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辛忽兒欽氏,成吉思汗訓鷹人——尋訪周至辛忽兒欽氏後裔之六

作者:文化尋根—天下

文//拜嘯霖(原創)

圖//網絡

辛忽兒欽氏,成吉思汗訓鷹人——尋訪周至辛忽兒欽氏後裔之六

元世祖出獵圖中的訓鷹人(網絡)

蒙元曆史上的辛忽兒欽氏淵源

在辛老先生收集的資料中,有一篇題為《鞑王府第古恒州——蒙元戰亂中的周至和鞑王辛德祿》的文章,作者為辛領寬。辛老先生說:“辛領寬就是辛凡,我們村裡人,周至縣宣傳部副部長、融媒體中心主任。” 辛領寬先生文中叙述:“作為辛忽兒欽氏族子弟,在怯薛軍裡屢立戰功的辛德祿被封為恒州達魯花赤。”文章傳遞兩個資訊:辛德祿是在怯薛軍裡屢立戰功,被封為恒州達魯花赤;辛德祿是辛忽兒欽氏子弟。

怯薛軍成員被任命為達魯花赤,在蒙元時期曆代大汗中均有先例,《蒙古秘史》《史集》《元史》中的記載不少,因為怯薛軍是大汗最為親近,也最為新人的人,這些人要麼為鎮戍一方的将領子弟,要麼為位高權重的勳臣子弟,地位非同一般。

辛忽兒欽氏,成吉思汗訓鷹人——尋訪周至辛忽兒欽氏後裔之六

蒙古軍列陣圖(網絡)

《蒙古秘史·一百二四節》記載:“我的宿衛、護衛、散班等,從各萬戶、千戶、百戶内,選一萬人來做。挑選時,從各位萬戶、千戶、百戶長官及白身(沒有職務)内遴選,選有技能的、身材壯的,教到我的身邊曆練。被選為怯薛軍的成員者,如果是千戶的子弟,可帶一個弟弟,帶十個梯己奴隸伴當;百戶的子弟,可帶一個弟弟,帶五個梯己奴隸伴當;牌子及白身人的子弟,可帶一個弟弟,帶三個梯己奴隸伴當……”怯薛軍,是蒙古兀魯斯最精銳的部隊,也是成吉思汗通過“質子”控制将領的手段。怯薛的地位極高,外千戶與怯薛軍争鬥,千戶有罪;怯薛可以“大根腳”出任千戶、達魯花赤、地方官員、王傅。怯薛除了護衛大汗,還承擔大汗斡耳朵的各種軍政事務、日常雜役。

辛忽兒欽人,蒙古語對音譯詞,《元史》譯作昔寶欽、昔寶赤、昔博赤,如同大陸将美國前總統對音譯作“特朗普”,港澳台地區譯作“川普”,發音差别帶來的音譯差别之故。直譯為養鳥的人,意譯即養鷹人、訓鷹人,蒙元時期,皇室、諸王、勳貴均設定鷹房,專門負責捕獲、馴養海東青一類的獵鷹,主要用于狩獵。稱作“鷹人”“掌鷹人”。《遼金元宮詞》記載:“昔寶赤,鷹房執役者。”

蒙元時期,上至皇室,下至蒙古諸王府,皆設有昔寶赤(辛忽兒欽)。《元史·兵志二》記載:“其怯薛執事之名:則主弓矢、鷹隼之事者,曰火兒赤(帶箭筒者)、昔寶赤(鷹人)、必阇赤(文書)、劄裡赤(書寫聖旨者)、寶兒赤(廚師)、雲都赤(帶刀者)、玉典赤(門衛)、速古兒赤(尚供衣服者)、玉烈赤(裁縫)、燭剌赤(掌燈火者)忽兒赤(奏樂者)、八剌哈赤(守城者)、阿塔赤(牧軍馬者)、帖麥赤(牧駱駝者)、火你赤(牧羊者)……”即大汗(皇帝)怯薛軍中“主鷹隼之事者曰昔寶赤。”

現存世的《元世祖出獵圖》左下方騎白馬,紅巾、藍衣、紅褲、紅靴的色目人,右胳膊掌鷹,注目遠望,氣定神閑,是典型的辛忽兒欽形像。進入怯薛軍的昔寶赤,捕捉、馴養好海東青,随大汗行獵是其主要職責;一般的辛忽兒欽人,要按季節繳納鷹所捕的獵物。作為貢品。

辛忽兒欽氏,成吉思汗訓鷹人——尋訪周至辛忽兒欽氏後裔之六

蒙古軍列陣圖(網絡)

