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開漁後的過度捕撈造成生産效率低下,專家:倡導配額捕撈

作者:第一

從最初的休漁2個月到如今休漁4個月,黃渤海漁業資源生物量密度明顯增加。但開海一個月之後,過度捕撈又會造成資源漸漸相對枯竭。漁業資源的變化帶來了更深層次的思考——

我們如何面對這份大海的饋贈?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1日訊 告别了為期4個月的伏季休漁期,青島3453艘應休漁船今天奔赴大海。

海洋,為漁民帶來了就業和增收,為社會提供了豐富的海洋水産品。但多年來,過度捕撈造成的海洋漁業資源衰退已成為大陸近海捕撈業的一大頑疾。為此,大陸采取了以伏季休漁為代表的措施,顯著增加了近海漁業資源量。不過,一旦開漁,大規模、高強度的捕撈,又極易讓海洋漁業資源重新回到相對枯竭狀态。面對該循環困境,青島的科研人員提出了“海洋漁業可捕資源量市場化”的對策,以期推動海洋漁業資源恢複良性狀态。

多休漁一個月,帶魚等多種魚類再次形成漁汛

很多人都會發現,前些年在青島海域不常看到、捕到的帶魚,從2017年開始,變得常見了。伏休期間,坐上觀光垂釣船,不必離陸地太遠,就極容易釣上來幾條碩大的帶魚。遊客往往一邊享受着海洋旅遊的樂趣,一邊感歎:青島近海的魚類變多了。

帶魚為何會突然在黃渤海“規模出現”,形成漁汛?黃海水産研究所吳強副研究員給出了答案。“帶魚一般在4至6月從黃海傳回渤海産卵繁殖,尤其以5月為盛期。2017年,大陸将伏季休漁時間提前一個月,從5月1日開始,這保障了洄遊性魚類正常的繁殖洄遊活動,進而讓黃渤海的帶魚資源得以恢複。”他說。

伏季休漁,是養護漁業資源、保護海洋生态環境的重要舉措。1995年,大陸正式實施伏季休漁制度,最開始是從7月1日到9月1日。後來增加了一個月,起始時間變為6月1日。如今再增加一個月,變為5月1日。這給黃渤海大多數漁業種類以喘息,在5月份的繁殖盛期,它們不會被漁船“圍堵”捕撈殆盡。

不隻是帶魚。2017年以來,市民常吃的鲅魚、小黃魚、銀鲳、中國對蝦、三疣梭子蟹等,都在黃渤海伏季休漁期間繁殖并快速生長。吳強等科研人員調查發現,大約有40種洄遊性魚類從黃海傳回渤海産卵繁殖,得益于伏季休漁措施,這些魚類得以正常繁殖洄遊。據統計,2017年以來,渤海漁業資源的生物量密度伏休末期比伏休前期增長了3-7倍,黃海漁業資源的生物量密度增長了2-5倍。多休漁一個月,成效顯著。

開漁後的過度捕撈造成生産效率低下,專家:倡導配額捕撈

開海後一個月,過度捕撈造成生産效率低下

在日常生活中,海洋水産品種類繁多、保障充足,幾乎沒有人明顯感受到短缺。但漁民以另外一種方式感受到了。從事捕撈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他們很多人都面對過“無魚可捕”的困境,這種狀況随着伏季休漁政策的出台有所改善,又随着伏季休漁結束後高強度的捕撈而重制。

青島2022年開海首日,受訪的漁民普遍認為,開海後的第一個月是近海捕撈的黃金期。這是因為伏季休漁4個月後,海洋中的漁業資源增加明顯,正是大力捕撈的好時機。不過,衆多漁船在很短時間内一哄而上,漁業資源很容易被一掃而光。一個月後,捕撈到的漁獲物總體将慢慢減少,海洋漁業資源又重新回到相對枯竭狀态。

這不僅僅是漁民的親身感受。科研人員基于海上調查,分析了大陸海洋漁業資源量的年際變化,得出了相似的結論。調查結果顯示,在9月份之前,由于伏季休漁、增殖放流等政策的有效實施,大陸海洋漁業資源量呈現上升趨勢;而随着伏季休漁結束,捕撈量的加大,此前漁業資源的增加量在1-2個月間很快丢失。如果繼續過度捕撈,那麼意味着海洋中的魚類“本金”也被不斷取出,最終的結果就是“無魚可捕”。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是海洋生物基本的生存規則。但因為長期高強度捕撈,大陸近海漁業種類出現“小型化”現象。簡單來說,就是大魚越來越少,小魚(往往是低價值魚類)越來越多。漁民捕撈作業的生産效率不斷低下(低效捕撈),為了生計,隻能轉業或者走向漁業資源更豐富的深海。

開漁後的過度捕撈造成生産效率低下,專家:倡導配額捕撈

專家:倡導配額捕撈,推動漁業資源良性恢複

如何讓伏季休漁、增殖放流政策優勢發揮到最大?如何推動大陸漁業捕撈可持續發展?大陸的諸多科研人員都在探讨。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教授盧昆提出了“海洋漁業可捕資源量市場化”的建議,以期結束大陸無序捕撈現狀。

盧昆将海洋漁業資源分為保有量、衍生量和可捕量,認為應從提高大陸海洋漁業資源保有量着眼,進而穩步提高可補量和漁獲量,進而在根本上破解大陸漁業資源衰退的問題。

“海洋漁業可捕資源量市場化,具體是指在科學評估并确定海洋漁業可捕資源總量的前提下,由國家統一、分類确定海洋漁業年度可捕配額,進而公平地向漁業捕撈人員配置設定。”盧昆說,漁民可以按照配額捕撈,也可以将配額銷售。相應的,企業或個人也可以收購配額擴大捕撈規模。随着漁業可捕資源量的增加,配額會不斷增大。如此幾年,實作提升海洋漁業保有量、增大可捕資源量的終極目的。

其實,面對稀缺珍貴魚類如藍鳍鮪魚,國際上已經在實施配額捕撈舉措。各個國家購買的捕撈配額,決定了捕撈量。這種舉措能夠保護珍貴魚類不至于因過度捕撈而快速滅種。

“海洋漁業可捕資源量市場化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建立海洋可捕資源評估機制、海洋捕撈配額配置設定機制、捕撈配額平台交易機制、海洋漁政有效監管機制。”盧昆希望,通過這些舉措,推動大陸的海洋漁業資源更好地恢複良性狀态。(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勳祥/文 韓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