需要什麼樣的資料,否則隻能與真實的業務需求偏離越來越大,所做出來的産品也隻會淪為一個純展示的東西。

另外,資料在這一模式下無法靈活采用,大多數時候資料隻是用于展示,資料變不成生産資料,基本上無法真實驅動業務端。

要想建設智能時代的能力和工具,實作靈活、靈活的應用,這就要求業務部門不得不去駕馭資料,企業不得不去幫助客戶建立資料思維,進而誕生更多的創造性。

對于傳統模式存在的痛點,力合資本從産業層面進行了補充。

唐越認為,對于車企來說,資料是一項非常敏感且重要的資産,是以對外的釋放會非常謹慎。

當車内的資料在車企,而Tier1定義軟體更新的時候又需要了解使用者的需求時,資料、資訊不通的問題就出現了,對于車企而言,往軟硬體解耦的路上又增加了諸多主觀和客觀的阻力。

“這時候,就不得不需要一個Tier0.5或者Tier1.5企業,幫助車企去打通資料管理的問題,讓車企及其産業鍊生态企業能夠在不觸及資料本身的情況下,共用資料疊代産品。”唐越說。

在唐越看來,今天做汽車中間件、作業系統、工具鍊的公司都算是同行業的玩家,有一定趨同。

但他認為,智協慧同作為一家汽車中間件企業,在車雲資料這一細分領域不僅具備先發優勢,還有着三大優點:

1、智協慧同在智能網聯發展萌芽期就關注到了資料管理的需求,和一汽等車企深入合作,深刻了解車企在軟體開發中的流程和痛點,并摸索出一套适合車企開發流程的方法,并進行産品化。

2、智協慧同率先跑通了一汽等車企的資料鍊條,有了示範效應。現在車企在資料驅動軟體更新方面碰到瓶口,開放尋找合作供應商,這時候有示範效應的企業具有先發優勢。

3、智協慧同總結了一套适合車企的漸進式打法,逐漸過渡到車雲體系,并行之有效。

03

汽車智能化需求下,

汽車軟體企業如何建立護城河?

回歸到人類生産生活的角度,未來汽車智能化會是如何變革人類生活的?

鮑鵬認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向來是被技術所驅動的,智能化的本質是壓縮時間,讓人類得以在同樣的時間段中做更多的事情。

一旦一個空間被數字化以後,就會誕生相應的數字化作業系統,這個作業系統不僅會裝在車上,還會裝在辦公室、商場和家庭中。

當作業系統更新後,未來人和人的互動方式會再更新,随之而來會有大量新應用軟體生态誕生,誕生如微信一樣的新一代的軟體應用。

鮑鵬對未來給出了這樣的預測。

力合資本唐越則認為,未來自動駕駛技術把人從駕駛中解放出來後,使得人将有更多精力去關注車内空間。

“屆時,車不隻是交通工具,而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

當軟體能夠定義汽車後,資料驅動将是千人千面的,通過傳感技術和人機互動技術,汽車将變成一個懂你的夥伴,在車内空間生活、娛樂、學習、工作的需求将得到滿足。”唐越說。

今天,在汽車智能化紅海大賽道中,資料中間件部分仍是一個無人區,未來這一小衆賽道注定将湧入大量同類競品,未來哪些要素、能力能幫助企業建立護城河呢?

智協慧同方面認為,今天汽車軟體之間的競争是無邊界的競争,更多時候是競合關系。

“計算機的世界裡面,靠單一的這種技術壁壘其實是很脆弱的,是以沒有固定不變的護城河。”

鮑鵬認為,當下汽車軟體企業建立企業護城河,離不開去做規模化和生态化。

規模化即将先發優勢轉化成高市場滲透率,滲透率到達一定程度後,将很難再被颠覆。

生态化即引入更多的合作夥伴,将合作夥伴、客戶的算法耦合,為自身形成更多的行業knowhow和複合化壁壘。

力合資本則認為,軟體企業的核心是做好産品和融合好生态。

唐越對此進行補充解讀:前者是立足之本,後者是發展之源。

做好産品,意味着能夠解決客戶真實存在的痛點,大幅提升效率,這樣才有長期存在的價值。

而融合好生态意味着能在接下來軟體分層分工的發展趨勢中獲得最大的助力,能快速發展成為主流方案。

對于資料中間件初創團隊而言,也不是一帆風順的。

任何創業都要不斷應對環境風險,解決創業路上的重重挑戰。

鮑鵬則總結了幾點要素:

1、要腳踏實地,向行業學習。

要尊重行業的客觀規則,并且要學着了解汽車行業的機會視窗,大家都看到的機會一般都不是機會,是以要有能力跳躍視窗,建立規模化擴張的能力。

2、在變化中、不确定中找确定性,從成本、效率等多元度實作穿透性的提升。

3、在日常工作和項目中,一步步建立客戶的信任。

4、可以有遠大的目标,但一定要有能力沿途下蛋,一步步找到客戶價值,實作商業化的落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