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濱路“烏龜石”上的題刻和造像有何“秘密”?專家來揭秘了

作者:上遊新聞

長江水位持續下降,靠近南岸江邊的一塊形似烏龜的巨石露出江面。市民聞訊趕來,或遠遠地隔空合影、或徑直登上巨石零距離一探究竟……一時間,東水門大橋下的江岸邊前來圍觀的人群竟打起了擁堂。

相信不少市民、遊客都還對2020年5月發生的前述一幕印象深刻,“烏龜石”及其上面的龍門浩題刻的魅力也由此可見一斑。那更多時候都被淹沒在江水之下的龍門浩題刻到底包含了哪些内容?官方解讀來了——8月30日,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正式對外公布了龍門浩題刻及造像的最新調查成果。

南濱路“烏龜石”上的題刻和造像有何“秘密”?專家來揭秘了

枯水時遠眺龍門浩的“烏龜石”

“烏龜石”上有題刻及造像共3處

8月26日,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岸區文物管理所對龍門浩題刻及造像進行了調查,經過現場勘察、測繪結果顯示,在被市民俗稱為“烏龜石”的巨石上共有龛窟2處(含摩崖造像2尊)以及題刻1處,時代均為清代。

南濱路“烏龜石”上的題刻和造像有何“秘密”?專家來揭秘了

1号龛

南濱路“烏龜石”上的題刻和造像有何“秘密”?專家來揭秘了

2号龛

“這次我們去的時候,感覺整個碛石以及題刻、造像露出水面的程度比以往枯水期還要高。”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衆考古中心副主任徐進告訴上遊新聞記者,是以他們沿着已經露出水面、連通岸邊的石梁直接走上了“烏龜石”。

據介紹,龍門浩題刻及造像其實早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2007年6月-2011年12月)中就已被登記、錄入為文物點,但受限于當時的技術手段,并未能像這次一樣對其進行精确、全面的記錄。

徐進表示,根據本次測繪結果,石上的1号龛高1.8米,寬1.5米,龛左右刻對聯“共仰慈雲依鹫嶺,常觀皓月照龍門”,橫聯“同登彼岸”,龛内為一僧人站立像,着僧衣,雙手合十。

2号龛高1.8米,寬1.65米。龛内為慈航真人像,結跏趺于蓮花座上,頭戴花冠,手持淨瓶,左右刻有對聯“海岸駕慈航興隆感應東西地,雲浮現真相順風香送南北人”,橫聯刻“清風皓月”,時代為清代。

除兩龛之外,另外有石刻一則“有求必應”,題記“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四月廿四日立。”

通過現場測繪照片不難看出,即便長時間沉于水下、曆經江水洗禮,最為吸睛的兩處造像依然細節清晰。像1号龛裡的僧人站立像碩大的耳垂、逼真的僧衣褶皺、立體層次,以及2号龛中慈航真人交疊的手指等等都還給人一種栩栩如生的感覺。

南濱路“烏龜石”上的題刻和造像有何“秘密”?專家來揭秘了
南濱路“烏龜石”上的題刻和造像有何“秘密”?專家來揭秘了

文物考古從業人員正在對造像進行測量、拍照

意在保佑行船平安、避災祈福

此前登上過“烏龜石”,或是仔細觀察過相關圖檔的市民應該記得,前述提到的兩個龛窟及其對應的造像都是面朝長江江心。再結合内容,其開鑿具有保佑過往行船平安、避災祈福之意就已經很明顯了。

具體來說,徐進表示,像1号龛的對聯“共仰慈雲依鹫嶺,常觀皓月照龍門”中,“慈雲”“鹫嶺”都是佛教用語,其蘊含的多種含義裡大多也和佛法、佛教寺廟、佛陀說法聖地等息息相關。“像我們重慶就有兩座慈雲寺,一是九龍坡區走馬鎮慈雲寺,曆經宋元明清,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2012年對其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發掘;還有一處就是距離龍門浩不遠的南岸區慈雲寺,現在也是全國重點寺院。”而下聯裡的“龍門”自然和曾被譽為古“巴渝十二景”之一的龍門浩月有關。

而2号龛的對聯“海岸駕慈航興隆感應東西地,雲浮現真相順風香送南北人”裡的“慈航”則應該指的是慈航真人,它與觀音菩薩崇拜關系密切。徐進表示,慈航真人坐鎮于航水路徑之上,其保佑平安的寓意明顯。對聯中的“感應東西地”“香送南北人”也都是此類祈福信仰。

類似題刻、造像為重慶一大特色

在徐進看來,整個龍門浩題刻、造像完全可以用極富重慶特色來形容。首先,它是著名的古“巴渝十二景”中“龍門浩月”的一部分。而“龍門浩”這個已經被重慶人說得爛熟的地名其實本身就足夠特别。

南濱路“烏龜石”上的題刻和造像有何“秘密”?專家來揭秘了

民國時期的龍門浩

徐進提到,根據清康熙年間,刑部尚書王世禛所著的《蜀道驿程記》所述:“操小舟由龍門登岸,龍門者,江濱積石,中斷如門,俗謂龍門。浩,巴人謂小港為浩。”這裡“浩”指的就是江中被長長的碛石隔開的狹窄水域。在南岸龍門浩,上從鹽店灣向下延伸至野貓溪有兩條巨型的碛石長達數裡,中有斷石,就像浩口打開的一扇寬約五六丈的天然石門。浩外江水湍急,浩内則水波不驚,是适合船舶停靠的良港。入夜,皓月當空,倒影進平靜如鏡的浩内,這便是“龍門浩月”的美景。

“它是重慶地區中小石窟的代表。”徐進說,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類似龍門浩題刻、造像,還有如巴南佛爺梁上的摩崖造像等這一類枯水石窟,都可以說是重慶的一大特色。近期,不少枯水石窟出露,及時開展測繪記錄、現狀觀察記錄也是一種保護方式。“衆所周知,重慶的水路、航道非常豐富,古人在不少江段的石梁、江心洲上都留下了石刻造像。這在其他地區是較為少見的。這也是龍門浩題刻、造像成為人文景觀的一大關鍵。”

南濱路“烏龜石”上的題刻和造像有何“秘密”?專家來揭秘了

龍門浩題刻及造像測繪模組化 王銘 制

據介紹,本次調查收集到了詳細、精确資料後,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也專門為龍門浩題刻、造像進行了近景攝影測量及三維模組化。徐進說,“有了模組化對整體環境的展現肯定就更精确了,采用數字測量技術是石窟寺考古報告全面、科學、系統地反映調查成果的要求,對遺迹總圖、平面圖、剖面圖、各壁面詳圖等測繪成果的制作具有積極的意義。”本次測繪也進一步完善了全市石窟寺調查的相關資料、資料。

上遊新聞記者 裘晉奕 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