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又名天龍,是山坡上及沙土地區常見的一種昆蟲,因藥用價值高而被廣泛作為藥用,但由于有毒性,是以很多人都怕它;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可以見到,如果不小心被咬傷該如何處置呢?
蜈蚣結構特點
蜈蚣(Centipede)扁長節肢食肉動物,每一節皆有腳一對。源起希留利亞紀(志留紀),至今仍有兩千八百種存活。和節肢動物一樣,以多節肢生物聞名。
蜈蚣呈扁平長條形,長 9~17 厘米,寬 0.5~1 厘米。全體由 22 個環節組成,最後一節略細小。頭部兩節暗紅色,有觸角及毒鈎各 1 對;背部棕綠色或墨綠色,有光澤,并有縱棱 2 條;腹部淡黃色或棕黃色,皺縮;自第二節起每體節有腳 1 對,生于兩側,黃色或紅褐色,彎作鈎形。質脆,斷面有裂隙。氣微腥,并有特殊刺鼻的臭氣,味辛而微鹹。品質以身幹、蟲體條長完整、頭紅身綠者為佳。
蜈蚣的生活習性
1、喜群居:蜈蚣有大小聚居在一起的習慣,同群的蜈蚣能和睦相處。
2、蜈蚣膽小怕驚,稍微受到驚吓,就會停止攝食,舍窩亡命逃走,或蜷縮不動,正在産卵的雌蜈蚣則會立即停止産卵,而孵卵的蜈蚣受驚後則一反常态會把卵吃掉。
3、喜歡陰暗潮濕。野生的蜈蚣大多栖息在山坡、田野、路旁、雜草叢生的地方,或栖息在柴堆及屋瓦隙間。
4、白天在窩内栖息,夜間出來活動。晚上8~12時是蜈蚣活動的高峰,一般到淩晨4時前陸續回窩休息,天亮以後就難以見到蜈蚣了。
5、具有舔舐的習性。蜈蚣用第1小颚末節及基節突起上的稠密絨毛、第2小颚末節背面上刷狀的剛毛,以及口中吐出的唾液,經常舔舐觸角、步足外,也會把自己窩穴舔舐得幹幹淨淨。
6、溫度蜈蚣是變溫動物,它的一切活動常與溫度相關。蜈蚣生長發育最适溫度為25℃~32℃,當溫度為11℃~15℃時,蜈蚣的覓食減少,停止交配、産卵。
7.濕度;飼養室内空氣相對濕度為60%~70%、窩土濕度為10%~20%時,蜈蚣的一切生命活動最為活躍,也就是說這是蜈蚣生長發育最适合的濕度。
8、蜈蚣是典型的肉食動物,食性廣雜,特别喜食各種昆蟲及它們的卵、蛹、幼體等,同時還吃蠕蟲、蚯蚓、蝸牛及各種畜禽、水産動物的肉、内髒、血、軟骨等。
關于蜈蚣的腳
蜈蚣又名百腳,但并不是說有一百條腿,其實隻有20對,但由于品種不同,是以有的蜈蚣可能有上百對,有的隻有十幾對,比如藥用蜈蚣一般隻有21對步足和1對颚足,錢串子蜈蚣隻有15對步足和1對颚足,還有的蜈蚣有35對、45對,最多的達到173對,是以具體多少對需看是什麼蜈蚣。
關于蜈蚣的分類
蜈蚣種類很多,可分為紅頭蜈蚣、青頭蜈蚣、黑頭蜈蚣、多棘蜈蚣、少棘蜈蚣、少棘巨蜈蚣、平耳孔蜈蚣、黃尾嶼蜈蚣、秘魯巨型蜈蚣、越南巨人蜈蚣、中國紅巨龍蜈、加拉帕格斯巨人蜈蚣、亞馬遜巨人蜈蚣、北美巨人蜈蚣、波多黎各巨人蜈蚣等。
紅頭蜈蚣
中國紅巨龍蜈蚣
北美巨人蜈蚣
秘魯巨型蜈蚣
越南巨型蜈蚣
關于蜈蚣毒液的特點
