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4.4億人在用,平安健康真的“健康”?

作者:郝聞郝看
4.4億人在用,平安健康真的“健康”?

年報看格局,季報、半年報看趨勢。

8月18日,平安健康(股票簡稱“平安好醫生”,1833.HK)釋出财報,2022年上半年營收為28.28億元,其中醫療服務實作收入為11.32億元,健康服務闆塊的收入為16.96億元,淨虧損為4.26億元,同比減虧51.6%。

即便營收等部分資料出現下降,但也有年付費使用者增長4.8%,達4000萬;累計咨詢量增長3.3%,超13億;月付費轉化率提高7.2個百分點,達32%;累計服務的企業達749家,遠超去年末的520家。

的确,資料有分歧,事實如何,就要按《常識的力量》裡說的:相信常識,相信邏輯。

  • 1、現金流角度:常言說現金流是企業的血液,沒了利潤,失去不多,現金流耗盡,真的要命。其中,最重要的是經營性現金流,證明生意的造血能力。

2022年上半年,平安健康經營性現金流淨額為-0.88億元,是6年來最好紀錄,以經營性現金流淨額/營收,計算營收産生現金流的效益,當下數值為-3.1%,遠好于去年末的-19.1%,去年上半年的-8.3%。

  • 2、營收效益角度:綜合看,騰訊等巨頭都進入營收下降通道,營收困難,誰都不例外。此時更該看清楚營收效益如何。

2022年上半年,平安健康銷售及營銷費用同比減少52.6%,其費用營收比為18.5%,遠好于去年末的24%,去年上半年的39.5%,創3年來新低;同期虧損營收比(虧損率)15%,也遠好于去年末的20%,去年上半年的23%。

兩組關鍵資料指向明确:平安健康要優化現金流,保證生命線,同時加速減虧,盡快實作盈利。可見,平安健康資深副總裁兼首席财務官臧珞琦說:公司中期目标為盈虧平衡。所言非虛。

4.4億人在用,平安健康真的“健康”?

如今,市場上“黑天鵝”、“灰犀牛”頻現,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紛繁複雜,是以,要繼續在網際網路醫療這個賽道競速,平安健康就必須用自己的确定性對抗外部的不确定性,謀求可持續發展。

過去可以燒錢換市場,現在,誰也不能躺在創新的光環下虧損求流量。

  • 其一,“流量”思維必須更新到“留量”思維。是以平安健康轉型,戰略收縮監管趨嚴的醫藥電商模式,轉而深耕管理式醫療+家庭醫生會員制+O2O醫療健康業務,提升醫療收入占比,做深使用者價值。
  • 其二,更新尋找“增量”空間。像紅杉資本沈南鵬說的:隻有“更新”,才意味着存在增量的市場。大家不必在存量競争裡,與對手卷生卷死。是以平安健康将聚焦前景更廣闊的B端企業市場。

這就像1997年,亞馬遜剛上市,貝索斯在股東信裡明确的:公司的決策,考慮的是長期的市場地位。換作管理學家德魯克的話,就是“先做對,再做好”。

識變、應變、改變

2016年4月,上海舉辦了一場“醫療變革”研讨會,當時,網際網路醫療正紅得發紫,但現場,各路行家都是人間清醒。

在他們看來,這個産業有自己的特點,要遵從強監管,要布局、籌劃,不要指望“突然指數級增長”,但可以靜水流深,畢竟醫療上下遊分散,規模大、痛點多,正可以用科技的辦法,解決其中難題。

果不其然,6年來,網際網路醫療沒有像電商、外賣那樣指數級暴發,但依賴于戰略設計,也成長出平安健康這樣的大平台,實實在在解決了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就醫難等超級痛點。

但如今,又到了新的轉折點。網際網路上人口紅利稀薄,擷取新使用者的成本接近千元,與之相比,拓展B端合作反而成為更新之路。

特别是2018年以來,職場健康問題刷屏網絡,熬夜通宵、亞健康、抑郁、猝亡、職場老齡化……不絕于耳,僅靠體檢、醫療團險解決不了這些問題。

而企業缺管理工具、決策支援,經濟壓力大,打勞工缺專業指引、就醫問診資源、預防幹預,生活壓力大,大家對醫療健康的需求不言而喻。

于是,去年10月平安健康就決定戰略轉型,聚焦B端,“按需,為企業員工提供一站式健康管了解決方案”。

比如,某國企一半以上員工年齡達50歲,數萬人分散在10多個地級市,其中2.1萬人是離退休人員。看病難,管理難,牽涉企業大量精力和成本。

當它與平安健康合作後,後者提供一體化線上平台。于是,企業可以根據員工工齡發放補貼,支援員工在平台購買體檢卡、藥品,又提供線上問診、健康體檢、重疾住院等便利,還有家庭醫生24小時一對一線上問診,極大緩解高齡員工就醫不便的問題。