《南村辍耕錄》:“昔寶赤,鷹房之執役者”。為“怯薛”(護衛軍、禁衛軍)執事之一。蒙元皇室、諸王位下及諸路、州、縣廣置打捕鷹房,由專人飼養海東青等獵鷹,用于狩獵,同時,“使之緻鮮食以薦宗廟,供天庖,而齒革羽毛,又皆足以備用。”打捕鷹房人戶,多取析居、放良及漏籍孛蘭奚、還俗僧道、曠役無賴者,亦招收故宋舊役等戶為之。據《元史·兵志》,僅腹裡即有打捕戶4400餘戶。

《金元史宮詞·卷十九元》記載:“每歲(以所養海東青)獲頭名者,賞黃金一錠。頭鵝,即天鵝也。以首得之,重越三十餘斤,且進禦膳,故曰‘頭’。”意即行獵時,馴養鷹隼人的海東青最先擒天鵝者,可得一錠黃金賞賜。所擒首鵝重三十斤以上,選為禦膳之食,可稱謂頭鵝。

辛忽兒欽人之是以備受尊崇,與蒙古人的狩獵有關。蒙古狩獵的方法有圍獵與行獵,對象分走獸與飛禽。

辛忽兒欽氏,成吉思汗訓鷹人——尋訪周至辛忽兒欽氏後裔之六

網絡圖

行獵對象為飛禽多是用獵鷹捕捉,稱作鷹獵,也有彎弓射大雕的,騎馬、鷹攜、獵犬、皮鼓、白布旗(喚鳥持鳥)出獵。鷹獵,即通過馴化飼養的猛禽打獵。鷹獵的猛禽,品種較多,如白海青(白有黑點者)、海清、白黃鷹、黃鷹、皂雕、鴉鹘、赤鹘、兔鹘、角鷹、白鹞、崖鷹、魚鷹、鐵鹞、木骨鹞、崧兒、百雄、茸垛兒……獵鷹以海東青最為珍貴,被稱作"羽中之虎"、"飛禽之王"。“海東青蒙古名升豁兒,珍禽也。身驅短小,善擒鵝鹜,尤善擒天鵝、海青、兔、鹘、黃鷹、阿膠、殊角(海象牙)。”(《殊域周咨錄.卷二十五》)

行獵對象為走獸的,獵鷹、獵豹、獵犬外,還有強弓、利箭、打布魯(蒙古語對音譯詞,是一種套着金屬的長杆,号稱打狼神器)。圍獵時,有軍事行動的戰術和政策。圍獵時,大軍各有分工,有時耗時60至90天,才能形成一個圈子圈,等獵圈直徑收攏到十公裡左右時,四周的圍獵者将繩子銜尾貫串,連在一起,并在繩索上蓋一種白色毛氈,防止野獸逃脫,獵物被圍堵在圈子裡,大汗、諸王、勳貴及子弟,按先後順序,縱馬于圍獵圈内打獵,連續不斷,一直把圈内各種野獸射殺完畢。

辛忽兒欽氏,成吉思汗訓鷹人——尋訪周至辛忽兒欽氏後裔之六

網絡圖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兀魯思後,極為注重狩獵。目的是通過狩獵,鍛煉士兵弓馬的娴熟性,磨砺士兵奮勇作戰的元氣;鍛煉将領在狩獵中實踐如何運用遊擊戰、運動戰、閃擊戰,如何圍追堵截獵物。

訓鷹成為官方機構,始于窩闊台汗時期,《元史》記載:“自太宗汗八年,(辛忽兒欽)抄籍分屬禦位下及諸王、公主、驸馬各投下。”即這時在汗廷及諸王、公主、驸馬的所轄,都設有訓鷹官方機構。元世祖忽必烈時期,訓鷹成為官方的常設機構,《元史》記載:“行尚書省複位其籍,永為定制焉。”

為了管理各地各層級的鷹房戶,元朝在绫錦總庫(後供用庫)設立了一個專門機構,管理諸色人鷹房戶等一萬三千多戶,《元史志.百官五》記載“管領諸路打捕鷹房納綿等戶總管府”。

訓鷹者的來源或身份,《元史》也有記載:“打捕鷹房戶,多取移居、放良及漏籍、孛蘭奚、還俗僧過,及招收亡宋舊役等戶充之。其差發,除納地稅、商稅,依例出軍等六色宣課外,并免其雜泛差役。”這段話的大意是說,打捕鷹房人戶,多以析居戶(分家戶)、放良戶(赦免的奴隸戶)及漏籍戶(沒有登記戶口的人)⑤、闌遺戶(無人認領的流浪者)、一些僧尼因為破戒而還俗者、還有逃避丁役的流氓地痞、以及招募宋朝時期遺留下來的一些差役戶等從事這項工作。鷹房人戶也就是說除了上繳田地稅、商業稅賦,依例服兵役等六色宣課之外,免除其它的各項雜役。