蜈蚣的第二對足為毒螫(毒勾),呈鉗鈎狀,銳利,有毒腺開口,螫人時,毒腺所分泌的毒液通過毒螫尖端注入人體而引起中毒。蜈蚣毒液含有類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如組胺類物質及溶血蛋白質,并含有蟻酸,毒液呈酸性,有神經毒、溶血、緻敏等作用,但緻敏作用不如毒蜂常見。
蜈蚣咬傷的臨床表現
1、傷口為一對想出點血,局部紅腫、刺痛、瘙癢,嚴重者出現水疱、紅斑、組織壞死、淋巴管炎及局部淋巴結腫痛。
2、全身反應:一般情況較輕,可有畏寒、發熱、頭暈、惡心、嘔吐等。嚴重者可出現煩躁不安、谵妄、抽搐、全身麻木、昏迷。
3、過敏嚴重者可以出現過敏性休克。
4、嚴重者以兒童多見,可以危及生命。
蜈蚣咬傷後緊急處置措施
1、被咬後要及時找塊布袋,然後裹住傷口上方避免毒液擴散,及時到附近醫院救治,到醫院前,總時間不超過2個小時,每隔15分鐘松開下布袋(嚴禁使用鐵絲、電線、鋼絲等),以免被咬傷的位置壞死。
2、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綁紮的同時給予冰塊冷敷于患肢,使血管和淋巴管收縮,減慢毒素的吸收。
3、首先選擇用石灰水或肥皂水徹底清洗傷口,
4、因蜈蚣毒液呈酸性,用堿性液體中和,有條件時可用3%氨水或用5%~10%碳酸氫鈉溶液沖洗。
5、在野外可以選擇魚腥草、蒲公英、桑葉、生扁豆葉30~60克,任選一種外敷;
6、傷口沖洗後,也可以将季德勝蛇藥藥片研碎,用水調成糊狀敷在傷處;
7、在傷口附近切開一些皮膚,然後用拔火罐或吸奶器将毒液吸出來,最後用高錳酸鉀或氨水溶液清洗傷口即可。但是,注意的是用嘴吸,需要保證口腔粘膜的完整性。
8、疼痛劇烈者可以選用0.25%-0.5普魯卡因溶液在傷口周圍進行封閉治療。
9、有過敏症狀需要使用抗組胺藥物、腎上腺皮質激素等;
10、有肌肉痙攣可以用10%葡萄糖酸鈣注射液20ml,靜脈注射。
11、如出現并發症需要及時的搶救:氣管插管、呼吸機的使用、抗休克、補充血容量、糾正酸中毒等。
如何預防蜈蚣咬傷
1、保持室内通風幹燥,對于潮濕的地方,如廚房、牆角、床下可以撒一些生石灰阻止蜈蚣爬行。
2、 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工作要加強個人防護,如穿長袖衣衫、戴上手套和帽子,準備一條披肩等,減少皮膚裸露的部位。
3、若有蟲子在身上爬的時候,千萬不要急着去拍打它,拍打容易驚擾蟲子,引起蟲子的攻擊,看清楚是什麼蟲子,再用安全的方式使其掉落是最好的辦法。
4、大多數蜈蚣是有毒的,且目前對于蜈蚣咬傷後發生的病變尚無疫苗可以預防。
附件:中藥蜈蚣的功效與主治
【來源】蜈蚣,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下品,曆代本草均有收載。因《别錄》載:“生大吳川谷、江南”;又皆離母體卵生,故名。為蜈蚣科動物少棘蜈蚣 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 Koch 和多棘蜈蚣 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dens (Newport) 的幹燥全蟲體。主産于江蘇、浙江、湖北、湖南、河南、陝西等地。多為野生品,現有飼養品種。
