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果隻想知道一種文化,将注定與壓抑沉悶為伴終生|一周新書推薦

作者:酒死了

記者 | 徐魯青

編輯 | 黃月

《假裝在西貢》

如果隻想知道一種文化,将注定與壓抑沉悶為伴終生|一周新書推薦

作家王梆對真實事件“充滿了異乎尋常的,尋血獵犬般的熱情”。這樣的熱情在她的非虛構作品《貧窮的質感》裡,造就了對英國社會細緻入微的描繪,而在她新近出版的短篇小說集《假裝在西貢》中,則化作對個體生命的掙紮、抗争與堅持的持久關注。

《假裝在西貢》一書共收錄十個短篇故事,講述了不同時空中女性的孤獨、愛與倔強。她們共同秉持着一種堅韌而昂揚的姿态,無論周遭環境如何蕪雜與龌龊,都“十分決絕,不善媚術,從根本上,缺少某種容納父權主義的潤滑劑”。王梆的書寫把握住了女性主體的感受,當描述女性發廊妹仔渡江,被老華僑用黃手指在屁股上狠狠掐了一下時,她寫:“就像讓一個有潔癖的人去掏糞,指縫裡是以便染上了糞便的記憶一樣。”(《鲨齒蟹》)。在《陽光房》中,老學者把手伸進女家庭教師的裙底,幹枯的指節發出某種蟻肢碰撞的聲音。《鈎蛇與鹿》中的安,即使遭受着各種肉體和精神懲罰,也勢必要私自外出。這些女性如同王梆所說,身上都流動着“向上的、愛莫能助的、破壞的沖動”,“全身上下都是硌人的骨頭,觸感有如鋒利的燧石。”

《波特諾伊的怨訴》

如果隻想知道一種文化,将注定與壓抑沉悶為伴終生|一周新書推薦

《波特諾伊的怨訴》是菲利普·羅斯的第三部長篇小說,1969年甫一推出,便引起轟動并長居暢銷榜。

昆德拉曾評價羅斯是“偉大的情色史學家”,在這本書裡,羅斯發明了“波特諾伊的怨訴”這種專有症候,指涉原始性欲與内心道德的持久沖突。“這種狀态呈現出大量的裸露癖、窺淫癖、戀物癖及自發性欲等行為。然而,由于患者的‘道德意識’,無論幻想還是行為,其結果并非真正的性滿足,而是壓倒性的羞恥感和被懲罰的恐懼,特别以去勢的形式表現出來。”

這樣的性,曾一度被認為是低賤而暧昧的:克爾凱郭爾與果戈裡都深受其折磨;弗洛伊德則将其定義為一種瘾,是病态沖動促成的結果;福柯曾專門從現代自我形成的角度,研究其對人的作用。羅斯發現,這一症候在希伯來文化中找不到任何表達詞彙,甚至連委婉語或隐晦的說法都沒有,于是他書寫了這本《波特諾伊的怨訴》,用整本書的篇幅來呈現它。

《暮色将盡》

如果隻想知道一種文化,将注定與壓抑沉悶為伴終生|一周新書推薦

發掘奈保爾,為阿特伍德改稿,吐槽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埃利亞斯·卡内蒂……安娜·阿西爾是20世紀英國最傑出的文學出版編輯之一,也是那個時代少見的女性編輯。當時女性面臨的職業選擇非常少,教學和護理是最常見的兩項,但對阿西爾來說,面對這兩項工作如同面對“一桶冷掉的粥”一般索然無味。二戰後,她創立了20世紀英國知名的獨立出版公司——安德烈·多伊奇出版公司。她有着敏銳的文學判斷力和眼光,發掘引進了波伏娃、阿特伍德、菲利普·羅斯、厄普代克等一系列傑出的作者,幫助他們寫作。

阿西爾89歲時,寫作了《暮色将盡》漫談自己的獨身老年生活。在自傳中,一生未婚的她潇灑回憶幾段情史,“這些關系令人興緻勃勃,但沒有一次足以傷害我。”“女人也能不談愛,僅僅因性就可以燃燒。”“如果有男人想娶我,我的感受是不屑。”她認為老後的荷爾蒙退潮讓思考更清晰、害羞窘迫的社恐症也消失了。最後,她總結自己的老年生活說:“我在一生中,從未像現在這樣舒服地、長久地享受過自己。”除了人生經驗的回顧,我們在書中也能窺見在20世紀動蕩的歐洲,一位女性知識分子如何同世界周旋,維護自己的精神世界。

《巴爾米拉:一座失落的羅馬邊城》

如果隻想知道一種文化,将注定與壓抑沉悶為伴終生|一周新書推薦

“巴爾米拉與任何其他的帝國城邦都不一樣。”羅馬曆史學家保羅·韋納說——“不管那裡的神廟開不開窗戶,不管那裡的達官貴人穿希臘式的衣服還是阿拉伯式的衣服,不管那裡的人們講阿拉米語、阿拉伯語、希臘語,甚至在重要場合也講拉丁語。總之,我們感覺到巴爾米拉的上空吹着一股自由的風,一股不因循守舊的風,一股‘多元文化主義’的風。”

巴爾米拉,位于叙利亞大馬士革東北棕榈環繞、兩山靜立的綠洲間。它是人們穿越叙利亞沙漠必經的補給站,在公元1-3世紀中東地區最有影響力的貿易中心,通往羅馬世界的東方入口,世界各地的人們在此處往來經商,留下多元的文化與無盡的财富,這裡的建築也是古代世界最具特色的遺迹之一。然而在2015年5月,“伊斯蘭國”奪取了該地區的控制權,開始了城市摧毀和居民屠殺。