當然這是元世祖忽必烈朝及以後“辛忽兒欽”的人員構成。

成吉思汗時期,辛忽兒欽人的來源由兩部分,一部分來源于成吉思汗長子術赤征服的“林中百姓”,《蒙古秘史》記載,是“林中百姓”的“諾顔”(蒙古語對音譯詞,也譯作那顔,首領、官人之意)最早給成吉思汗呈獻了至為珍貴的“白海青”獵鷹,這部分人多遊牧于今天的吉林北部、黑龍江北部、俄羅斯的貝加爾湖一帶。還有一部分是成吉思汗“西征”時,從西域帶回的訓鷹人,這部分人多遊牧于今天的阿爾泰山以北,今天俄羅斯的阿爾泰邊疆區、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坦、烏茲别克斯坦。

辛忽兒欽氏,成吉思汗訓鷹人——尋訪周至辛忽兒欽氏後裔之六

網絡圖

辛忽兒欽人在曆史的演變中,以職業為特點和标志,逐漸形成辛忽兒欽氏部落氏族,尤其是元世祖忽必烈诏令各地“行尚書省複位其籍,永為定制焉”,使辛忽兒欽人才成為一個特殊的部落群體。

蒙元後期,大部辛忽兒欽人在紛争、戰亂中四散遷徙,一部分越過貝加爾湖向北,居于今天俄羅斯布裡亞特共和國境内,一部分遷徙至今天的蒙古國,一部分遷徙到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坦、塔吉克斯坦,還有一部分遷徙至内蒙古的阿拉善地區、新疆的阿爾泰地區。

成吉思汗怯薛軍中的辛忽兒欽氏,在大汗去世後,世代供奉、祭蒙古兀魯思的察罕蘇力德(國旗),北元時期(明代)留駐蒙古的辛忽兒欽氏歸察哈爾萬戶管轄,十七世紀三十年代(1630年左右),北元末代大汗林丹汗⑥被皇太極征讨西遷時,将這些人留在鄂爾多斯地區。

但将蒙古訓鷹文化傳承下來的,目前以大陸的新疆阿爾泰地區和内蒙古東北部最有代表性,蒙古國及哈薩克斯坦也有傳承。

辛忽兒欽氏,成吉思汗訓鷹人——尋訪周至辛忽兒欽氏後裔之六

周至縣辛家寨辛氏神軸(局部)

周至辛家寨辛氏與辛忽兒欽氏的淵源

周至辛家寨辛忽兒欽後裔,屬于東北的“林中百姓”後裔,還是西北的“西域人”後裔,并沒有有據可查的文獻記載。

但辛老先生說了一個有趣現象,村裡曾出現過辛氏後裔相貌返祖,突出的特征是:“個子不高,眉骨低淺,棕紅發色,胡須卷曲。”這些特征,是典型的西域人長相特征。

辛德祿作為窩闊台汗怯薛軍的辛忽兒欽,1231年征伐金國占領的京兆府、鳳翔府時,追随者應該還有與辛德祿為同一個部落氏族者,這也是由蒙古軍隊“半牧半兵”“氏族為伍”和大汗怯薛的選拔規則決定的。

由此可以得出,辛德祿的人生軌迹——

辛忽兒欽氏,成吉思汗訓鷹人——尋訪周至辛忽兒欽氏後裔之六

撲倒在荒草中的元代安西王府遺址碑

追随窩闊台汗征伐至關中,1230年攻克京兆府(今西安),1231年攻克鳳翔府及其所轄,被窩闊台汗任命為恒州達魯花赤;

1234-1270年朝廷诏令修建重陽宮及周邊宮觀庵,辛德祿作為全真道教祖庭所在地的恒州最高官員,給予了土地、财賦、兵役、民役、守衛的支援;

1278年恒州被撤後,辛德祿進入安西王府,任重要官職,深得第二任安西王阿難答的器重,期間辛德祿族人在安西王府僚屬區按照漢制修建家廟。

大德十一年(1307)年,卷入元成宗皇後蔔魯罕、安西王阿難答與海山(元武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元仁宗)的皇位争奪。阿難答争奪皇位失敗後,在元武宗上都即位的忽裡台達會上被斬殺。至于有人說,辛德祿被按照蒙古舊俗,以羊毛氈裹身馬踏未死,後被流于漠北或今天的新疆地區,并無史料記載。

阿難答為忙哥剌與王妃弘吉剌氏忽推之子,幼年由“木速蠻”⑦蔑黑帖木兒哈撒及妻子祖來哈撫養,受養父母影響,笃信“木速蠻”,其死後按照蒙古皇族和穆斯林儀軌,葬于上都以南的察汗腦兒行宮(今河北張北縣)。

