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張地圖看懂非洲對外貿易史

作者:世知社

據統計,在近400年奴隸貿易中,非洲失去了幾千萬人口。然而在奴隸貿易開始的15世紀之前,非洲曾以平等身份與其他大陸發生着廣泛聯系和商貿往來。讓我們以美國國家自然曆史博物館中一張展示非洲對外交流路線的電子地圖為線索,了解一下非洲的對外貿易簡史。

>>>

古埃及強大的貿易網

(公元1世紀以前)

交通工具:地中海沿岸——海船,尼羅河——駁船,中非——驢子商隊

交易範圍:中非、努比亞、埃及、歐洲和亞洲

交易商品:武器、生産工具、打獵用具、裝飾品、玻璃制品等。

早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就與北方的黎凡特(泛指地中海東岸地區)、東方的美索不達米亞以及南部的努比亞有貿易往來,還控制着中部非洲的貿易,如象牙、動物皮毛、香燭、銅、金等。在出口本國的糧食、亞麻、紙莎草的同時, 古埃及還進口本國不産的商品,如克裡特島的橄榄油以及叙利亞的木材。擁有尼羅河、跨陸地的貿易網,可到達地中海和紅海,古埃及成為當時非洲、亞洲和歐洲的重要貿易樞紐。

一張地圖看懂非洲對外貿易史

公元1世紀前,古埃及擁有強大的貿易網。

公元前2000年的中王國時期,古埃及官方曾組織大規模遠距離貿易探險——商品由軍隊或貿易團體運輸,出行一次需數年。交通工具方面,沿地中海、紅海海岸和尼羅河的貿易靠船;穿越沙漠的商人用驢載貨,或由搬運工背着運到南部的努比亞、西部的沙漠綠洲和利比亞等地。

一張地圖看懂非洲對外貿易史

對埃及人而言,尼羅河是生命之源。

一張地圖看懂非洲對外貿易史

在古埃及,驢被普遍用于交通工具。

古埃及人占領努比亞後,在當地修築城堡,并派兵把守,以控制當地金礦的開采和貿易,為古埃及法老對黃金的使用提供了重要保障。他們将這種“參與鄰國事務”視為保護自身利益的最好方式。

>>>

東非與阿拉伯半島的貿易

(公元100〜800年)

交通工具:帆船、駱駝商隊

交易範圍:從非洲東岸到紅海地區,連接配接東非和阿拉伯半島。當地的駱駝商隊把非洲商品從阿拉伯半島再賣往巴勒斯坦和兩河流域。

交易商品:非洲人出售象牙、犀牛角、龜殼、木材、香料和奴隸,交換成紡織品、金屬工具和武器。

一張地圖看懂非洲對外貿易史

埃及古墓壁畫中的帆船

在這一時期的貿易交往中,駱駝起着重要作用。盡管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駱駝就已被馴化,但直到公元7世紀才在北非作為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駱駝耐渴,能在幹旱炎熱的條件下生存,最長可忍耐10天不喝水;它們有着雙層睫毛,可保護眼睛免受烈日灼射和風沙侵襲;它們的鼻孔能閉合,以阻擋沙塵。這些都令駱駝成為當之無愧的“沙漠之舟”。

一張地圖看懂非洲對外貿易史

在北非,直到公元7世紀駱駝才作為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

此外,有證據顯示,當時已存在非洲奴隸被賣到其他大陸的情況,隻是規模較之後來的奴隸貿易小很多,但它同樣是對人的剝削。東非和阿拉伯人從事奴隸貿易的時間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才結束。

一張地圖看懂非洲對外貿易史

公元7世紀時,非洲的商品銷往阿拉伯半島及更遠的地區。

>>>

自非洲向北、向東的廣泛貿易

(公元800〜1500年)

交通工具:陸路為駱駝商隊,海路為商船

交易範圍:從西非經撒哈拉沙漠到達北非,再經地中海至歐洲、中東;從東非越過印度洋到達中東、印度、南亞甚至中國。

交易商品:西非出口黃金、柯拉果、香料和奴隸,從北方交換來的商品有紡織品、鹽、陶器、武器和盔甲。埃及和摩洛哥打造的金币,甚至傳播至俄羅斯。在埃及、東非等地的宮殿、清真寺和貴族宅邸中,還出土了大量中國瓷器,除少量唐代和宋代瓷器外,多為元明時期的青瓷和青花瓷。

一張地圖看懂非洲對外貿易史

公元800〜1500年,非洲貿易主要有兩條線路,西非的商品經北非銷往歐洲、中東,東非一線則越過印度洋到達中東、印度、南亞甚至中國。此圖展示的是西非向北的貿易線路圖。

