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立陶宛反華“後遺症”發酵,這回果然被戳到痛處

立陶宛反華“後遺症”發酵,這回果然被戳到痛處

2021年立陶宛政府像喝醉了酒後耍酒瘋似的,堅持要與民進黨當局建立“官方”聯系,同意民進黨當局在立陶宛設立所謂的“代表處”,無視中國大陸發出的警告。

立陶宛為何如此膽大妄為?

這件事與美國脫不了幹系。

美國總統拜登上台以後,繼續對中國進行打壓,并沒有取消特朗普在任時的反華政策。

拜登如何打壓中國?

一方面打經濟牌,一方面打“台灣牌”。

美國擁有全球實力最強大的軍隊,美國又支援民進黨當局,立陶宛認為中國不敢對自己怎麼樣。

立陶宛反華“後遺症”發酵,這回果然被戳到痛處

何況自己這樣做又是為了幫助美國,美國應該會幫助自己,是以立陶宛倒行逆施,沒有想到中國一點也不客氣,立即降低中立兩國的外交關系。

現在中立兩國僅維持着代辦級的外交關系。

中國打出這一拳看着輕,實則會給立陶宛造成内傷。

兩國外交關系的級别決定了兩個國家的外貿水準高低,中立外交關系下降,兩國的外貿自然受到影響,是以中國公布中立外交關系降級的消息以後,兩國的貿易水準立即下降。

立陶宛反華“後遺症”發酵,這回果然被戳到痛處

立陶宛的朗姆酒立刻失去了在中國大陸的市場,盡管民進黨當局一次性購買了2萬瓶朗姆酒,但是民進黨當局沒有能力長期購買,是以立陶宛的朗姆酒将淪為“陳年佳釀”。

立陶宛的木材也曾經是重要的對華出口商品,但是現在立陶宛的木材隻能變成用來種蘑菇的爛木頭或者當柴燒。

立陶宛當局允許民進黨當局設立所謂的“代表處”的做法,給立陶宛造成的傷害并非是陣痛,而是長期的。

由于立陶宛政府堅決不肯糾正自己的錯誤做法,反而振振有詞,結果随着時間的推移,立陶宛反華“後遺症”發酵。

立陶宛反華“後遺症”發酵,這回果然被戳到痛處

最不能承受這種痛苦的立陶宛人就是從事對華貿易的商人。

近期,立陶宛工業家聯合會主席雅努利亞維丘斯在立陶宛報紙上發文抱怨立陶宛當局,他表示立陶宛當局的錯誤做法導緻立陶宛對華出口的長期機會已經消失不見。

這并非危言聳聽,現在立陶宛的多數産品隻能通過第3國的途徑出口到中國,雖然今年6月比今年5月增長了40%,但是利潤下降。

因為運輸時間增加了,運費也增加了,是以沒有什麼賺頭。

而在中立關系沒有下降之前,每年立陶宛能夠從中國進口12億歐元的貨物,對中國出口3.5億歐元的貨物。

對于立陶宛的小國來說,這是一筆巨額收入。

立陶宛這回果然被戳痛了。

立陶宛最終會回頭嗎?不回頭,隻能等着“滅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