韋納在這本薄薄的《巴爾米拉》中講述了曾經的自由之城的方方面面,并從中反思目前世界所面臨的困難與危險。為什麼一個恐怖組織要洗劫毫無冒犯之意的建築?為什麼要屠殺包括哈立德·阿薩德(叙利亞著名考古學家,前帕爾米拉文物局長)在内的那麼多人?在書的最後,韋納寫到:“毫無疑問,如果隻知道、隻想知道一種文化——自己的文化——将注定與壓抑沉悶為伴終生。”

《白人的工資:種族與美國勞工階級的形成》

如果隻想知道一種文化,将注定與壓抑沉悶為伴終生|一周新書推薦

為何美國的勞工運動不支援黑人解放和民權事業?在《白人的工資》一書中,勞工史學家大衛·R.羅迪格試圖解釋這個問題。他發現,白人勞工害怕黑人和自己競争工作機會,會向下攻擊更底層的黑人,而不是向上攻擊最有權勢的白人,他們選擇了塑造黑人“他者”,參與白人霸權的建構。羅迪格從勞工運動的視角觀察美國的種族主義,發現它也是統治階級劃分勞工的手段之一——在膚色偏見的影響下,不同膚色的勞工始終無法團結起來。

黑人女作家托妮·莫裡森(Toni Morrison)曾指出,美國白人不會将自己和種族兩個字聯系起來,種族主義相關的學術研究也常忽視其對白人的内在影響。《白人的工資》一書打破了這一研究盲點,着重分析了種族主義在19世紀白人勞工階層形成過程中的重要性,堪稱白人身份研究的開端之作。

《中國的風景與庭院》

如果隻想知道一種文化,将注定與壓抑沉悶為伴終生|一周新書推薦

甲午之後,頻繁到往中國的日本知識分子并不鮮見,諸如漢學家内藤湖南等人曾寫下諸多與中國有關的文字,他們的目光冷酷嚴苛,并未涉及風景園林。在上海和南京生活了十多年的日本學者井上紅梅,也曾出版《中國風俗》與《金瓶梅:中國的社會狀态》,将魯迅許多作品翻譯成了日文,但他的興趣點多聚焦于麻将、鴉片、狎妓等,擺脫不了獵奇的凝視,也不曾對中國風景庭園有所考察。

後藤朝太郎在這一批知識分子中顯得尤為特别,他被譽為日本昭和時期漢學第一人,觀察中國的視角滿懷溫暖的憧憬之情。在1912-1945年的三十餘年中,後藤五十多次乘船來中國旅行,如徐霞客般親身考察中國各地,做出了大量珍貴記錄。在這本《中國的風景與庭園》中,他談自然風景也談園林文化,從東北華北大平原到巴山蜀水,從極富野趣的潇湘八景到皇家的北海公園、頤和園等,均有所涉獵。透過日本學者的視角,我們或許能看到中國人文景觀裡不一樣的細節。

《無所謂套裝》

如果隻想知道一種文化,将注定與壓抑沉悶為伴終生|一周新書推薦

詩人西爾維亞·普拉斯的生命與痛苦相伴。她曾多次試圖自殺,成年後的大半人生歲月都被抑郁症纏身,30歲時在一氧化碳毒氣裡自殺身亡。她大多數的詩歌裡也盤桓着痛苦、黑暗與死亡的意象:“小小的罂粟花,小小的地獄之火”、“看,黑暗從爆裂中滲出/我不能容納這些,我容不了我的生命”,或是“從灰燼中/我披着紅發升起/像呼吸空氣般地吞噬男人”。

也許許多她的讀者都不知道,普拉斯還曾為孩子們寫過一個溫暖明亮的童話故事。這個故事關于一套“羊毛制的、毛茸茸的、全新的、芥末黃色的套裝”,它像黃油一樣明亮,像烤面包一樣暖和,但人人都擔心穿上它之後“别人會怎麼說”,隻有麥克斯不害怕它,穿着自信又快活,引來小鎮上所有人的關注,連小貓小狗都羨慕地跟着麥克斯的腳步,一起前往“無所謂”的冒險……在《無所謂套裝》裡,我們看到的是普拉斯留給世界的溫暖,也看到她連溫暖都如此決絕果敢,無所畏懼。

《尋徑林間:關于蘑菇和悲傷》

如果隻想知道一種文化,将注定與壓抑沉悶為伴終生|一周新書推薦

蘑菇和悲傷之間會有什麼關系?

丈夫的突然離世,讓挪威人類學家龍·利特·伍恩長久沉陷于悲痛之中,直到她發現了樹林裡奇妙的蘑菇世界。那一天,空中下着小雨,從奧斯陸植物園高大古樹上落下的枯葉開始發黴,伍恩和博物課老師在野外辨識蘑菇,她認出了緻命的鱗柄白鵝膏,感受到心流的到來。“蘑菇即使如此有限——都能讓樹林散步變成一種非常不同的體驗。突然間,我眼裡到處都是蘑菇。”

與蘑菇的奇妙交集讓她開始探索、學習,最終讓她成了一名認證蘑菇專家。在《尋徑林間:關于蘑菇和悲傷》一書中,伍恩書寫了蘑菇治愈喪親之痛的過程、與菇友探索自然的經曆,以及投身真菌學文獻、學習拉丁語并同專家探讨蘑菇氣味和顔色等趣聞轶事。

除了這本《尋徑林間》,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可愛的蘑菇,不妨閱讀一下《末日松茸》,從人類學家對松茸世界的觀察中,看到資本主義廢墟上的另一種可能;而在畫冊《蘑菇圖鑒》中,你則能欣賞到誕生于18-20世紀的一幅幅精美的蘑菇圖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