在西非,曾先後出現3個大帝國:加納帝國(約公元400〜1200年)、馬裡帝國(約公元1200〜1500年)和桑海帝國(公元1350〜1600年),它們都是以貿易為基礎——控制食鹽的進口和黃金的買賣發展國力。加納帝國被譽為“黃金之國”,後來的馬裡帝國是當時世界上黃金産量最多的國家。馬裡帝國還因一位皇帝到麥加去朝聖而名揚海外,他就是曼薩·穆薩(約1312〜1337年在位)。1324年,在去麥加朝聖的路上,曼薩·穆薩四處贈送黃金和禮物。路過埃及時,他因發送衆多黃金而被阿拉伯曆史學家将他的通路定為當年埃及最重要的事件。還有記載稱,大量黃金湧入開羅,導緻當地黃金持續貶值達20年之久。曼薩·穆薩笃信伊斯蘭教,建造了多座清真寺,還在朝聖歸來時帶回一批穆斯林學者。他緻力于拓展帝國與他國的貿易往來,利用本國産量豐富的柯拉果、象牙和黃金與歐洲、非洲和西亞地區進行貿易。

一張地圖看懂非洲對外貿易史

美國華盛頓自然曆史博物館中展示的加納黃金制品。

一張地圖看懂非洲對外貿易史

頭戴金皇冠、手拿金币的馬裡帝國皇帝曼薩·穆薩。

柯拉果樹是錦葵科一種常綠喬木,原産于中非和西非。其果實前味苦、後味甜,含有豐富的咖啡因,能提神醒腦、抗疲勞、提升免疫力和促進新陳代謝,深受當地人的喜愛。不僅如此,柯拉果(Kola Nut)還被賦予了更多的象征意義。比如在加納,探望新生兒時會送上柯拉果以表祝福。奈及利亞的伊博人調解糾紛時,常由尊敬的長者将柯拉果切成小塊分給當事人,接受并當場吃下表示雙方願意商量解決糾紛,固執拒絕則會遭到譴責。後來,歐洲藥劑師從柯拉果中提取出咖啡因,當做軟飲料的配方之一。實際上,Cola(可樂)一詞就源于Kola。

一張地圖看懂非洲對外貿易史

柯拉果原産于中非和西非,深受當地人喜愛。

>>>

黑暗的奴隸貿易

(16〜19世紀)

交通工具:船

交易範圍:歐洲公司發展出環大西洋的三角貿易網絡,即從歐洲港口出發,到達西非或中非,将奴隸如貨物般“裝”進條件惡劣的船艙,再沿着臭名昭著的“中央航路”越過大西洋賣到美洲。

交易商品:歐洲人以鹽、布料、武器、煙草、鐵器等交換奴隸,到達美洲後,将這些奴隸或立刻全部出售,或圈起來“零售”。歐洲人是以換回美洲的黃金、糖、咖啡、煙草、大米等物品,而這些物品又都是由美洲的奴隸開采或生産的。

一張地圖看懂非洲對外貿易史

16〜19世紀歐洲從事奴隸貿易發展出的環大西洋三角貿易網。

1510年,葡萄牙人向美洲大陸運送了第一批非洲奴隸。當時的美洲剛被哥倫布“發現”,由于殘酷的屠殺和從舊大陸帶來的多種傳染病的肆虐,令美洲原住民人口銳減,造成種植園迫切需要勞動力。另外,當時的奴隸市場幾乎不受控制,于是更多的歐洲國家卷入了這場獲利豐厚的貿易,16世紀控制奴隸貿易的國家是葡萄牙,17世紀時大部分受荷蘭控制,到了18世紀則是英國,這與當時歐洲各國争奪海上霸權的結果息息相關。

一張地圖看懂非洲對外貿易史

非洲黑人從被抓到販運至美洲做苦力,無不經受着殘忍的待遇。圖為法國畫家弗朗索瓦-奧古斯特·比亞爾于1840年創作的油畫《奴隸貿易》。

在持續近400年的販賣奴隸的貿易中,約1250萬非洲人被強迫運離非洲,其中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法國參與交易最多,販賣的人口數分别占31%、6% 、40%和18%。還有很多被販賣的奴隸在前往美洲的途中就死了——從内陸到港口,要在大雨和酷熱中趕路;從港口到船上,像牲口一樣一絲不挂,還要被烙上名字;在船上,像物品一樣被并排捆綁着擠在空氣不暢、臭氣熏天的船艙裡⋯⋯

