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國防部想買美國的F-35,民間組織立刻發起超10萬人簽名表示抗議,他們認為瑞士是一個中立國,不應該主動向美國低頭,瑞士國防部急了,釋出聲明說,如果不趕緊買,會有大事發生。
這個大事就是俄烏沖突拖延下去,會引發所謂的“嚴重後果”,最可怕的情況,是整個歐洲都被拖入戰火。這種口徑大家應該很熟悉了,俄烏沖突以來,波蘭、波羅的海三國這些跟着美國混的歐洲小國,經常以危機為借口增加北約軍事存在,瑞典和芬蘭兩個中立國也不中立了,争着搶着想要加入北約。
而瑞士,作為一個擁有200年中立國曆史的國家,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争端緩沖區,他們躲過了一戰和二戰,為什麼還怕俄烏沖突?
瑞士地處歐洲中心,史稱瑞士聯邦,建國之初,他們就被西邊的法蘭西帝國,南邊的羅馬帝國,和東邊的奧匈帝國重重包圍,但這些帝國的興衰起落,始終沒有影響到瑞士這個中立的存在,反而是他們需要有這樣的一個瑞士,來提醒自己這個世界需要的仍然是和平。
千百年後,曆史發生巨變,法蘭西和羅馬帝國早已消逝,它們的後裔法國和意大利,雖然是歐盟主體國家,可遇到什麼事兒都得看美國人的臉色。歐洲小國奧地利的身上,也完全沒有昔日奧匈帝國的影子了。
反而是瑞士,從一個沒有統一語言的國家,發展成了世界上最富裕,人人向往的國家,這要得益于其中立國的身份。
瑞士資源貧乏,但地理位置優越,在瑞士聯邦之前,那裡的人主要靠迷人的景色吸引周邊的人前往定居,靠“開驿站”謀生。
後來的瑞士聯邦也嘗試過走帝國主義激進擴張的路線,還憑借極強的“戰鬥力”在歐洲的土地上打出過名聲,當然,那是冷兵器時代的事情。瑞士聯邦的神話在擴張道路上幻滅,1515年,和法國佛朗索瓦的一場戰鬥中,瑞士一方一半的人都死在了火炮之下。
被列強包圍,科技也落後于人,瑞士敗給了現實,從那次戰敗開始,瑞士人怕了,開始尋求在夾縫中謀生。之後300年,歐洲發生過很多大大小小的戰争,但瑞士基本沒有被卷入其中。
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打破了瑞士的平靜生活,他們在拿破侖征戰期間淪為法國的“附庸國”,法國兵敗滑鐵盧之後,瑞士于1815年正式釋出聲明,确立永久中立國的地位,承諾不參加戰争,不外派雇傭兵,現有武裝隻為保障自身安全。
一戰和二戰期間,帝國主義争奪利益,瑞士作為中立國,和任何一方都沒有利益糾紛,因而求得了生機,即使是面對納粹德國,小小的瑞士也躲過了類似波蘭被閃擊的厄運,并在戰後迅速實作了繁榮發展。
過去幾十年,瑞士沒有加入歐盟,對北約也是冷眼旁觀,因為這樣的中立,使得瑞士人不必為他國的糾紛而煩惱,也不會因為被他國當成工具使而憤怒。那現在,瑞士為什麼變了,逐漸轉向了美國一邊?
因為同樣是在過去幾十年裡,這個世界的運作規律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二戰期間的納粹德國再兇狠,也隻能通過實際的戰争征服一個國家。可如今,美國在經濟方面的霸權,已經可以輕易威脅到一個國家的根本,瑞士本就以金融立國,面對美國這頭巨獸,也很難有抵擋之力。
是以,瑞士守了200年的中立國地位,終究還是要放棄,這次主動購買F-35戰鬥機,就是妥妥的投誠。至于俄烏沖突會有多嚴重的後果,實際上,在現在這個階段沒人知道,瑞士隻是除了站在美國一邊,沒有其他的選擇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