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送秋”一個被遺忘的民間習俗

作者:冰山上的牽牛花

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秋佳節。過去在茅坦過中秋節除了吃月餅、賞月,還有一個有趣好玩的習俗,叫"送中秋"(俗稱:送秋)。那麼什麼是送秋?怎樣送秋?現在的年輕人都不知道了。

原來送秋就是一群調皮的少年兒童組織起來,在中秋節那天以“送禮”之名,向上年中秋節以後,新結婚的家庭讨要月餅和粑果吃的一種風俗活動。

每年當中秋節來臨前幾天,“小鬼們”就開始活動,準備送秋。送秋前他們要先籌備送秋的“禮物”:制作小杏黃旗和五色小花傘。杏黃旗有兩種式樣,一種是三角旗,一種是刀闆旗。

做三角旗,先把一張黃色老宣紙對角剪開,一分為二,将一窄邊粘裹在一根尺把長的小竹竿(或蘆杆)的一端,其餘兩邊剪成狼牙齒或波浪邊,再畫上龍鳳圖案,中間貼個金字“令”字,這樣一面小三角杏黃旗就做好了;刀闆旗為長方形,除旗杆一邊外,其餘三邊鑲貼一道藍色或綠色的紙,兩側邊做成荷葉邊或狼牙齒,底下一面貼幾條彩色紙帶飄下來,再在旗上畫上一龍一鳳即可。

但五色小花傘制作起來難度大多了,首先要用若幹根大小、長短不同的竹篾做好傘的骨架。然後再糊上黃色傘紙,在上面畫好龍鳳圖案,傘的周邊還要圍一圈紅紙荷葉邊,再貼滿彩色紙帶缤紛漂垂下來。

這對一群粗手毛腳的孩子們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些索性請專業紮匠幫助制作,但大家必須湊米或湊麻,送給紮匠師傅作為酬勞。為防止旗和傘不夠用,還要多做幾個備用。

但僅有龍鳳旗和小花傘兩種“禮物”是不夠的。在中秋節前一天的晚上,他們還要等月亮起山後,乘着月色到野外菜地裡再偷些帶有瓜果的蔬菜(此叫:“摸秋”)。一般主要偷這三種蔬菜:一挂結滿青、紅辣椒的辣椒枝、一根結有小南瓜的南瓜藤、一棵多子的芋頭等,與小花傘、龍鳳旗放到一起,這樣送秋的“禮物”才算備齊了。

八月十五吃過早飯,一班“小鬼們”跟着領頭(俗稱:“秋頭”,14-5歲的“大小鬼”)到去年中秋節以後新結婚的家庭“送秋”。秋頭手提竹籃走在前面,竹籃裡面有鞭炮和備用的辣椒、小南瓜、芋頭、旗和傘等。

跟在秋頭後面的第一個人頭頂一四方木制雲盤(辦酒席端菜碗的盤子),雲盤裡放上前一天晚上“摸秋”來的辣椒枝、小南瓜頭和幾個芋頭子等。中間再插一把龍鳳傘,傘兩邊插幾杆小旗幟,這就是每到一家送秋的“禮物”。

每當送秋的隊伍到達新結婚的家庭門前,秋頭就會放一小挂“老鼠屎”大的炮仗,接秋的家庭就會聞聲出來接迎。通常新婚媳婦娘家也在中秋節前一天就準備好了接秋的月餅、米粑或花糕或歡團等送到了女兒家,接待送秋的。

送秋的隊伍剛進門時先不急于收、受禮品,而是有秋頭先“嗷吉祥詞”(類似于傩戲裡的“嗷吉段”)。秋頭每嗷一句,衆人就跟着喊“好”。已知茅坦送中秋《吉祥詞》有兩套,此舉其一:

秋頭:一走一步前門開 (衆:好~)

秋頭:二走二步進房來 (衆:好~)

秋頭:進到房來看四方 (衆:好~)

秋頭:四方挂的是鴛鴦 (衆:好~)

秋頭:鴛鴦成對,鳳凰成雙 (衆:好~)

秋頭:飛來飛去落在雅床 (衆:好~)

秋頭:雅床必定生貴子 (衆:好~)

秋頭:好男生五個,美女生一雙 (衆:好~)

秋頭:大哥哥是朝中宰相 (衆:好~)

秋頭:二哥哥馬背上抛槍 (衆:好~)

秋頭:三哥哥把守邊疆 (衆:好~)

秋頭:四哥、五哥最小,正在書房 (衆:好~)

秋頭:大妹妹正宮娘娘 (衆:好~)

秋頭:小妹妹花樓繡鳳凰 (衆:好~)

秋頭:五子登科,七子團圓 (衆:好~)

秋頭:生個兒子頂狀元 (衆:好~)。

茅坦至今還流行一句歇後語叫:八月十五送中秋——你好我好。

秋頭唱罷,端過雲盤放到新婚夫婦床上,雙方開始交換禮物。雲盤上的辣椒、小南瓜、芋頭子等是“摸秋”來的,雖不值錢,但寓意多子多福,瓜瓞綿綿,全部送給東家。

待東家還禮時小鬼們紛紛叫嚷:“多給點!多給點”!當東家想取雲盤上的小花傘和龍鳳旗時還要另外加收餅子、粑果等食品。

比如東家要取雲盤上面小花傘就要另給多少筒餅子,取一杆旗子要多少歡團或米粑,明碼标價。最後經過一番讨價還價之後雙方成交。秋頭收下禮物後帶着隊伍趕去下家接着送秋。

茅坦村莊很大,每年新結婚的戶數自然不少,送秋的班子(稱為:“秋”)也有三、四個。為防止兩“秋”相遇,小鬼們年少氣盛容易發生沖突,就請一大人随從,叫做“保秋”。每個新結婚家庭在中秋節那天總要接待幾個“秋”。家庭條件好的就給的多些,條件不好的就給的少些,圖個吉兆、熱鬧。

在原始的農耕時代,人們的食物以粗糧為主。糧食精細加工用的是原始工具。踩碓、碾稻、磨粉費工費時,勞動強度大。平時能吃上精細食品不容易,是以小孩們都盼着過年、過節。

中秋季節正是收獲的季節,孩子們偷些瓜果蔬菜換點好吃的無傷大雅。是以每年的八月十四晚上小鬼們到菜地偷菜,大人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後來逐漸演變成為一種習俗:叫“摸秋”。即凡在八月十五之前兩晚上,不管大人小孩去别人家菜地裡偷菜不為偷,但不能一掃而光。等第二天主人發現地裡菜丢了也不會罵街,知道晚上被“摸秋”了。

茅坦“送中秋”的習俗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流行的,當到了解放初期人們的生活極度貧困時,這種習俗自然就行不通了,後來漸漸被淡忘了;如今生活條件好了,那些餅子、粑粑果果也喚不起孩子們的食欲了。

茅坦“送中秋”已成為一種曆史文化現象。它所反映和折射出的古時茅坦人與人之間、鄰裡之間、大人與小孩之間那種純樸、友善、和諧的民風,還是值得我們今天學習和傳揚的。

“送秋”一個被遺忘的民間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