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拉美文學的“隐秘船長”穆蒂斯:他啟發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作者:Beiqing.com

“我所認識的作家中,沒有誰像他一樣關心他人,尤其樂于提攜後輩的。”在一篇文章中,加西亞·馬爾克斯如此描述了一位名叫阿爾瓦羅·穆蒂斯的朋友。盡管在世界範圍内的名氣相當有限,但在拉美文學的領域内,穆蒂斯是一個近乎導航者的人物,就像電影《死亡詩社》中被稱呼為船長的基廷老師一樣,穆蒂斯則是拉美文學河流中那個呼喚靈魂的船長。是他向加西亞·馬爾克斯推薦了一本名為《佩德羅·巴拉莫》的小說,後者看完後大受震撼幾乎倒背如流,由此受到啟發開啟了《百年孤獨》的創作。

在物質層面,他也竭力幫助那些貧困不得志的藝術家和詩人(雖然手段或許并不光彩),讓他們相信詩人們不至于在這個世界上餓死。很難說他人生種種自由放縱的行為,是否也影響到了拉美文學的整體氣質,追逐詩歌與藝術的瘋癫、空虛的結局、向死而生的生命意志,這些穆蒂斯寫作中追逐的主題在後來拉美文學巅峰時期的作品中都能找到相關的創作。雖然在拉美文學的發展中有着相當重要的地位,但由于缺少作品譯介,他在世界其他角落的知名度很低,隻留有一部6年内寫完、由7部小說構成的長篇巨著《馬克洛爾的奇遇與厄運》。今年9月,随着這本書翻譯成中文出版,這個曾經缭繞在他人描述中、模糊隐秘的船長,終于能夠讓人看到他的文學面目。

拉美文學的“隐秘船長”穆蒂斯:他啟發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本文出自《新京報·書評周刊》9月2日專題《阿爾瓦羅·穆蒂斯:隐秘的船長》的B02-B03版。

「主題」B01丨阿爾瓦羅·穆蒂斯

「主題」B02-B03丨穆蒂斯:人生雜食者

「主題」B04-B05 | 《馬克洛爾的奇遇與厄運》:人生的偶然與戰敗

「曆史」B06-B07 |《漫長的餘生》:一位北魏宮女和她的跌宕時代

「文學」B08 | 置身于文明危機:向艾略特緻敬

撰文丨張引弘

“最近他剛從哥倫比亞過來,所有人都像見到救世主一樣迎接他。他是聚會的拯救者。他對着你跳啊跳,一杯雞尾酒又一杯雞尾酒。(……)香槟就這樣流溢,和他在一起時沒有什麼是平淡的。(……)穆蒂斯喜歡講笑話,而且無論是最新的文學動向還是最現代的美術趨勢,他都站在潮流最前端。他會談起歌德,談起碧姬·芭铎,還有黑彌撒。尤其他還會從一個耳根到另一個耳根地咧嘴大笑,直到筋疲力盡為止。他會用法語朗誦,用俚語來猜謎。他的旅行經曆是真正的取之不盡。(……)四海為家、遊曆豐富、文雅、敏感、熱心、名士風範、迷人,他就是國王。沒有什麼能讓他噎住。他的魅力是會融化的。阿爾瓦羅·穆蒂斯能分開一個廣場。他總是帶着标志性的潇灑穿過大廳,他的伶牙俐齒能穿破風,穿破波浪,穿破嘴唇,當然,還能穿透心……”

在詩人埃萊娜·波尼亞托夫斯卡筆下,阿爾瓦羅·穆蒂斯,這位十幾歲便在詩歌世界裡航行的創作大師,就像一個派對精英,交際達人,走到哪裡都是焦點,有他在的地方,場子一定能熱起來。而正是這樣一個看似玩世不恭的人創造出了一個充滿史詩性的悲劇色彩和浪漫詩意的傳奇形象——永遠流浪的“瞭望員馬克洛爾”。馬爾克斯說:“我們都是馬克洛爾。”這無疑将馬克洛爾視作了某種人的原型般的存在。而他不僅僅是每個人的寫照,更是作者一生的同謀。正如穆蒂斯本人所說:“馬克洛爾是我已成為、未成為和未坦白的一切。是我想成為、應成為但不曾成為的一切。馬克洛爾是我的一個寫照:是我的榮耀。”

拉美文學的“隐秘船長”穆蒂斯:他啟發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阿爾瓦羅·穆蒂斯在家中。

大海與咖啡園

馬克洛爾年少時就做了瞭望員,爬上桅杆,獨自在夜晚的海風中面對浩瀚而孤獨的海洋。後來不做瞭望員了,但他也從未真正離開過大海。每次回到岸上不多久,便忍不住要遠離繁忙而單調的港口,去海上對抗生命本質的虛無。