一張地圖看懂非洲對外貿易史

塞内加爾戈雷島上表現奴隸貿易的雕塑

19世紀,西方工業革命的進行和廢奴運動的興起,讓歐美國家相繼廢除了奴隸貿易。

>>>

非洲的瓜分

(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前半葉)

交通工具:歐洲人在非洲鋪設鐵路網,友善運輸礦物和農産品。

交易範圍:從非洲各地的内陸至沿海地區,再将貨物運至宗主國。

交易商品:工業原料

一張地圖看懂非洲對外貿易史

工業革命後,西方國家将對非貿易的重心轉向其豐富的資源和工業原料。此圖顯示的是奈及利亞的棕榈油從西非的港口運出的路線。

工業革命後,大量機械的出現讓西方不再需要奴隸,轉而需要工業原料,而非洲恰巧擁有豐富的資源和工業原料,成為歐洲國家瓜分非洲的主要動機:西方人在羅得西亞(今辛巴維(威))發現金和銅,在剛果發現金、銅和金剛石,西海岸又盛産棕榈油、橡膠,由于土地肥沃、氣候宜人,大批歐洲人擁入南羅得西亞和東非,以獲得土地和農産品。

一張地圖看懂非洲對外貿易史

展于美國國家非裔美國人曆史和文化博物館内的麥尼拉銅環,它們既是流通貨币,也可做裝飾品,主要流通于西非,流通時間從奴隸貿易開始至1940年代。

一張地圖看懂非洲對外貿易史

15世紀晚期的塞拉利昂象牙制品——狩獵号角,雕刻着葡萄牙風格圖案,現藏于美國國立非洲藝術博物館。

19世紀末,歐洲列強主觀地将非洲約1萬個政治實體合并成40個歐洲殖民地或保護國。在劃定邊界時,他們絲毫沒有考慮那些各不相同甚至有些對立的君主國、酋長國之間的關系。這些小國被匆匆地拼湊在一起,成了日後非洲内部沖突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非洲人也因為土地的喪失,直接或間接聽命于白人“老闆”,喪失了自主權。

>>>

獨立面向世界的非洲

(1950年後)

交通工具:所有形式的現代交通工具

交易範圍:最初歐洲殖民者将非洲的自然資源出口到世界各地。非洲獨立運動以後,非洲國家尋求自己控制産業發展,并建立交通網絡。公路、鐵路、航空網互相交錯分布于非洲大陸,并與世界其他地區相連接配接。

交易商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非洲的對外貿易增長迅速,一方面因為戰後非洲國家紛紛獨立,試圖發展本國的對外貿易;另一方面,在非洲還發現了更多資源,如石油、鑽石和鈾礦等。

一張地圖看懂非洲對外貿易史

非洲獨立運動後,非洲國家尋求自己控制産業發展,對外貿易面向全世界。

一張地圖看懂非洲對外貿易史

亞吉鐵路(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至吉布地首都吉布地市)是非洲大陸第一條跨國電氣化鐵路和最長距離的電氣化鐵路,也是中國在非洲建設的第一條集技術标準、裝置、融資、施工、監理、營運和管理于一體的全産業鍊“中國标準”電氣化鐵路。

在多數非洲國家中,對外貿易主要集中在一兩種初級商品上。比如,利比亞、奈及利亞、阿爾及利亞、埃及、加蓬、剛果共和國和安哥拉,主要出口石油和石油産品;茅利塔尼亞和賴比瑞亞出口鐵礦石;尚比亞和剛果民主共和國出口銅;查德出口棉花;布隆迪、烏幹達、盧旺達、埃塞俄比亞、馬拉加西、肯亞和科特迪瓦出口咖啡;模裡西斯出口糖。

然而,非洲相對單一的經濟結構造成貿易長期失衡。進口商品主要包括工業産品、機械、運輸裝置和耐用消費品等。同時,其對外貿易模式依然殘留着歐洲的影響。最初,非洲出口商品要先滿足歐洲需求,以此換取歐洲的資金援助和投資。随着貿易壁壘的逐漸打破,非洲與美日中以及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聯系更加緊密,尤其是近十幾年來,中國已連續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夥伴國。非洲的對外經貿交流正努力重回平等互利的軌道,然而,路漫漫其修遠兮,非洲的發展仍任重道遠。

一張地圖看懂非洲對外貿易史

矗立在塞内加爾首都達喀爾的非洲複興紀念碑,表現了非洲人民尋求獨立發展的願望和決心。

一張地圖看懂非洲對外貿易史
一張地圖看懂非洲對外貿易史
一張地圖看懂非洲對外貿易史

2022年《世界知識畫報》

本文刊登在《世界知識畫報》2022年第1期

責任編輯:邱天

一張地圖看懂非洲對外貿易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