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布爾諾兵工廠——百年槍廠書寫不老傳奇

作者:光明網
布爾諾兵工廠——百年槍廠書寫不老傳奇

二戰時期,捷克斯洛伐克軍隊士兵使用捷克式輕機槍作戰。資料照片

電視劇《亮劍》有這樣一段場景:營長張大彪遭日軍圍困,團長李雲龍在火力掩護下,抱着機槍沖鋒在前,成功營救出戰友。

熒屏上,這款頻頻出鏡、威力十足的機槍,正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捷克式輕機槍。抗戰時期,中國購買和仿制捷克式輕機槍的數量總計超過10萬挺。鮮為人知的是,它的“娘家”正是當時軍貿市場的“巨頭”——布爾諾兵工廠。

布爾諾兵工廠曾經是奧匈帝國主要武器供應商,一戰後成為捷克斯洛伐克的軍工支柱企業,在當時的世界軍工企業排行榜上位居前列。

有人會問,當時捷克斯洛伐克是一個歐洲小國,國土面積不到13萬平方公裡,為何能誕生出這麼一家傳奇兵工廠?由它打造的一系列經典名槍,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本期,我們一探究竟。

後發制勝,“輕機槍大賽”見證一代名槍

翻開世界地圖,短時間内很難找到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歐洲國家。一戰後,随着奧匈帝國解體,捷克和斯洛伐克宣布聯合成立一個新的國家——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

當時,捷克斯洛伐克軍隊武器堪稱“萬國造”,既有大量一戰遺留的奧匈帝國武器,還有英法援助的槍械和彈藥。為此,繼承奧匈帝國核心工業區的捷克斯洛伐克開始着手建立軍工體系,研發新式武器裝備。

政府“英雄帖”一出,不少知名軍火商積極響應。1923年4月,捷克斯洛伐克陸軍輕武器測試場上,一場“輕機槍大賽”上演——

英國MKⅠ型輕機槍和法國M1922型輕機槍率先登場,這兩款機槍是當時世界軍貿市場上的“明星産品”。測試流程并不複雜:在槍管隻能更換一次的前提下,規定時間裡哪支槍打出子彈最多,對應槍廠就能獲得陸軍武器訂單。

MKⅠ型輕機槍和M1922型輕機槍表現優異,均打出7000餘發子彈。随後,布拉格Ⅰ-23型輕機槍登場。這是由捷克斯洛伐克設計師瓦克拉夫·哈裡克和魯道夫·傑蘭共同研發出來的新機槍。該機槍配備伸縮槍托、雙腳架,槍管可以快速更換,具備現代輕機槍的特點。比賽現場,布拉格Ⅰ-23型輕機槍打出7500餘發子彈的好成績。結果一目了然,布拉格Ⅰ-23型輕機槍成功中标捷克斯洛伐克陸軍武器項目。

不久後,經過改進的布拉格Ⅰ-23型輕機槍順利通過驗收,正式定型為ZB-26,這就是軍迷們所熟知的捷克式輕機槍。

一支槍到底好不好用,戰場上見分曉。1943年7月,侵華日軍獨立混成第八旅團換防至唐山。8月22日,八路軍得知,日軍将有一批運輸車經過北潘營村一帶,決定在此設伏。官兵們預先挖好塹壕,并在公路附近的一棟民房上架起1挺ZB-26輕機槍。

沒過多久,日軍3輛汽車緩緩駛來。随着八路軍指揮員一聲令下,ZB-26輕機槍猛烈掃射,日軍落荒而逃。戰鬥結束後,除殺傷敵人外,還繳獲若幹步槍、輕機槍,而我軍無一人傷亡。從此,一挺捷克式輕機槍完成一次伏擊戰的故事,在抗日戰場上廣為流傳。

結構簡單、不易損壞、性能穩定……ZB-26輕機槍的優異性能有目共睹,在世界軍貿市場上廣受好評。有資料記載,上世紀30年代,布爾諾兵工廠共出口12萬挺ZB-26輕機槍,出口中國數量就達到了3萬挺。

有了充足的資金保障,布爾諾兵工廠開啟了新一輪槍械研發工作,并推出一系列“爆款”産品。在ZB-26輕機槍基礎上研發的ZBG型機槍,順利中标英國陸軍武器項目;第一代氣冷式重機槍ZB-37生産後不久,便在歐洲戰場上高光亮相,國民黨軍隊還在抗戰前夕進口了1000挺裝備部隊……

有人曾統計過,巅峰時期,捷克斯洛伐克軍工企業每年可以生産160萬支步槍、2萬挺重機槍、3.6萬挺輕機槍、2500門大炮,武器出口總額一度占到世界軍貿市場總量的30%。能夠取得如此好的業績,布爾諾兵工廠功不可沒。

兵臨城下,“明星企業”淪為“戰争機器”

二戰爆發前夕,德國國防軍将領曾對希特勒說:“捷克斯洛伐克陸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捷克斯洛伐克的防線就像馬其諾防線一樣堅固。”

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怎麼看都像是一隻“帶刺的豪豬”。陸軍兵力百餘萬人,相當于德國東西兩線兵力的總和。擁有世界排名第二的斯柯達兵工廠和第三的布爾諾兵工廠,陸軍裝備十分精良。

