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象”跳舞,“帝國”日落:印度何以超越英國成第五大經濟體?

作者:上觀新聞

“大象”跳舞,“帝國”日落。彭博社9月2日稱,國際貨币基金組織資料顯示,印度去年第四季度GDP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

回顧近年來世界GDP排行榜,印度可謂進步神速。印媒稱,印度10年前還是十名開外 ,2017年趕超法國升至第六,如今正式位居第五。更重要的是,“打擂”并未結束,印度很可能在2027年超過德國成為第四大經濟體。

不過,就在印度人振臂歡呼之際,也有機構和外媒潑冷水稱,增長奇迹可能隻是昙花一現。不少外國公司正紛紛選擇逃離。

印度經濟的實際狀況究竟如何?是什麼力量助其“健步如飛”?又有什麼弱點讓外來投資者如履薄冰?

最好時期?

印度超越英國,既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自莫迪政府上台以來,印度經濟基本保持7.5%至8%的增速。以美元計算,印度經濟在過去10年中以5.71%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而同期英國僅增長1.76%。

但最近幾年,印度經濟的發展軌迹一度讓人沮喪。

早在新冠疫情發生前的2018年,“莫迪經濟學”已顯現疲态,疫情的沖擊更是加快了經濟泡沫的破裂。2020年4月,彭博社稱印度經濟“清零式崩盤”,在外部需求下降的背景下,基礎設施薄弱、建設水準低下等短闆暴露無遺。2020至2021财年經濟萎縮6.6%。

不過時隔兩年,印度經濟不僅重制活力,還展示了新的“肌肉”。

就速度而言,印度今年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長13.5%,在全球大型經濟體中處于領先。

從規模來看,繼去年第四季度後,印度今年一季度、二季度的GDP總量均超過英國。到今年年底,預計印度GDP總量将達3.54萬億美元,高于英國的3.38萬億美元。

曾經統治印度次大陸兩個世紀的經濟體,一朝成為印度的手下敗将,外界普遍将其視為印度經濟史上的裡程碑,并努力尋找這個亞洲第三大經濟體的“增長密碼”。

有分析認為,印度亮眼的成績單得益于兩方面。内部來說,強勁的需求複蘇助推經濟增長,尤其是服務業,今年4至6月私人消費增長25.9%。外部來看,近期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回落,略微緩解通脹壓力,并轉化為消費者的需求上漲。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南亞研究所所長胡仕勝指出,後疫情時代,在全球經濟恢複依然乏力的大背景下,印度在一衆發展中經濟體中表現可圈可點。相較英國,其面積更大、人口更多、發展潛力巨大,尤其是在數字經濟到來的時代,超越英國可以說是某種必然。

更重要的是,胡仕勝認為,目前,印度正處于冷戰結束以來經濟發展内外環境最好的時期。國内,莫迪政府在政治上形成“大一統”狀态,執政黨印人黨地位愈發鞏固,從中央到地方全面執掌的格局正在形成,這為印度經濟發展提供政治保障。國外,眼下正值全球産業鍊、供應鍊重構之際,美西方加緊對印度進行全方位扶持,特别是美國希望拉攏印度成為擠占中國發展空間的重要力量。是以,一些印度人認為,大國崛起的“戰略機遇期”到了。

複旦大學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民旺認為,印度超過英國,沒有太大懸念,因為兩國經濟體量較為接近,超過法國之後再趕上英國,可以說是指日可待。

“從增長模式看,印度經濟與中國依靠投資和外貿拉動不同,主要靠内需拉動。是以,疫情限制措施取消後,印度經濟恢複高速增長的動力,符合外界預期。”林民旺說,此外,俄烏沖突背景下,印度抓住機會左右逢源,化不利為有利,成為國際局勢中的一方赢家。

但接下來,印度GDP要超過德國就沒有那麼輕松。林民旺說,德國GDP大約高出印度1萬億美元。印度經濟要實作趕超,恐怕需要較長時間。

薄弱環節

盡管經濟增長成績驕人,但也有一些觀察人士态度謹慎。

有印媒指出,印度打了一場“翻身仗”,但需從多個角度加以透視。

一方面,兩國人口差距明顯,這是印度一大優勢。截至今年,英國人口為6850萬,印度人口為14.1億,相當于前者的20倍。另一方面,人均GDP差異巨大,印度隻有2500美元,英國則是47000美元,為兩國經濟提供了更現實的收入水準比較。

更關鍵的是,印度的貧困水準更高,仍有2.7億印度人生活在極端貧困中。從衡量經濟增長成果的人類發展指數看,印度在健康、教育、生活水準等方面至少需要10年才能達到英國1980年的水準。

有外媒“嘲笑”,印度作為“全球增速最快的主要經濟體”,“名分”隻是暫時的,因為其制造業表現令人失望。穆迪、高盛等一些評級機構近來也下調了印度本财年增長前景。

外界好奇,印度經濟究竟存在哪些脆弱點?