辛忽兒欽氏,成吉思汗訓鷹人——尋訪周至辛忽兒欽氏後裔之六

記錄着元代曆史印迹的斡耳朵國小

之後安西王府名存實亡⑧,受“争奪皇位”牽連的官員,或被誅殺,或被流放,或受刑罰,辛德祿家族也受到牽連,于是離開安西王府,一部分人向西南,回到了周至的祁家寨,後村名辛家寨,即今天周至縣富仁鎮恒州村,一部分人向東南,遷移到西安東南峙峪河西岸塬坡上,後取村名辛上坡村,位于西安今長安區魏寨街道辦東南1.5公裡,南接藍田縣湯峪鎮豐村,北鄰李家窯村。清代嘉慶版《鹹甯縣志》記載:“辛尚坡,建村于元中後期。”《陝西省長安縣地名志》記載:“辛尚坡村建于元代中期,當時辛姓人家在奉元府(今西安市)任要職者甚多,後遷居此地,建村落于峙峪河西岸坡上,故得名為辛尚坡。”

辛忽兒欽氏,成吉思汗訓鷹人——尋訪周至辛忽兒欽氏後裔之六

網絡圖

關于蒙古族後裔辛姓的來曆,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辛德祿本為蒙古族,後為融洽與恒州達魯花赤監臨地漢人的關系,或受道教文化、儒家漢法的影響,以辛忽兒欽氏蒙古語對音譯第一個音的近音字“辛”為姓,今天山西大同一帶就有以此為辛姓的辛忽兒欽氏後裔;

一種說法,“辛德祿”是蒙古語“xingetle”的對音譯詞,也譯作辛格特勒,意為晚霞,辛德祿後裔以其先祖蒙古語對音譯第一個音的近音字“辛”為姓。這兩種改漢姓的形式,在元朝以後都有可循之例。

至于恒州達魯花赤辛德祿後裔改漢姓的年代,應該在明代。

周至恒州村辛志勇老先生家裡的挂軸(影祖)上,辛姓始于第二十世辛一漢。在遠祖辛德祿與辛一漢之間,世系資訊不詳,存在斷代,唯記有“懷遠将軍侯達答力”“淮南一路總制明威将軍利順”。“侯達答力”為蒙古語對音譯詞,含義為原野、廣闊的草原;“利順”為蒙古語“伊遜”的對音譯詞,含義為數字九。

辛忽兒欽氏,成吉思汗訓鷹人——尋訪周至辛忽兒欽氏後裔之六

從官職分析,“總制”為明代官名,《明史·武宗紀》記載:“(明武宗)嘗自稱總督軍務,臣下避之,乃稱總制。”《明史·職官志二》記載:“(明世宗)嘉靖十九年避制字,更(總制)為總督。”由此可知,總制官職存在的年代,為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時間1505-1521年)至明世宗嘉靖十九年(1540年)之間,約35年左右。懷遠将軍為從三品,明威将軍為正四品,均為明代武職散官官階,可知1540年之前,辛德祿的後裔還是蒙古語名,姓氏是辛忽兒欽氏(氏族名)。

恒州村辛氏挂軸上的高、曾、祖、考四代祖先,明朝服飾均有明代特點,或挂軸最早繪制于明代1540年之後,或此四代先祖均為明代人。

辛老先生說:“恒州辛氏已經繁衍生息了30餘代。除了恒州村,今周至富仁鎮五合村、廣濟鎮商家磨村、厚畛子鎮釣魚台村、武功縣辛家村等的辛姓人,均是辛德祿家族的後裔,祖先都是蒙古族。”采訪中辛老先生并未提到長安區的辛上坡村。

辛忽兒欽氏,成吉思汗訓鷹人——尋訪周至辛忽兒欽氏後裔之六

網絡圖

“辛氏祖墳,在恒州村西北約兩公裡,占地約120畝,今屬灣子村。辛德祿去世後,傳說屍身運回了草原,衣冠埋葬于今周至五合村灣子堡村南,留下衣冠冢,後此地成為曆代辛氏家族的墓地冢。灣子村的辛姓族人,是當年守護祖墳的族人。解放以前,恒州村、五合村、商家磨村、釣魚台村、武功的辛家村,各村的男性族人都堅持在辛家祠堂和祖墳阖族祭祖,而我們辛家寨的人、灣子村的族人,以前都承擔招待遠道來祭祀的族人之責。”

離開恒州村和辛老先生的時候,陽光燦爛,村社晏然,心中的許多謎團依然似解非解。但是心中對于蒙古曆史的情懷,使我樂于費勁心力探尋其中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