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尋漁記海洋百科|夏日海灘的九種危險(二)

作者:拾壹時-

三、裂流機理、危害、預判及逃生建議

1.裂流機理

裂流(Rip Current,又稱離岸流)是在海面波浪的輻射應力及壓力差作用下,海浪破碎後,堆積至岸邊的壅高水體穿過碎浪帶回流入海的條帶狀表面流。裂流流速大多在0.3〜1米/秒,最快可達3米/秒,其長度可在30〜100米甚至更長,流向幾乎與岸線垂直,可将強壯的遊泳者迅速拖拽入深水,是濱海休閑旅遊的危險“殺手”。據美國國家大氣與海洋管理局(NOAA)統計,發生裂流溺水事故率最高的人群為10〜29歲的青年人群,尤其是男性。裂流産生的位置往往因波高、波浪周期、海底地形以及海岸線形狀而發生變化,最常出現在近岸海底不連續沙壩之間的凹槽或缺口上方水面,或向海凸出的結構物、礁石兩側。從水文地質角度來說,靠近熱帶地區的岩石海岸的海灘更容易産生裂流,落潮時裂流風險較其他時刻更大,夏季裂流更加嚴重。研究表明,大陸沿海多數重點濱海旅遊海灘有裂流現象和大量的溺水事故記錄。

2.裂流危害

濱海旅遊業是世界旅遊業發展最快、最主流的領域之一,《2016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大陸濱海旅遊業占涉海經濟增加值比重達42.1%,是第二大涉海經濟産業海洋交通運輸業的2倍。然而以裂流為代表的濱海旅遊海灘正常性高危動力現象給遊客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危害,據統計80%〜90%的海灘救援與裂流有關。每年世界上有成百上千人死于裂流溺水,給濱海旅遊的吸引力維護、海灘管理、事故糾紛處理帶來了很多問題。是以對濱海旅遊地區的裂流危險性調查、評價、警示和危險預判、溺水自救等方面知識的公衆科普宣傳顯得尤為重要。國家海洋局海洋減災中心正在開展相關工作,為濱海旅遊遊客的生命安全提供安全服務。

3.預防判斷

(1) 裂流通常從岸邊高地更加容易判斷,主要是平行于岸線的條狀白色浪花帶間斷的平靜水域,還可能是泡沫或泥沙被肉眼觀測到遷移入海的區域。

(2) 落潮時更容易産生裂流,去海灘前確定查閱當地落潮時間,要保持警惕,陽光明媚的平靜天氣仍然有可能發生裂流。

( 3 ) 向海凸出的岸線或結構物如海堤、礁石附近也是裂流高發區域。

(4) 到海灘時確定和救生員進行交流了解海況,并尋找裂流警示牌,盡量在救生員的視線範圍内遊泳或沖浪;

(5) 確定自身擅長遊泳,不要獨自下海;

4.逃生自救

(1) 如果不慎被卷入裂流,不要立刻奮力向岸遊進,應向兩側沿岸方向遊離裂流區域,再向岸遊回。

(2) 裂流不會把人向下拖拽,隻會将人沖離岸邊,如果無法逃離裂流,則應順流漂浮,并同時大喊、揮手向岸邊求助。

(3) 如果在岸邊發現有人陷入裂流,立刻打電話或向救生員求助,可以向被困者投擲漂浮器具,不要嘗試做英雄而擅自入海救援。對于裂流避險沒有完美的回答,因為海洋是在不斷變化的,與海洋互動的每個人也存在差異。是以在去海邊享受海水之前,增加對裂流的了解,在危險預防上多做準備。

四、激浪

海浪是海面的波動現象。由風産生的海面波動, 一般周期為0.5〜25秒,波長為數十厘米至數百米,波高為數厘米至20米,在罕見的情況下可達30米以上。不同強度的海浪對人類威脅程度不同。通常波高達6米以上的海浪,就能夠掀翻船隻,破壞海上工程,給海上航行、海上施工、海上軍事行動、漁業捕撈等造成危害,被稱為災害性海浪。它是由台風、溫帶氣旋、寒潮的強風作用下形成的。是以根據形成災害性海浪的天氣系統,将海浪分為四類:冷高壓型海浪(亦稱為寒潮型海浪)、台風型海浪、氣旋型海浪、冷高壓與氣旋配合型海浪。根據海浪形态分為風浪、湧浪、近岸浪。标志海浪強度的要素主要有波高、波周期、波長和波速。在國際上采用波級表示海浪強度,但劃分波級标準不盡一緻,常用的波級表除國際通用波級表外,還有蒲福波級表、道氏波級表、美制波級表。中國于1986年7月1日起采用國際通用波級表劃分波浪等級。按照波級表标準,災害性海浪屬于7〜9波級的狂浪、狂濤、怒濤。中國災害性海浪主要分布在南海、東海,其次分布在黃海和台灣海峽。

災害性海浪在岸邊不僅能沖擊摧毀沿海的堤岸、海塘、碼頭和各類構築物,還可能伴随着風暴潮,沉損船隻,席卷人畜,并緻使大片農作物受淹和各種水産養殖品受損。海浪所導緻的泥沙運動還會使海港和航道淤塞。災害性海浪到了近海和岸邊,對海岸的壓力可達到每平方米30〜50噸。據記載,在一次大風暴中,巨浪曾把1370噸重的混凝土塊移動了10米,20噸的重物也被它從4米深的海底抛到了岸上。巨浪沖擊海岸能激起60〜70米高的水柱。

台風型災害性海浪是導緻巨浪災害的主要原因。據1982—1990年的統計,中國近海因災害性台風海浪翻沉的各類船隻達14345艘,損壞9468艘,死亡、失蹤4734人,傷近4萬人。平均每年沉損各類船隻2600多艘,死亡520人。最嚴重的1985年共翻沉4236艘船,死亡1030人;1986年4102艘,死亡889人;1990年3300艘,死亡876人。

由于從中國陸地入海溫帶氣旋和寒潮大風的強度難于監視和預報,由它們引起的災害性海浪,往往在海上造成更大更多的海難事故。1983年4月25日,一次強氣旋影響導緻海上出現11級大風和最大波高6.7米的狂浪,僅山東、遼甯兩省的統計,受損漁船就有1046艘,死亡漁民23人,還造成了大量水産養殖業的損失。在渤海中部作業的渤海海洋石油公司“107号浮吊船”也因受風浪襲擊而沉沒。雖然中外人員撤離和搶救及時無一人傷亡,但經濟損失仍相當嚴重。

巨浪常常伴随着大風天氣出現,是以要去海邊遊玩之前,一定要關注天氣;同時避免巨浪将人卷入海中而帶向深海發生溺亡意外。當海邊起風形成巨浪,最安全的做法是選擇不下水嬉戲并且遠離海面。

(待續)

來源:海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