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綜合報道
玻璃,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随處可見的材質,稀疏平常得讓人常常忽視它的美。然而,玻璃在曆史上曾是最昂貴的材料之一,與黃金、白銀、寶石一樣,是重要的貿易商品。
9月10日,長沙博物館将推出“砂與火之歌——絲路玻璃文化展”,展覽從玻璃的誕生講起,以日本平山郁夫絲綢之路美術館藏的325件組世界古代玻璃為基礎,結合國内出土的55件套玻璃器,共同呈現古代絲綢之路沿線五彩斑斓的玻璃世界,反映東西方文明的交流、碰撞與融合。
烏瑟克大型項圈領飾,古埃及的貴族酷愛佩戴,象征社會地位、财富和身份的不同。公元前16—前13世紀,北美索不達米亞。
玻璃是人類随着文明的誕生而發明的最古老的人造材料之一。目前考古發現最早的玻璃制品出土于叙利亞阿姆克平原(Amuq Plain)的帖爾葉猶底(Tell Judeideh)遺址,其年代約在公元前三千紀早期。從青銅時代開始,古代東西方文明交流中就始終閃爍着玻璃的光輝,歐亞大陸與北非各地發現了各個時期的大量玻璃遺存,從中可窺古代多文明之間科學技術、材料工藝、多邊貿易、思想文化、藝術審美等系列要素的傳播、演變、交流和融合,持物者雖早已化為曆史的塵埃,但數千年的琉璃光華,依然熠熠斑斓,講述着文明的故事。
鑄造串珠項鍊,邁錫尼,公元前14-前13世紀
中國新疆天山北麓由西北向東南方向的一系列公元前二千紀早期遺址,出土了中國最早的一批均是費昂斯材料的人造矽酸鹽制品。約從 2500 年前的春秋末期開始,直至近世,玻璃珠飾、玻璃器物和玻璃工藝,由陸路、海路迤逦而至中原。在本土消化并根據東方的審美和需求再造後,中國古代玻璃工匠創造出如戰國眼紋玻璃珠(俗稱蜻蜓眼)、戰漢鉛鋇玻璃、隋唐鉛玻璃、宋元鉀鈣玻璃和清代官造玻璃的華彩,形成了獨特的東方玻璃工藝體系和藝術趣味,進而影響北韓半島和日本,這無疑是東西方文明交流、碰撞、吸收和融彙的典型例證。
鑄花紋項鍊,邁錫尼,公元前14-前13世紀
早期玻璃大多是深藍色或天藍色,而且不透明,這是模仿青金石與綠松石等寶石的顔色而制成,這與當時人們的精神信仰有關——認為這兩種貴重石頭擁有某種特殊力量。
長頸尖底瓶,早期卷芯成型玻璃的代表。這類器皿主要用來盛放昂貴的香油、香料和化妝品。公元前15世紀,北美索不達米亞。
最初的玻璃器受生産技術的限制,都很小巧,大多采用卷芯法技術制作而成,看起來和棒棒糖有些相似。這種技術在當時不僅費時還需要高超的技巧,隻有很少一部分人掌握。雖然同時期的玻璃工藝還有纏繞法、模具鑄造法等,但生産規模都比較小,制作難度也大,産量較低,玻璃便成為極其珍貴的東西。
愛神與戰争之神——伊什塔爾之星玻璃吊墜,吊墜上面的八角星圖案與西亞神話中的女神伊什塔爾有關。伊什塔爾在美索不達米亞的崇拜和思想觀念中有重要地位,是星神之一。公元前14—前13世紀,北美索不達米亞。
中國的玻璃制品出現比較晚。西周墓葬出土的費昂斯珠管,其原材料及燒制過程和玻璃類似,但内部的砂粒尚未完全熔融,可視為玻璃制品的前身。而真正的玻璃,在大陸最早出現在春秋末戰國初,距今也有2500年的曆史了。
玻璃璧,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長沙博物館藏。典型的仿玉玻璃器。此類玻璃璧集中出土于湖南地區尤其是長沙楚墓中,采用模具鑄造法,屬于本土鉛鋇玻璃。
玻璃在曆史上曾是最昂貴的材料之一,這與我們現在很多人認為玻璃是最常見的便宜普通材料截然相反。玻璃自産生起經曆了兩三千年的漫長歲月,直到公元前1世紀左右,羅馬帝國時期吹制法發明之後,才逐漸轉變為日常用品的材料。在此之前,玻璃以其美麗的色彩、極少的數量,一直是少數上層人士才能享用的奢侈品。