穆蒂斯的少年時光也有一部分在海上度過。他于1923年出生在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父親是一位外交官。兩歲時全家便跟着父親搬去比利時布魯塞爾,穆蒂斯後來在那裡的一所耶稣會學校讀書。就這樣,穆蒂斯的童年在歐洲和哥倫比亞之間交替着度過,每年暑假,他都會乘坐半載貨半載人的小船,往返于兩個大陸之間。

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到1934年,也就是穆蒂斯11歲時,他的父親去世。他與家人一同回到哥倫比亞的科埃羅生活。在那裡,在祖母的咖啡種植園裡,他第一次體會到熱帶生活的風貌,這也是之後無論在他的詩歌還是小說中,都時常能嗅到的那股溽熱之氣的源頭:“我所寫的一切都是對托利馬熱帶土地的那個角落的記錄和慶頌。我的夢想、懷思和歡樂都由此誕生。”他說如果在天堂裡他沒有看到外祖母的咖啡樹,他會感到自己受騙了。

馬爾克斯曾評價:“阿爾瓦羅·穆蒂斯的全部作品,連同他的一生,都在确信無疑地傳遞着一個資訊:失落的天堂再也無法找回。”這個“失落的天堂”對于穆蒂斯本人來說,或許就包含了祖母的咖啡種植園。

沒有人知道馬克洛爾來自哪裡,就像沒有人知道他的名字要用哪國語言來讀,他自己也似乎在漫長而驚險的流浪生涯中忘記了他的來處,或者說,随時可能降臨的危險讓他沒有時間去回顧童年。但在一次為了運送貨物——他不知道自己實則卷入的是一場走私軍火生意——去向咖啡種植園主購買騾子的時候,他想起自己的童年時光也是在一片類似這樣的土地上度過的,那一次,也是他永遠流浪的人生中為數不多的一次,産生了“留下來”的念頭,可惜最後咖啡園還是在戰火中毀于一旦。步入晚年的馬克洛爾面對着一片河岸旁的咖啡種植園回憶自己的人生,他說:“我甘願縮短生命去換取童年時光般的幸福。”

詩歌,工作,旅行

從很小的時候起,穆蒂斯就開始寫詩。但這些早年的詩作中儲存下來隻有一句:“一位被遺忘的神看着草生長。”他不想出版自己的詩。但評論家卡西米羅·艾格(Casimiro Eiger)鼓勵他繼續創作:“阿爾瓦羅,不要把東西放在抽屜裡腐爛。要麼燒掉它們,要麼出版它們。”于是,他在1948年出版了第一部詩集《秤》(La Balanza)。之後,他的詩歌也陸續在雜志和報紙上發表。

馬克洛爾的第一次出場也是在他的詩歌中,據穆蒂斯回憶,那時他19歲。從此以後,馬克洛爾便與他同行了。而如今以小說形式存在的《阿爾米蘭特之雪》最初也是被當作一首以瞭望員馬克洛爾為主角的長詩出版的。但馬克洛爾的第一次正式面世是在1953年的詩集《災禍的元素》中,在這部詩集中同樣出現的還有他後來的作品裡不斷涉及的主題:不幸的航行,荒唐的工作,美景的消亡……

拉美文學的“隐秘船長”穆蒂斯:他啟發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馬克洛爾的奇遇與厄運》,作者:(哥倫比亞)阿爾瓦羅·穆蒂斯,譯者:軒樂,版本:大方|中信出版社,2022年9月。

穆蒂斯并不是職業作家,他一直都有其他工作,而且算得上事業有成。在他看來,寫作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他不希望把它當成必須要完成的任務,為了寫而寫:“事情自然地生發又停止。”

穆蒂斯很早就辍了學,并于18歲婚後,便開啟了他的職業生涯。相比起馬克洛爾的走私軍火、開妓院、挖礦淘金、在山裡開酒吧……穆蒂斯的職業當然沒有這麼傳奇,但内容之雜、領域之廣,在現代社會也算是罕見了。

他先是在“新世界”廣播電台做記者,後來又先後在東海岸标準石油、埃索公司、泛美航空、哥倫比亞電影等公司任公關,他還做過廣告公司執行人、電視廣告産品推銷員,為電視劇《鐵面無私》配過音。墨西哥作家胡安·比略羅曾開玩笑說,他這一代人都是聽着穆蒂斯的配音長大的。有一次穆蒂斯在墨西哥的餐廳吃飯,鄰桌聽到他的說話聲,誤以為他就是劇中人物,沖過來要打他。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從事的工作和文學創作在穆蒂斯這裡齊頭并進,但它們又不是割裂的,兩者的關聯就在于它們所提供的經曆:前往世界各地推銷電視節目、冒險進入叢林尋找石油、與船長們一起穿越熱帶雨林……“我的生活變成了一次漫長的旅行,我在各種不同的情況下遇到成千上萬的人。這就像我童年經曆的延續,我就這樣失去了對某個特定國家的歸屬感。”

