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亞歐大陸,有兩條貿易路線聞名遐迩,一條是絲綢之路,另一條是香料之路。對于後者來說,有一個民族曾經統治香料貿易一千年,這個民族就是納巴泰人。
納巴泰人與以東人一樣,是波斯時代前定居在巴勒斯坦的兩個原始阿拉伯群體之一。
早在公元前800年,納巴泰人就因為某位天才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發現并學會了利用和儲存飲水的方法,而可以遊曆到比其他部落更遙遠的地方。這為他們建立驚人的貿易網絡——“香料之路”——打下了基礎。納巴泰人将貿易路線自南拓展至印度、埃塞俄比亞和葉門,北至他們位于南部意大利那不勒斯海灣的倉庫。
納巴泰貿易帝國的支柱為死海,那裡是一個生産瀝青、草堿、漂白土及其他有毒成分的天然化工廠。他們曾經把耶路撒冷作為一個自由港,或者一個亞馬遜網那樣的倉庫。對于從更遠的地方進口的貨物,這個城市是個集散地。
當尼尼微人被巴比倫政權取代時,一座名為泰馬(Tayma)的新城在沙漠裡拔地而起,其目的純為阻斷納巴泰人的貿易路線。
泰馬(Tayma)遺址
向納巴泰人征稅并不是一種額外補貼或者一種邊際效益:整個帝國都是建立在納巴泰人的财富之上的。
公元前8世紀末,耶路撒冷的總督希西家反叛,他得到了納巴泰戰士的支援。
據新亞述人記載,耶路撒冷駐軍裡的一支阿拉伯軍隊與希西家的“雇傭兵”并肩作戰。“Arab”一詞随後就專指納巴泰人了。
公元前6世紀,以佩特拉為首都的納巴泰王國開始初具雛形。不過,他們的貿易路線網絡則相當古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紀。
佩特拉古城
納巴泰人不單是商人,作為工程師的他們享有無與倫比的聲譽:考古學家亞伯拉罕·納蓋夫認為,Nabatean(納巴泰人)一詞的意思是“找水者”(water-finder)。
在阿拉伯半島、内蓋夫、約旦及巴勒斯坦都發現了納巴泰人的渡槽和蓄水池。其标志性的成分是一種石灰基水硬性水泥,是生石灰和二氧化矽的混合物。當這種混合物接觸到水時會産生化學反應,進而形成一層防水屏障。
納巴泰人把這種灰泥塗于他們在偏遠幹旱的沙漠中挖的蓄水池的内部,随後開始塗在他們建造的用來填滿蓄水池的水道和渡槽上。
納巴泰人的渡槽
納巴泰的化學家找到了一種在相對較低溫度下制造生石灰的方法,而這樣大的飛躍是随着在偏遠沙漠地區發現的一種純質天然的二氧化矽實作的。
之是以很少有文明能掌握水硬性水泥的制造技術,其關鍵原因在于需要制造出純度很高的二氧化矽。
希臘人碾碎陶罐來制,這使得他們的灰泥凹凸不平,就像希臘紅魚子泥色拉。羅馬人則把埃特納火山富含二氧化矽的火山灰磨成粉末。
隻有納巴泰人有現成的資源,它的純度足夠制作水泥了。
納巴泰人對他們的技術嚴格保密,要不是古代蓄水池的發現,他們的影響力至今還不為人知。
在亞述時期,巴勒斯坦的城市裡開始出現蓄水池。比如,在貝特謝梅什(Beit Shemesh),我們見到了公元前8世紀時期的一整套精心連接配接的蓄水池系統的構造。
大約在同一時間,希西家的要塞經由一條地下管道與塞勒瓦(Silwan)的一處泉水相連。
納巴泰軍隊在耶路撒冷出現,這表明他們作為承包商不僅出售最新的市政供水系統,而且堅持作為顧問來實施這項技術。
要想有效地利用蓄水池,僅僅把池身挖到地下然後給它們刷上防水灰泥是不夠的。它還要求人們對城市空間有一種新的态度,確定地表徑流被引導到蓄水池中貯存起來。打在城市屋頂上、掠過人行道、濺到水溝裡的每一滴雨水,都必須流入蓄水池,這就需要對城市從根本上重新思考。這就是為什麼把納巴泰人視為承包商、推銷員或戰士是有意義的。
是以,每當一座巴勒斯坦城市開始圍繞蓄水池和水資源保護安排其城市結構時,我們就會看到納巴泰人的身影。
公元106年,羅馬帝國皇帝圖拉真征服納巴泰,将其所在地區并入羅馬帝國,納巴泰人随後消失在了曆史的長河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