花瓣紋玻璃杯,公元前5—前4世紀(阿契美尼德王朝),西亞。此杯使用最優質的無色玻璃和模具鑄造法制成,形狀源自此時期的銀器和銅器,一般用于宴會、祭禮和獻酒儀式,在古代被視為奢侈品。
有模吹制、懸垂壓花法、千花工藝等興起,“馬賽克”繼續發展,玻璃制品的紋飾愈加豐富,玻璃工藝走向成熟,在羅馬帝國被大量使用并向外廣泛傳播。其中,馬賽克玻璃炫彩奪目,常見應用于宗教殿堂、宮廷浴室等。千花玻璃在古希臘和羅馬非常貴重,也是羅馬帝國玻璃制造業走向綻放的标志。
焰火紋千花玻璃碗,公元前1—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東地中海地區
金帶玻璃瓶是一種特别華麗的早期羅馬玻璃香水瓶,被視為古希臘之後,地中海地區高度發達的古代玻璃制作技術巅峰。制作工藝涉及夾金、有模吹制和特殊着色等。金帶玻璃在當時無疑是貴族才能擁有的奢侈品。但是随着玻璃吹制工藝的普及,它們很快被自由吹制而成的透明玻璃器皿代替。
金帶紋玻璃瓶,公元前1—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意大利
在大陸曆史上,魏晉南北朝時期西方進口的玻璃器是士族大戶“鬥富”的寶物之一,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來自伊朗高原,這時候正是薩珊王朝(西亞大部分地區)時期。薩珊玻璃器皿造型古樸,喜歡用連續的圓形做裝飾。大陸六朝世族大墓出土的薩珊圓形磨花玻璃器均為稀罕珍品。直到明代之前,精美的玻璃器的價值依然高于黃金。
凹圓形磨花玻璃碗,公元5—7世紀(薩珊王朝),伊朗
由于玻璃器華美、昂貴,在曆史上與黃金、白銀、寶石一樣,是重要的貿易商品。玻璃作為從西方輸入中國的主要貿易品之一,同時玻璃技術也由西向東逐漸傳入中國。
春秋末戰國初,原産于地中海東岸的玻璃珠飾沿着中亞地區傳入中原,并帶來了蜻蜓眼制作技術,成為東西方古代貿易、文化交流融合的最佳例證。同時也推動了當地玻璃制造業的發展,一些典型中國風格的玻璃制品随之産生,其中以仿玉玻璃璧、劍飾和印章最具特色。這些玻璃制品相對集中地出土在以長沙為中心的戰國晚期墓葬中。
蜻蜓眼玻璃珠,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長沙博物館藏
随着漢代張骞出使西域、絲綢之路的開通,東西方文明有了更直接的接觸。玻璃吹制技術的革新發展,推動了玻璃制造業的世界大流行,不僅盛行于羅馬帝國,還遠播至西亞各地,并通過海上、陸上絲綢之路傳到中國和日本,影響深遠。
帶柄玻璃瓶,公元3—5世紀(羅馬帝國),東地中海地區。古希臘羅馬常見的玻璃器造型,是自由吹制成型,流行于地中海東岸,對薩珊波斯銀壺和大陸瓷器均有深遠的影響。
到唐代,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和帛畫上可見磨花玻璃器,為薩珊玻璃或帶有薩珊風格的早期伊斯蘭玻璃。這些異域玻璃器常盛放鮮花,或托于菩薩手中,或供于佛前。宋遼時期,伊斯蘭玻璃瓶輸入中國并成為貴族佳器和佛寺珍品。其中遼代貴族墓中出土不少伊斯蘭帶把玻璃瓶和銀質執壺。經由中國,帶把玻璃瓶傳至日本,珍藏于正倉院。帶把玻璃瓶是文明交融的見證物。
磨花玻璃杯,公元6—7世紀,伊朗
自由吹制帶把玻璃瓶,公元9—10世紀,伊朗
絲綢之路上的東西貿易和文化交流,促進了東西文化的碰撞和互動。玻璃作為東西方文明交流的直接見證,為絲綢之路增添了絢麗燦爛的色彩,同時也證明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
展覽将持續至12月11日。
(本文根據長沙博物館、澎湃新聞過往報道等資料整理)
責任編輯:徐明徽
校對:栾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