“文化上的堂吉诃德事業”與牢獄之災

1956年,任标準石油公司公關總監期間,穆蒂斯手上掌管着公司一筆慈善款項。當時的哥倫比亞處在羅哈斯·皮尼利亞軍事獨裁政府統治之下,很多記者、作家等各界人士因為反對獨裁統治而身陷險境。這其中有不少是穆蒂斯的朋友。于是穆蒂斯就用這筆錢做了“文化上的堂吉诃德事業”:給他的朋友們和他們所屬的黨派提供支援。

有一天,他的一個律師朋友打電話讓他趕緊逃跑,他被指控挪用公款。他帶着路易斯·布努埃爾和路易斯·德·拉諾的介紹信逃往墨西哥城,某得一份廣告公司執行人的工作。但哥倫比亞政府提出引渡要求,于是,墨西哥政府根據相關國際條約将他關在被稱作“黑色宮殿”的萊昆貝裡預防監獄裡。監禁長達15個月,直到1957年羅哈斯·皮尼利亞政府倒台後,穆蒂斯的審判随之結束,才獲得釋放。監禁期間,穆蒂斯寫下《萊昆貝裡日記》,出獄後經過修改,于1960年出版。

拉美文學的“隐秘船長”穆蒂斯:他啟發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穆蒂斯。

這段經曆可以說是穆蒂斯生命中的關鍵事件之一,對他日後的行為和寫作産生了很大的影響。很多次談到這段經曆時,穆蒂斯都表示這對他的作用要比任何一本書都大。不僅馬克洛爾的曆險中,好幾次寫到入獄的經曆,而且馬克洛爾的身上也有着監獄在穆蒂斯身上打下的烙印。“我在監獄中學到了一件事情,并且傳授給了馬克洛爾:不要評斷他人,不要說,這家夥對他的家人犯下了可怕的罪行,是以我沒辦法當他的朋友。不,在監獄那種地方,人們隻能共存。所有的評斷都已經在監獄之外由法官完成了。”

穆蒂斯的文學版圖

馬克洛爾的故事裡,很有意思的一點是,不管走到哪裡,這個總是穿着破舊的二手水手服、對什麼都不講究的人,總是帶着幾本書。有關于挖礦、挖礦曆史的工具書,更多的是曆史人物的傳記、回憶錄、書信集,還有關于某一段曆史事件的論述著作。無論是窮困潦倒之時還是身處險境,他總能輕易地沉浸在書裡,從曆史中把握絕對現實的一面。雖然小說裡沒有明确寫到,但從馬克洛爾的言談中也能看出,夏多布裡昂、狄更斯、賽維涅夫人、阿波利奈爾這些文學大師也在他的閱讀版圖之内,可以如數家珍。

穆蒂斯本人的閱讀也相當廣泛,素有“雜食”讀者之稱。雖然早早就離開了學校,但他的閱讀從未停止。康拉德、梅爾維爾、聶魯達、惠多布羅、普魯斯特、狄更斯……尤其是普魯斯特,他每隔一陣子就要把《追憶似水年華》重讀一遍。對他寫作影響最大的是狄更斯,這種影響不是停留于作品表面的某種相似,而是從狄更斯的作品中汲取某種可以激發想象力的能量:“如果一個像狄更斯那樣的作家——或者完全不一樣的作家,比如普魯斯特——激發了你對生活内部的觀照,當你坐在打字機前時幫助你,在你的寫作過程中指引你,那麼你就能運用這種影響來寫任何你想寫的事情。”

正是廣泛的閱讀,讓穆蒂斯的小說,不僅講述了一個無根的人的故事,更是本身也呈現出某種“無根性”。馬克洛爾的故事似乎不是來自拉丁美洲,也不來自任何一片确定的土地,就像馬克洛爾的人生一樣在大海上漂泊,在每一個港口停留然後又出發。而這種無根性不僅是空間上的,也是時間上的,馬克洛爾的世界除去偶爾出現的飛機、電話一類的現代事物可以讓人突然意識到它的時間,大部分時候,它都像一個來自遙遠的神話世界的史詩,在時間的大海裡航行。

