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有些事情不上稱沒四兩重,上了稱,一千斤也打不住。”——《大明王朝1566》。
中美博弈之下,讓許多國人猛然發現,晶片竟然如此重要:沒有它,牛氣沖天的任正非做不出手機,大帝普京的飛彈也沒有了準頭。
中國每年進口的晶片居然是石油的兩倍、達到每年1.5萬億元,更加要命的是,我們的晶片對外依存度竟然高達90%。國内民意洶湧,可是我們也不能貿然制裁“寶島之光”台積電。
更讓國人難以接受的是,近日媒體采訪了台積電的董事長劉德音,當被問到,“如果台灣被大陸武力控制,是不是中國将獲得半導體産業的主導權”這個問題時,劉德音的回答盡管很婉轉,但是其實很傷人,“台積電是一個精細複雜的工廠,即使我們把圖紙給了他們(中國大陸),他們也無法正常運作”。
國家其實是很有遠見和先知先覺的,早在建國初期就開始了大力發展內建電路産業。累計投資超過二十萬億元。可是這個産業幾乎就是中國男足的翻版:鮮有世界級的球星,連參加世界杯外圍賽的機會都沒有。
回顧一下曆史,我們會痛心地發現,橫在我們脖子上的那把明晃晃的奪命刀,也許并不是對手放的;同樣的故事,如此這般不斷翻新上演,隻不過換了些許的台詞。
NO 1: 陳進——《功夫》的無影腿踢斷了中國晶片的脊梁骨
陳進的“漢芯”改變了中國半導體曆史,或者說改變了中國現在科技發展的軌迹。“不知有漢(芯),奈何論魏晉”。
那是一段充滿魔幻和無厘頭色彩的故事,幾乎可以媲美周星馳的成名作,《功夫》。陳進用二十元錢雇傭民工将晶片表面的摩托羅拉字樣及商标用砂紙磨掉,再印上“漢芯一号”的字樣及商标;然後他獲得了全國傑出科學家稱号和政府一億一千萬元人民币的科研經費。
可惜,陳進重重的一腳“如來無影腿”踢斷的是中國晶片的脊梁骨。
1 陳進其人——來自福建莆田的聯考狀元
陳進生于1968年, 80年代的大學生還是“天之驕子”。那是個聯考錄取率不到1%,至于重點大學錄取更加是人中龍鳳了。這個妥妥的學霸在同濟大學畢業後,還遠赴美國留學,并于1997年獲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計算機工程博士。
根據他自己披露的履歷:畢業後,他被全球知名的高科技企業摩托羅拉半導體總部,錄用為進階主任工程師,以及晶片設計經理,期間曾主導過多項SOC系統內建晶片的新産品研發。2001年,陳進進入上海交大,出任微電子學院院長及晶片與系統研究中心主任,同時被任命為863計劃中“漢芯計劃“的總設計師。
2003年2月,中國科技界當時萬衆矚目的“漢芯一号”釋出會在上海召開,信産部科技司及上海市委、科委主要上司人傾巢而出。衆多知名院士和”863計劃“晶片小組負責人組成的鑒定專家組,對漢芯一号進行評審。令人驚詫的是,在漢芯一号的引腳數量為144,少于通常晶片引腳的情況下,評審會宣布大陸晶片取得曆史性突破、我們有自主的晶片了!