【性味歸經】辛,溫。有毒。入肝經。
【藥理作用】
1.抗惡性良性腫瘤作用,蜈蚣水蛭注射液能使小白鼠的精原細胞發生壞死,消失。說明對惡性良性腫瘤細胞有抑制,利用死之癌細胞易被低濃度的伊紅着色的特點,體外實驗證明,蜈蚣水蛭注射液,對癌細胞紅染率為陽性,蜈蚣水蛭對小白鼠肝癌癯體的抑制率為26%,屬于微效,對網狀内皮細胞機能有增強作用,但長期應用對肝髒有損傷。化癌丹(内含昆布、海藻、龍膽草、全蠍、蜈蚣、醋炒大米)等對小白鼠艾氏腹水癌有抑制作用,用灌腸法将藥物混入飼料喂食的方法所得效果為好。
2.止痙作用。止痙散(全蠍、蜈蚣,每天1克,連服1、3、9天之後,對卡地阿佐、士的甯、純煙堿的半數驚厥量引起的小鼠驚厥均有對抗作用,在同劑量時蜈蚣抗上述3藥的驚厥效價比全蠍高,而對鹽酸古柯堿性驚厥則無效。
3.抗真菌作用,蜈蚣水侵劑(1:4),在試管内對黃堇色毛癬菌,許蘭氏黃癬菌,奧杜盎氏小芽胞癬菌、腹殷溝表皮癬菌、紅色表皮癬菌,緊密着色芽生菌等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功效】熄風止痙,解毒散結,通經活絡。
1.熄風止痙:用于中風中經絡,肢體活動不靈、語言障礙,中風中髒腑,人事不知、痰閉抽搐及高熱抽搐、小兒驚厥、破傷風、顔面神經麻痹等證,都可與僵蠶、全蠍等熄風藥同用。
2.解毒散結:①用于瘡瘍腫毒、瘰疬、結核等證均可與其他解毒藥同用。②用于毒蛇咬傷,内服外用均可用之。
3.通經活絡:用于頑固性頭痛、風濕痹痛之重證,可與其他抗風濕止痛藥同用。
【鑒别應用】蜈蚣與全蠍,二者均為祛風止痙要藥。全蠍力弱性潤,用于手足震顫、頭部動搖者,效果良好;蜈蚣力猛性燥,用于角弓反張、痙攣強直者,功力為優。
【配伍應用】
1.配全蠍:二藥同為平肝熄風要藥,均有較強的解痙作用。全蠍熄風力強,對于抽搐頻作、手足顫抖、舌強言蹇、頭搖不止者療效為佳;蜈蚣搜風力勝,對于四肢痙攣、頸項強直、角弓反張效為好。二者相須為用,同入肝經,熄風止痙倍增。蜈蚣、全蠍合用,兼有解毒散結、通絡止痛之功。
2.配朱砂:朱砂重鎮安神,蜈蚣熄風止痙,二藥互相為用,心肝并治,祛風止痙,鎮靜安神,治療驚痫抽搐、小兒驚風,療效優佳。
3.配甘草:甘草生用,洩火解毒,蜈蚣攻毒散結,二者相須為用,攻補兼施,治療外科瘡瘍毒腫,即能取效。
4.配鈎藤:二藥合用,一長于平肝,一長于熄風,相輔相助,具有較強的平肝熄風、祛風活絡、解痙止痛之功,常用于肝陽、肝風所引起的頑固性頭痛、頭面部痙攣抽搐疼痛等病證。
【應用注意事項】本品有毒,能傷正堕胎,故非重症不宜用,如血虛發痙、小兒慢痙及孕婦忌用。
【用法用量】内服:1~3克,或1~3條煎服,散劑酌減,或焙幹研末沖服。外用:适量,研末,或油浸塗敷患處。
【功效特點】本品性善走竄,截風定搐作用強烈,故為熄風止痙要藥,并能攻毒散結、通經活絡,對驚痫抽搐、中風口眼歪斜、瘰疬結核、瘡瘍腫毒、風濕痹痛、毒蛇咬傷,内服外用功效均佳。
一張圖讀懂其他蟲咬傷的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