馬克洛爾誕生在穆蒂斯19歲那年,但是馬克洛爾的世界卻主要是在穆蒂斯的晚年才豐滿起來。63歲那年,在修改長詩《阿爾米蘭特之雪》法文版時,當時還隻被當作詩人的穆蒂斯發現這其實可以是一部小說。于是已經退休的他,沒有俗務纏身,終于可以沉下心來,開始創作一系列馬克洛爾的故事。從1986年到1993年,一口氣完成了馬克洛爾的七部曲。并從1986年起開始收獲一系列西語世界——包括2001年的塞萬提斯獎——甚至法語世界的重要文學獎項。馬爾克斯不無幽默地評價穆蒂斯的這一“壯舉”:“飛了那麼多年,他一躍而下,沒用降落傘,穩穩着地,文思泉湧,實至名歸。六年寫八本,創造了文學史上的偉大奇迹。”(此處為馬爾克斯口誤,實為7本)

人人都愛他

穆蒂斯在拉丁美洲的文學圈子可以說是出了名的好人緣,他活潑又仗義的性格,寬厚的處事風格,出色的文學才華,為他赢得一衆真心欣賞他、愛護他的朋友。在這中間,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當屬他與馬爾克斯之間的友誼。

拉美文學的“隐秘船長”穆蒂斯:他啟發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穆蒂斯與加西亞·馬爾克斯。

他們于1949年相識于哥倫比亞的卡塔赫納,後來二人又都定居墨西哥城。馬爾克斯創作《百年孤獨》期間,一度受阻,就在這時,穆蒂斯将胡安·魯爾福的《佩德羅·巴拉莫》帶給了馬爾克斯,讓他“好好學學”,這為馬爾克斯的創作帶來了極大的啟發作用。從那以後,穆蒂斯成了馬爾克斯作品的第一讀者。

除了馬爾克斯,詩人奧克塔維奧·帕斯、博爾赫斯、卡洛斯·富恩特斯、畫家費爾南多·博特羅、給他寫推薦信并去監獄裡探望他的導演路易斯·布努埃爾、年輕而美麗的波蘭貴族作家埃萊娜·波尼亞托夫斯卡……都與穆蒂斯保持着深厚而真誠的友誼。

1993年,穆蒂斯70歲生日宴會上,馬爾克斯進行了一番風趣诙諧的演講《我的朋友穆蒂斯》,講述了他們之間的友誼,演講的最後,馬爾克斯說道:

“今晚來祝阿爾瓦羅七十大壽的人,第一次,别假客套,别怕流眼淚,别罵罵咧咧,真心實意地告訴他,我們有多崇拜他,媽的,我們有多愛他。”

附:穆蒂斯大事記

1923

生于哥倫比亞波哥大,因父親為駐比利時外交官,童年在布魯塞爾及哥倫比亞的托利馬省交替度過。

1942

開始在“新世界”廣播電台的記者工作。

1948

出版第一部詩集《秤》,正式踏入詩歌世界。

1953

出版《災禍的元素》,在這本詩集裡第一次出現他的主角“瞭望員馬克洛爾”。

1956

在标準石油公司時,因挪用公款幫助獨裁統治下危險的朋友,而流亡墨西哥。

1960

出版寫于監獄的《萊昆貝裡日記》。

1974

獲哥倫比亞國家文學獎,這是穆蒂斯拿到的第一個獎項。

1978

開始寫小說,但并不出名。

1986

第一部“瞭望員馬克洛爾”的小說《阿爾米蘭特之雪》出版。

1988

退休并完全投入到閱讀和寫作中去,《伊洛娜随雨而至》出版。

1989

《絕美之死》和《貨船最後一站》出版。在墨西哥被授予哈維爾·比亞烏魯蒂亞獎并被授予阿茲特克雄鷹勳章(墨西哥授予外國人的最高榮譽勳章)。

1990

《阿米爾巴爾》同時在西班牙與哥倫比亞出版。意大利對他授予諾尼諾國際文學獎(意大利最佳外國圖書獎)。

1991

《航船夢想家阿蔔杜爾·巴舒爾》出版。

1993

Siruela出版社分兩冊出版了冠以《馬克洛爾的奇遇與厄運》之名的瞭望員馬克洛爾小說集。

1996

Alfaguara出版社決定重新發行《馬克洛爾的奇遇與厄運》,合為一卷本。

1997

獲西班牙阿斯圖裡亞斯王子文學獎和西班牙伊比利亞美洲索菲亞女王詩歌獎。

2001

獲得西班牙語世界最重要的文學獎,塞萬提斯獎。

2013

在墨西哥城去世。

文/張引弘

編輯/宮子 劉亞光

校對/薛京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