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日本海軍軍艦中,艦名延續四代的隻有“高雄”。
第一代“高雄”号是運輸船,備有4門152毫米炮,排水量1191噸。日本海軍成立之時,艦籍分軍艦和運輸船兩大類别,軍艦艦名稱“艦”,運輸船稱“丸”,是以第一代“高雄”号的正式名稱是“高雄丸”。“高雄丸”1869年在英國格拉斯哥竣工,1874年10月17日被日本購入。1875 年江華島事件後,特使黑田清隆赴韓交涉,“高雄丸”與“日進”、“孟春”号受命護航。第一代“高雄”号的高光時刻,就是在1877 年1 月榮任天皇巡視大和、京都時的坐艦。此外,它還從事測量任務,于1880年3月25日除籍報廢。
第二代“高雄”号于1886年10月30日動工,1888年10月15日下水,1889年11月16日在橫須賀造船廠竣工,是一艘鐵骨鐵皮艦。常備排水量1774噸,航速15節,裝備4門152毫米炮,這4門炮分置兩舷凸出甲闆上,成為它外形上的一大特征。另外在前後桅杆的中段設定戰鬥桅樓,裝置速射炮和探照燈,為了防止浸水,中央部分采用雙層艙底構造,這是日本造艦技術的一大革新。第二代“高雄”号最初列為巡洋艦,1898年3月21日改為三等海防艦,甲午戰争時隸屬第二遊擊隊參加威海衛戰役,日俄戰争時隸屬第三艦隊,主要守備函館附近的津輕海峽,後來加入第七戰隊,1911年4月1日除籍,後被出售。
第三代“高雄”号是沒有完工就解體的戰列巡洋艦,屬天成級,原設計是常備排水量41200噸、航速30節、裝備10門410毫米炮的巨艦。1921年12月29日在三菱長崎船廠動工,但因為華盛頓軍縮條約的簽訂,1924年4月14日奉命停工,4艘同級艦中隻有“赤城”号轉型成航空母艦。據說原先上報的候補艦名是“愛鷹”,但因為愛鷹山是富士山前峰,比較矮,是以改以“高雄”為名。
第四代“高雄”号是八年後根據軍縮條約限制而建造的一萬噸級巡洋艦,1927年4月28日在吳海軍工廠動工,1930年5月12日下水,1932年5月31日竣工。
其标準排水量11350噸,航速35.5節,裝備10門203毫米炮。與前期的妙進階相比,“高雄”号少了魚雷發射管和高射炮,增加了飛機彈射器和水上偵察機。雖然減少了2門高射炮,卻提高了主炮的仰角有利對空射擊。另外,艦橋結構的容積也一氣擴張為“”妙高”級的三倍,有如雄偉的城郭,成為日本重巡的象征。但反過來說它也暴露出頭重腳輕的缺點,于是在1938年進行了大改裝,次年8月31日完成。改裝後魚雷發射管增至16具,高射炮增加到8門,排水量也增加到13400噸。
太平洋戰争開戰時,“高雄”号是第二艦隊司令近藤信竹中将的旗艦,隸屬南方部隊主隊,參加了南方戰役、達爾文港攻擊戰,之後離開第二艦隊轉往北方部隊,參加了阿留申群島攻防戰。在第三次所羅門海戰中,與“愛宕”、“霧島”号共同重創美國新銳戰列艦“南達科他”号(South Dakota BB-57)。1943年11月5日,美軍特混航母艦隊第一次空襲拉包爾,“高雄”号受傷,之後立刻進行修理,次年傳回戰線參加馬裡亞納海戰。
1944 年10月的萊特灣海戰時,“高雄”号隸屬栗田艦隊,于23日離開文萊基地,航至巴拉望島外海時遭到美軍潛艇“海鲫”号魚雷攻擊,受傷嚴重,在經過緊急修理後自行傳回文萊基地,之後就留在了新加坡。1945年7月31日,“高雄”号又遭到英軍潛艇“XE3”号攻擊,傷至無法動彈直至戰争結束,戰後便充當了通訊、修理的母艦。1946年10月29日,第四代“高雄”号被英國海軍拖到馬六甲進行沉船處分。
這是“高雄”号上的一道中式料理,就是美式中國菜的代表菜品“大雜燴”——各種材料混在一起加入高湯煮。“大雜燴”其實源于廣東菜中的“炒雜碎”。1900年前後,美國的中國餐廳打出了這樣的宣傳語:“通路美國的清國大臣李鴻章因為當地的食物不合口味,就将現有的食材用中國風味的調味汁做成了大雜燴”,看起來好像是雜燴湯一樣。幾經周折,日本海軍“引進”了這個名字。
準備2人份的材料:
剝好殼的蝦仁1包,約180g
裹蝦用的澱粉3大勺
蛋清一個
生姜一塊,切碎
胡蘿蔔半根,切絲兒
水煮竹筍小1個,切薄片
豌豆一小把
香菇4個,單個切成4塊
豆芽1小袋,愛吃黃豆芽還是綠豆芽自個兒看着辦
大蔥半根,斜切薄片
中式高湯1杯多一點
雪莉酒4大勺
胡椒鹽少許
勾芡用澱粉2小勺(等量的水)
制作步驟:
1.蝦去掉蝦線,用少量酒搓揉去腥味,這裡用的酒是材料單标示以外的分量。
2.在蝦的表面撒上澱粉,再拍掉多餘的粉。剩下的澱粉和蛋清攪拌成面糊,給蝦仁再裹上一層這個面糊。
3.用180℃的熱油炸蝦。為了不讓蝦仁粘在一起,可以一邊炸一邊用筷子翻動蝦仁,蝦仁浮起來的時候就算炸好了,撈起瀝幹油備用。
4 .在炒鍋裡放入稍微多一點的油,點火加熱,冒煙的時候放入切成碎末的生姜。生姜開始飄散香味後,從不易熟至易熟的順序開始依次放入蔬菜。全部蔬菜變軟的時候,加入炸好的蝦仁,輕輕翻炒。
5 .食材煮熟後,倒入中式高湯稍煮片刻,同時加入雪利酒和胡椒鹽調味。最後用水調化的澱粉做勾芡即可。
料理放入了酒精度數高的雪莉酒,會産生濃郁的味道,大概是作為紹興酒的代用品使用的吧。雪莉酒有很多種,但顔色濃郁香味醇厚的高度數Oloroso(奧羅索),也就是幹型雪莉酒最适合用來做菜。
其實合肥還真有這麼一道“李鴻章雜燴”。
傳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李鴻章通路美國時,在使館宴請賓客。因為中國菜太好吃了,賓客們吃到最後無菜可上還不肯離去,李鴻章就命廚師将做菜剩下的各種邊角料混在一起做了一道菜,為了味道好吃還加入了高湯。客人們贊不絕口,問起菜名,李鴻章用合肥話随口一說“雜碎”。于是“大雜燴”在歐美變得知名起來。李鴻章回國後仍囑家人常做這道菜吃,更常以此待客。此後,“大雜燴”風靡全國,“李鴻章大雜燴”也就成了一道合肥名菜。
時至今日,“大雜燴”簡單起來可以就用平日可常買到的一些材料,複雜起來......你就說還想不想去備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