綜合輿論觀點,大緻有幾個方面。

其一,經濟增長并沒有切實轉化為就業崗位的大幅增加。失業率居高不下且實際工資處于曆史低谷,國内消費可能不足以進一步推動經濟增長。

其二,印度儲備銀行自4月以來的快速加息導緻借貸成本急劇上升,而全球經濟放緩可能會阻礙對國内商品和服務的需求。

其三,印度經濟承受着盧比疲軟帶來的壓力,雙赤字情況更趨嚴重。預計本财年印度貿易赤字占GDP的比例将達3%,會給印度貨币帶來進一步壓力。

對此,林民旺認為,失業率的統計實質性意義不大。印度的非正式經濟形态很多,占比很大,不能單純用資料來分析。不過,印度經濟确實存在一些内部問題。

林民旺注意到,近期,不少外資跨國企業都表現出對印度市場的失望,要麼退出印度,要麼壓縮在印投資生産規模,包括美國福特汽車、通用汽車、花旗銀行、瑞士豪瑞等公司。究其原因,與莫迪政府自2018年年底開始大規模提升關稅、經濟政策越發朝向“國内保護主義”有關。2019年開啟第二任期後,莫迪政府更是以國家安全、稅務審查等理由,對外資企業采取各種限制措施。随着印度整體營商環境的惡化,外國企業投資經營的信心與意願受到挫傷和打擊。

“賽道”在哪

有人說,莫迪政府之是以在經濟開放上“開倒車”,是為了促進印度經濟結構轉型。也有人說,這是制約印度經濟發展的長期弊端,一屆政府極力維護的可能仍是其背後壟斷财團的利益,而不是中小工商業的發展。

對此,兩位學者從兩個不同角度加以解讀。

胡仕勝指出,長期以來,中低端服務業一直占據印度GDP的半壁江山,印度面臨着經濟結構調整的問題。但就印度制造業的發展而言,一直都受“五流”(物資流、勞動力流、土地流、資本流和科技流)不暢的困擾。如今,内外環境對印度制造業的發展有利。

内部,莫迪政府地位穩固,話語權更大。外部,印度正在加快中高端制造業與西方的深度“勾兌”,尤其是加入美西方所倡導的各種所謂的彈性産業鍊、供應鍊計劃。在一些核心新興産業領域加大合作,印度試圖跻身“快車道”。比如,在智能手機量産領域形成完整的産業鍊;又如,印度在新能源汽車、制藥領域不斷發力。在中低端制造業領域,印度不斷利用西方遏華政策所引發的産業鍊、供應鍊重構之機,承接更多美西方的外遷企業。

不過,“印度發展制造業仍面臨一個問題:視窗期究竟有多大,印度能不能趕上這趟列車?”胡仕勝說,自中美貿易摩擦和新冠疫情發生以來,與過去全球資源在全球範圍内進行優化配置的模式不同,整個全球化呈現不同以往的發展态勢:安全越來越被置于發展之前。一些國家一心尋求“安全”前提下的“發展”,是以出現逆全球化的現象。

在此背景下,胡仕勝認為,印度可能會面臨“兩頭落空”的困境,找不到自己的“賽道”在哪。在中下端制造業領域,它可能很難突破中國以及其他發展中經濟體的競争局面;在高端制造業領域,它又很難從西方國家手中拿到真正的核心技術,甚至隻是淪為西方賺錢的機器。

林民旺則指出,莫迪政府推出一系列改革舉措,最主要的目标是實作國内政治經濟的整合議程,将分散的各個邦捏合成整體。從客觀效果來說,無論“進口替代”還是“自力更生”,都對執政黨背後的大财團有利。

此外,林民旺說,印度試圖“接盤”美西方從中國轉移的企業和産業鍊,尋求融入美國主導的經濟體系。但美西方跨國企業的商業行為不會完全遵循地緣政治邏輯。即便美歐日澳将印度看作戰略夥伴,但它們的企業卻沒有将印度看作一個好的投資市場。2019年至2021年,流入印度的外國直接投資不升反降就是一例明證。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

欄目主編:楊立群 文字編輯:廖勤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檔編輯:朱瓅

來源:作者:安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