然而,堡壘最容易從内部攻破。1938年,英、法與德、意簽署了《慕尼黑協定》,選擇犧牲捷克斯洛伐克來滿足納粹德國。

有人形容,馬其諾防線是“無用的堅盾”。當時捷克斯洛伐克的國防建設也确實有些像這條防線。發達的軍工産業,并不能彌補其内在缺陷。德國大軍壓境後,捷克斯洛伐克的防線一觸即潰,無奈選擇投降。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斯柯達、布爾諾等兵工廠在德軍“胡蘿蔔加大棒”驅使下,淪為“戰争機器”,一邊全力制造MG-34通用機槍等德式裝備,一邊将兵工廠的研發部門并入德國黨衛軍布爾諾武器研究所,為德軍研發新式武器。

二戰初期,為了提升步兵反裝甲能力,不少國家将反坦克步槍研發提上日程。其實,早在1936年,布爾諾兵工廠就設計出ZK-382反坦克步槍。看到ZK-382原型槍後,德軍大為驚喜,在該槍的基礎上生産出了M.SS.41反坦克步槍,并裝備德國黨衛軍。

這是一款可圈可點的反坦克步槍,百米内能夠穿透30毫米垂直裝甲。但随着坦克裝甲厚度不斷提升,反坦克步槍已無用武之地。蘇聯衛國戰争時期,面對蘇軍“鋼鐵洪流”,性能再優異的反坦克步槍也變得束手無策。

戰場上節節敗退,讓德國法西斯覆滅進入倒計時。諾曼底登陸後,盟軍将轟炸目标對準了德國兵工廠。1944年10月,為了摧毀德國在奧地利的尼伯龍根重型車輛廠,盟軍投下足足5000枚炸彈,幾乎将整個廠區夷為平地。

次年4月,捷克斯洛伐克兵工廠也未能逃過“審判”。在盟軍戰機的密集轟炸過後,布爾諾兵工廠變成一片廢墟。

國運盛則企業盛,國運衰則企業衰。回首這段曆史,不難發現,軍工企業的命運往往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在時代浪潮中,布爾諾兵工廠被迫站到了曆史和正義的對立面,失去了最本質的精神核心。布爾諾兵工廠走過的這段彎路,成為企業發展曆史一段不堪回首的記憶。

重振旗鼓,靠“蠍”式沖鋒槍再度揚名

電影《黑客帝國》有這樣一段畫面:面對數倍于己的敵人,男主角一邊躲閃子彈,一邊手持“蠍”式沖鋒槍大殺四方。這款沖鋒槍正是布爾諾兵工廠的傑作。

電影中,男主角為何選擇“蠍”式沖鋒槍作為近戰武器?

答案顯而易見。“蠍”式沖鋒槍體積小,與手槍大小差不多;重量輕,空重僅為1.28千克。

時間撥回上世紀40年代中後期,那是輕武器發展的“黃金時代”。受戰争影響,世界各國輕武器在設計理念、生産技術方面取得長足進步。

二戰後,捷克斯洛伐克軍隊仍在使用戰時德軍遺留的MP38、MP40沖鋒槍以及戰前的ZK383沖鋒槍。為了統一裝備,捷克斯洛伐克國防部決心推動新式沖鋒槍的研發工作。

當時,軍方提出的要求極為苛刻:槍的尺寸重量隻能比手槍略大,以便于飛行員、裝甲車輛乘員攜帶;火力要猛,設定的精度、射速參數非常高。

“魚”和“熊掌”兼得,對布爾諾兵工廠來說,是一次新的挑戰。此時,布爾諾兵工廠百廢待興,管理層清楚認識到,要想重新回到世界軍貿舞台的中央,就必須迎合市場需求,推出優質産品。

這是一次證明實力的機會。沒過多久,布爾諾兵工廠設計師瓦克拉夫·哈裡克就拿出了CZ-447沖鋒槍的方案。這是一款設計前衛的沖鋒槍,創新采用了包絡式槍機——槍的前半部分中間被掏空,射擊時槍機的前半部分會将槍管包裹住。這一設計在保證槍機長度不變的情況下,大幅縮短槍長。

上世紀50年代後期,軍方再次對布爾諾兵工廠提出,要研發一款“短小精悍”的沖鋒槍。設計師羅斯拉夫·裡巴以S-59沖鋒槍揭下“英雄榜”。

與CZ-447沖鋒槍相比,S-59沖鋒槍不僅長度更短、重量更輕,在其握把内部還有一個設計精巧的減速器,能夠大幅提升沖鋒槍的射擊精度。1961年,這款沖鋒槍正式命名為Vz.61,綽号“蠍”。随後5年裡,工廠生産了超過10萬支“蠍”式沖鋒槍。

上世紀80年代末,随着國際局勢走向緩和,熱點地區開始“降溫”,世界軍貿市場驟然“縮水”,捷克斯洛伐克兵工廠失去大筆訂單,發展陷入困境。

坐等“輸血”還是主動出擊?這些兵工廠很快給出答案——

1993年6月,斯柯達、布爾諾兵工廠等40餘家軍工企業選擇“抱團取暖”,實作了研發、生産和銷售的聚能增效,市場競争力得到恢複與提升。如今,這些老牌軍工企業已憑借CZ75手槍、“信天翁”噴氣式教練機等産品逐漸走向複蘇之路。(樊煜鋒 呂林博 曾梓煌)

來源: 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