這樣,既解決了醫療健康管理難題,又為企業提供了分析、決策手段,還補充了醫保。更重要的是,像“易企健康”項目,還把員工家屬包括進來,大大提升了員工的歸屬感、幸福感。

而平安健康,也是以高效地獲得優質使用者,避免了一味發展C端使用者的低效、瑣碎、培養難。

同時,它還與平安人壽共同推出的“臻享RUN”,把更新後的一站式醫療健康解決方案,嵌入到壽險當中。

由此,一方面為人壽擡高了産品附加值,提供分析支援,協助保費精算細化,惠及使用者;另一方面,讓兄弟公司協同平安健康,涉獵大型企業的醫療團險,後者能低成本地高效擴張,延伸業務價值鍊。

總之,平安健康抓住B端,聯合兄弟公司,如魏格拉闆塊理論:不同闆塊“碰撞”融合,容易形成富礦。一套操作下來,其健康業務毛利率提升到19.5%,醫療業務毛利率提升到39.1%,離盈利大計更進一步。

用一句潮“梗”形容:時代變了!隻有識變、應變、改變,為未來落子布局,才不會被時代的浪潮拍倒在沙灘上。

定力在哪裡

按咨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2025年中國網際網路醫療行業規模将達15010億元;2025-2030年複合增長率為22.9%,仍是妥妥的萬億級賽道。

4.4億人在用,平安健康真的“健康”?

但問題是:再大的蛋糕,也要能夠拿到。

就像一位大企業老闆告訴小郝的:向外求聯合,是鐵鎖連舟,抗風浪,但也别忘了,向内求定力同樣重要,有了壓艙石,才能再求穩求進,奪得市場蛋糕。

回頭再看,當年紛紛湧進網際網路醫療賽道的巨頭,變數巨大,要麼上市受阻,要麼面臨整治。

以其中一家為例,長期入不敷出、燒錢換市場,還想上市割韭菜,必然被監管摒棄。究其原因,還是它做線上問診的價值鍊太短,創造價值太單薄。

這個時代,任何供給側平台,都不能隻做産業鍊裡薄薄的一層。好比電商平台要做供應鍊,包裹配送,外賣平台要做商家管理、到家配送,隻有這樣,做出代表行業的高附加值,确定的商業價值,才能更大程度上福威自操。

網際網路醫療也是如此,平安健康就是從線上問診發展出家庭醫生等業務,深耕出管理式醫療、家庭醫生會員制、O2O醫療三模式。後來,還針對中醫科、皮膚科等需求高的專科領域,建立7個專病中心,做深醫療價值鍊和附加值。

例如,平安健康皮膚科,已經為線上使用者診療上億人次,積累了上千萬的痤瘡病例,使用者覆寫30多個省市自治區,見多識廣,于是,它進一步更新,創立痤瘡診療中心。

憑借“自有醫療團隊+外部名醫引入”,平台在家庭醫生首診和醫院之間,形成了線上二級診療體系,解決線下就醫繁複、醫療資源不均的難題,由此,創造出線上問診的更大價值,讓付費使用者增長到4000萬。

4.4億人在用,平安健康真的“健康”?

這就是網際網路醫療該有的靜水流深——垂直縱深地解決難題,擁抱不同叢集。用網際網路預言家凱文·凱利的說法:當科技連接配接大量叢集,就會産生強大的網絡效應,那是網絡經濟迸發的機會。

當然,這也是平安健康戰略收縮線上商城(主要是賣藥品)的底氣。今年5月,監管新規落地:“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不得直接參與藥品網絡銷售”。毫無疑問,目前主流的網際網路醫藥銷售模式将迎來不小的調整。

一切就像海爾創始人張瑞敏10年前說的:沒有成功的企業,隻有時代的企業。哪怕被誤解,也要完成立身、立命、立格局的蛻變,這就像《反脆弱》描述的:驗證活着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查驗你是否擁抱了變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