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植物界全系列」管狀花亞科—斑鸠菊族

作者:麟劍的人類史

管狀花亞科—斑鸠菊族

真核生物域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菊目

菊科

管狀花亞科

斑鸠菊族

斑鸠菊族(學名: Vernonieae)是菊科下的一個植物族,有5個屬分布在中國。

「植物界全系列」管狀花亞科—斑鸠菊族

1.形态特征

草本,灌木,或稀喬木。葉互生,全緣或有鋸齒。頭狀花序盤狀,有同形的管狀花,總苞片通常多層,或稀2層,覆瓦狀排列,草質,幹膜質或革質,外層漸短;花托平或稍凸起,無毛或多少流蘇狀;花兩性,全部結果實,花冠管狀,紫色、淡紅紫,或白色,極少金黃色,檐部鐘狀,具5裂片;花藥頂端有附片,基部2淺裂,耳形,尖銳,或戟形,稀具尾;花柱分枝通常細長,頂端鑽形或尖,外面被微毛,無附器;瘦果圓柱形或稍扁壓,具5-10條肋,或具4-5棱;冠毛毛狀或膜片狀,1或2層,稀無冠毛。

2.都麗菊屬

都麗菊屬(學名:Ethulia)是菊科下的一個屬,為分枝草本植物。該屬共有10種,分布于亞洲、非洲和美洲熱帶地區。中國有1種,分布于雲南、台灣。

(1)形态特征

直立草本,葉互生,具鋸齒或全緣,羽狀脈。頭狀花序小,有多數同形的花,排列成疏傘房花序;總苞鐘狀或半球形;總苞片多層,覆瓦狀排列,近葉質,具幹膜質邊緣,外層較短;花托平或稍凸起,無托毛。全部為結實的兩性花,花冠管狀、淡紫色或淡紅色,管部細,檐部鐘狀,上端5齒裂;花藥頂端稍尖,基部有鈍或圓形的耳;花柱分枝絲狀,頂端鑽形,被短微毛;瘦果倒塔形,具4-5稀,6個高起的肋,肋間有腺點,頂端截形,具5角形厚質的環,無冠毛。

(2)都麗菊

都麗菊(學名:Ethulia conyzoides)為菊科都麗菊屬的植物。分布于雲南南部(勐海、西雙版納)和台灣。印度、中南半島及非洲熱帶地區也有廣泛分布。生長于海拔600米至1,400米的地區,一般生長在池塘以及稻田邊,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3.凋纓菊屬

凋纓菊屬(學名:Camchaya)是菊科下的一個屬,為一年生草本植物。該屬共有4種,分布于中南半島。中國有1種,分布于雲南。

(1)形态特征

一年生直立草本。葉互生,具柄,邊緣波狀或具鋸齒,羽狀脈。頭狀花序有多數同形的兩性花,單生于莖枝的頂端或上部葉腋,稀排列成傘房狀;總苞鐘狀或半球形;總苞片多層,覆瓦狀,草質,極不等長,外層較短;花托平,中央具圓形窩孔,無托毛;花全部結實,紫色或淡紫色,花冠管狀,管部細,檐部上端具5個三角形或線狀披針形裂片,外面常有腺毛;花藥頂端三角形,尖,基部具鈍耳;花柱分枝線形,頂端漸尖,被短微毛;瘦果倒卵形或長圓狀卵形,稍扁,頂端圓形,無毛,具10條縱肋;冠毛有1-10個易脫落或部分脫落的毛,或無冠毛。

(2)凋纓菊

凋纓菊(學名:Camchaya loloana)為菊科凋纓菊屬的植物。分布于雲南南部(河口、思茅、景東、西雙版納)。泰國、越南也有分布。生長于海拔540米至1,600米的地區,見于林緣、山谷灌叢和疏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4.地膽草屬

地膽草屬(學名:Elephantopus)是菊科下的一個屬,為草本植物。該屬約30餘種,大部分分布于美洲,少數種分布于熱帶非洲、亞洲及大洋洲。中國有2種,分布于華南和西南部。

「植物界全系列」管狀花亞科—斑鸠菊族

(1)形态特征

多年生堅硬草本,被柔毛。葉互生,無柄,或具短柄,全緣或具鋸齒,或少有羽狀淺裂,具羽狀脈。頭狀花序多數,密內建團球狀複頭狀花序,複頭狀花序基部被數個葉狀苞片所包圍,具堅硬的花序梗,在莖和枝端單生或排列成傘房狀,具數個花;總苞圓柱形或長圓形,稍壓扁;總苞片2層,覆瓦狀,交叉對生,長圓形,頂端急尖或具小刺尖,外層4個較内層的4個短;花托小,無毛;花全部兩性,同形,結實,花冠管狀,檐部漏鬥狀,上端5裂,通常一側深裂;花藥頂端短尖,基部短箭形,具鈍耳;花柱分枝絲狀,被微毛,頂端鑽形;瘦果長圓形,頂端截形,具10條肋,被短柔;冠毛1層,具5條硬剛毛,基部寬扁。

