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建軍:甯信蘇子蘇稽遊

作者:香落塵外作伴結廬
王建軍:甯信蘇子蘇稽遊

說老實話,這次去蘇稽古鎮是奔着一個人和一頭牛去的。史料記載,蘇稽古鎮,大約形成于隋朝,始稱桂花場,距今約有1400多年的悠久曆史。傳說是一位姓蘇名稽的隐士居于此地而得名,另一種緣由就是“蘇東坡到此稽查過”的傳說。但是我更相信于後者,因為此地離東坡老家眉山不遠,蘇子有神遊山川寄情山水的習慣,至于稽查桑梓近地,恐怕也并非其本人所願,一則蘇子并非蜀地官員,無稽查民生之責;二則蘇子親民,更願意以子民身份情系民生,關心百姓;三則,東坡又是一個美食家,既然丁憂回蜀守喪,總有些零散閑暇日子,聽聞桂花場有跷腳牛肉,又有朝野粉絲所邀,不免興趣盎然而去,大快朵頤,酒足飯飽而歸。概而論之,蘇子去桂花場的可能性極大,與民同樂的可能性更大。是以說,蘇稽隐士說是不太符合情理的,從桂花場的起名到蘇稽的改名,更大程度上應該是反映出黎民百姓對經邦治國志濟蒼生的蘇老太爺的深深敬意,也是天下蒼生對朝廷官員公心治政仁心安民的深切期望。

王建軍:甯信蘇子蘇稽遊

蘇東坡好吃不假,料想他老人家更感興趣的應該是跷腳牛肉背後的故事。我第一次聽到這個菜名,也覺得很奇怪,于是主觀臆斷跷腳的意思,就是宰殺牛,待牛死翹翹後,再煮而食之,是以叫跷腳牛肉。聽聞老店裡的服務員說,蘇稽盛産牛肉,街市鄉野散落若幹牛肉店鋪。百姓食肉隻能蹲守路邊野店,腳踏桌下橫木,彎腰駝背,做跷腳狀伏案吞食牛肉和肉湯,待大快朵頤或大碗喝湯後便跷起二郎腿,腆着大肚皮,昂起汗腦殼或打飽嗝或剔牙逢或抽煙葉或沖殼子……總之,就是酒足飯飽之後的舒坦安逸快哉樣。是以說,跷腳是跷人的腳,且跷的還是老百姓的腳,這也是蘇東坡最喜歡的腳,他咋可能不去嘛?當初的牛肉也應該是牛肉坨坨或者牛肉片片,制作也不可能有今天的精緻。當時當地的貧窮老百姓也隻管吃飽充饑,至于跷腳牛肉的精細美食名稱,肯定是若幹年後發展精進的産物了。服務員說跷腳牛肉其實是一種牛肉湯,我想,這恰巧能反映桂花場地區早期群眾生活的艱辛和艱難境況。誰不想吃牛肉老是端到湯喝?物質上的匮乏使得鄉民難以吃到适量的牛肉,就隻能用牛骨牛皮牛百葉牛筋牛腩牛下水熬湯喝了。後來生活好起來,或熬湯熬出經驗了,才由此走向創新和精緻的。據說這種湯用料很講究,有很多種名貴中藥材,可以說喝了之後對身體大有好處。在樂山地區可以說家家戶戶都有喝跷腳牛肉湯的習慣。

王建軍:甯信蘇子蘇稽遊

正宗的跷腳牛肉做法還是比較複雜的,我們是見不到的,所看到的便是服務員端上三個點火的大盆缽,裡邊盛放熬好的牛骨湯,待火燒開後,服務員便分别向三個盆缽放入不同部位的牛肉片或牛肉塊,待褪色的牛肉片在盆中撲騰起來,待蘿蔔青菜放入盆中撲騰起來,待蔥花香菜撒入盆中撲騰起來,我們便你争我搶地夾吃起來。牛肉清吃鮮嫩細滑化渣,也可以蘸海椒料吃,麻辣火熱趕口,汗珠直冒;牛肉高湯清爽可口不油膩,喝上兩碗,汗水直流,直到吃喝的酣暢之至,痛快淋漓,真是太絕了!待到吃爽後,還真的有跷起腳腳來耍的感覺。

王建軍:甯信蘇子蘇稽遊

跷起腳腳來耍很容易,一直關心跷起腳腳的老百姓就不容易了。蘇轼一生仕途坎坷,遍及全國各地,不管順境還是逆境,始終站在跷腳老百姓一邊,苦樂與共,禍福連心。這有他的詩詞為證,“我雖窮苦不如人,要亦自是民之一。”“雨順風調百谷登,民不饑寒為上瑞。”“尊主庇民君有道,樂天知命我無憂。”可以說,這些詩句鮮明而高度地反映了蘇老太爺的親民意識,也是蘇轼人格思想的永恒底色!晚上清風入夢,明月引路,蘇子相邀,一起暢遊在峨眉河中的漫水石橋上,盡看百姓喜樂往來,不甚快哉! 2022/06/23

*作者簡介:王建軍,筆名石佛溝,四川省金堂中學教師,成都市作協會員,金堂縣作家協會副秘書長兼金堂中學作協分會主席,《金中文藝》雜志主編。愛好詩文寫作,先後有百餘篇詩文在《華西都市報》《成都日報》《晚霞》雜志《晚霞報》《西南文學》《綿陽日報》等報刊雜志上發表,并有十數篇詩文參加省市縣級征文獲獎。立志教化育人遍天下,書文啟智益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