“漢芯一号”平地一聲雷,陳進成功申報了國家各部門各領域40多個研發項目。其後,漢芯2号、3号、4号也紛紛問世,它們緊随國際最先進水準,申請了12項國家專利,拿到項目專項資金超過一億元,受此鼓舞交大和國家在漢芯項目上的總投入更是多達11億元。要知道,80年代初的11億元,可能是整個國家科研基金的10%左右了。
2 漢芯造假過程——民工用砂紙磨出來中國第一塊 “漢芯一号“
漢芯一号的出現給中國的晶片事業打了一針強心劑;而同時期的聯想,也成了中科院下“技、工、貿”大讨論“紅旗下的蛋”。整個中國科技界都飄散着一種青春的懵懂和期待。
直到2006年初期,清華大學水木清華的BBS上,出現了一篇名為《漢芯内幕》的文章,發帖的作者,正是當年“漢芯一号“四人研發小組中的一位。這篇文章剛開始隻是在灌水區被關注,後來由于作者的特設身份及清華大學的影響力,逐漸引起了媒體的跟蹤和關注。随着舉報者的進一步爆料和記者的深入調查,陳進及”漢芯一号“的騙局内幕逐漸大白于天下。
行騙内幕是如此的清奇:這位馬上成為中國科學院士的陳進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不可能設計出晶片,于是他回到美國,托老同僚從原公司内部伺服器上,下載下傳了一款晶片的源代碼和設計的電路設計圖(後來證明,這套抄襲來的電路圖也根本不需要,是多此一舉),而這,就成了他後期送出審評的“漢芯一号“源代碼。晶片是實物,光有源代碼沒有晶片,也仍然無法證明自己的研發成果。“聰明”的陳進再在購買了一批摩托羅拉的DSP56800晶片,并找來了一位裝修公司的農民工,對晶片用進行改裝。這位農民工先用裝修的細砂紙,耐心将晶片表示的原始型号磨掉,然後重新為晶片打上了新的辨別和型号,”漢芯一号“橫空出世,美中不足的是,源碼對應的晶片應為208腳,而這款打磨成功的”漢芯一号“卻是144腳——任何一個會點軟體知識的人都能看出來其中的問題。
3 造假敗露後的陳進——逍遙法外,繼續開公司
更加魔幻的是,“漢芯”造假被警察局偵破後,陳進卻能全身而退;而那些為他申請經費的官員、學校;那些為他“龍芯”評審站台的科學家教授也不受任何牽連。後來陳進順利去了美國,然後在國内繼續以知名計算機科學家的身份開設了新公司。
《知乎》上有人調查過,當年由陳進擔任總裁的“交大漢芯有限公司”,如今已更名為“領微科技有限公司”,陳進是公司的大股東,公司的經營範圍依然是晶片設計與銷售;同時,公司都為認定為高科技企業,享受地方财政補貼。公司股東之一的上海紫晨科技公司的控制人胡某勇,也曾是當年陳進“漢芯”小組的骨幹,如今已成為某知名大學微電子學院副院長。
至于當年“漢芯一号”釋出會上,評審組專家們對“漢芯”的高度評價,以及各界人士的贊美及拍手稱快、挑戰世界科學之巅的震耳發聩之聲早已無人記起。
真的很讓人拍案驚奇,一個源碼輸入對應的晶片為208腳,而這款打磨成功的”漢芯一号“卻是144腳,這種學過Python的小朋友都能發現的I/O問題,哪些家喻戶曉的科學家、超一流985名校教授怎麼評審時候都沒發現?難道這國家級的評審會是在KTV燈光昏暗的包房進行的不行?
4 “漢芯”造假導緻中國錯過了世界半導體發展的黃金十年
“漢芯“事件後,國家對晶片研發項目支援力度大不如前,被”漢芯“傷透了心的民,也是談”芯“色變,大陸的晶片事業就此停滞了十三年之久。而這十多年,正是摩爾定律發展最快的時候:每18個月,晶片的功能提高一倍而面積縮小一倍,半導體直接進入了納米計算的先進制程時代。
而大陸現在被美國卡脖子的14納米以下工藝、ASML的光刻機都是這段時間發展起來的。
當然,同期的聯想,那個“沒有聯想,世界将如何?”的偉大公司早已連上上海科創闆IPO的資格都已經沒有,當然和晶片也就完全不沾邊了。
NO 2 《一個芯“騙”演員的自我修養》——國小生曹山的千億“弘芯”工程
這是和學霸出身的陳進完全不同的弄潮兒——曹山。曹山是他的假名,來自安徽的他,真名是鮑恩保,隻有國小文憑,卻包裝成某台灣晶片大廠的副總裁,通過空殼公司,同時控制了武漢宏芯和濟南泉芯,主要出資分别為武漢市政府和泉州市政府,分别的投資金額是1280億元和580億元;而曹山參與的投資主體為北京一家空殼公司北京光亮藍圖科技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為一億元,實際出資為零。
這個小夥,顯然是人中龍鳳,連台灣業界大佬蔣尚義都被他騙去當了泉芯的CEO. 曹山的手法通常是先設立一個便于資本運作的空殼公司,然後拉攏地方政府,再由地方政府疏通與銀行關系,并邀集地方政府所屬各項工程建設公司與供應商來共同參與。他們再建立一些外國公司來大量承包技術授權、人員教育訓練等項目進行關聯交易套利。
NO 3 看不到盡頭的“芯”騙榜
如果要逐一羅列、排名幾乎不可能,因為實在太多了。
——中國“芯”事表
讓我們一起回憶一下那些如煙的“芯”事吧。你會驚奇地發現,我們曾經距離世界最領先的技術那麼近,甚至現在卡脖子的光刻機ASML 公司都曾經是我們的跟班。
短短幾十年,究竟發生了什麼?
這個問題沒有答案,或者說不能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