(2)地膽草

地膽草(學名:Elephantopus scaber),又名燈豎朽、苦地膽(本草綱目拾遺)、 地膽頭、磨地膽(廣州)、 鹿耳草(海南),是菊科地膽草屬的植物。生長于海拔300米至1,500米的地區,見于路旁、開曠山坡或山谷林緣。廣泛分布于美洲、亞洲、非洲各熱帶地區;在中國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及雲南等省區。

食用:地膽草根系有獨特香味及功效,在中國南方民間多用作食材,被作為煲湯原料廣泛使用。

藥用:地膽草主要以根部入藥,味苦、性寒,具有清熱、涼血、解毒、利濕的功效,用于治療感冒、扁桃體炎、眼結膜炎、黃疽、腎炎水腫、濕疹、胃病、肝炎、腎炎和支氣管炎等。

5.假地膽草屬

假地膽草屬(學名:Pseudoelephantopus)是菊科下的一個屬。該屬共有1-3種,原産美洲,分布于熱帶美洲和非洲。中國有1種。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莖直立,稍堅硬。葉互生,最下部葉通常密集而呈蓮座狀,近無柄,全緣或具疏鋸齒,具羽狀脈;頭狀花序1-6個束生于莖上部葉腋,且密內建團球狀,無柄,具4個花;總苞長圓形;總苞片緊貼,4層,每層各有1對,交叉着生,覆瓦狀,最外的2層短于最内的2層;花托小,無毛;花兩性,結實,花冠管狀,上部有5淺裂,裂片上半部掌狀開展,花期轉向頭狀花序邊緣;花藥頂端短,稍鈍,基部短箭形,具鈍小耳;花柱分枝纖細,絲狀,被毛,頂端尖;瘦果線狀長圓形,扁平,具10條肋,被毛;冠毛少數(約5-15條)不等長,剛毛狀,其中有2條極長且頂端常扭曲。

(2)假地膽草

假地膽草(學名:Elephantopus spicatus)為菊科假地膽草屬的植物。原産于美洲熱帶及非洲,在中國台灣和廣東有分布。也分布于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多生在草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6.斑鸠菊屬

斑鸠菊屬(學名:Vernonia)也稱鐵鸠菊屬,為菊科的一個植物種屬,包含超過1000種草本植物及灌木,分布于美洲、亞洲和非洲的熱帶和溫帶地區。大陸有27種,主要分布于西南、華南及東南沿海各省區。部分品種可食用,亦可入藥,而且具經濟價值。花色大多數為紫藍色。

屬名Vernonia為紀念17世紀英國旅行家及植物學家William Vernon而命名。

「植物界全系列」管狀花亞科—斑鸠菊族

(1)形态特征

草本,灌木或喬木,有時藤本。葉互生,稀對生,通常具柄或無柄,不下延,全緣或具齒,羽狀脈,稀具近基三出脈兩面或下面常具腺;頭狀花序小或中等大,稀大,多數或較多數排列成圓錐狀,傘房狀或總狀,或數個密內建圓球狀,稀單生,具同型的兩性花,花少數至多數,稀1個,全部結實;總苞鐘狀,長圓狀圓柱形,卵形或近圓球形;總苞片疏松或緊貼,數層至多層,覆瓦狀,草質,幹質或革質,頂端鈍,尖至刺尖,或具草質或膜質有色的附屬物,向外漸短,常具腺;花托平,無毛或稀具短毛,具遂狀邊緣的窩孔或泡狀窩孔;花粉紅色,淡紫色,少有白色或金黃色,花冠管狀,常具腺,管部細,檐部鐘狀或鐘狀漏鬥狀,上端具5裂片;花藥頂端尖,基部箭形或鈍,具小耳;花柱分枝細,鑽形,頂端稍尖,被微毛;瘦果圓柱狀或陀螺狀,具棱,或具肋,頂端截形,基部常具胼胝質,被短毛或無毛,常具腺;冠毛通常2層,稀1層,内層細長,糙毛狀,脫落或宿存,外層極短,多數或少數,剛毛狀或鱗片狀,或有時無冠毛。

(2)斑鸠菊

斑鸠菊(學名:Vernonia esculenta)為菊科班鸠菊屬的植物,是中國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國大陸的雲南、廣西、貴州、四川等地,生長于海拔1,000米至2,700米的地區,多生于草坡灌叢、山坡陽處、山谷疏林和林緣,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生長于山坡陽處,草坡灌叢,山谷疏林或林緣,海拔1000-2700米 [1] 。不耐寒,喜陽光充足、溫暖;稍耐陰:對土壤要求不嚴,耐瘠薄。播種或分株繁殖,多在春季進行。抗性強,栽培容易。

産于四川西部和西南部(泸定、康定、漢源、石棉、西昌、米易、鹽源、九龍、冕甯、普格、泸沽等)、雲南西北部、中部、東部和南部、貴州西南部(冊亨)、廣西西部(隆林、百色、靖西、那坡、都安等)。

園林價值:斑鸠菊抗逆性強,花期長,花果小而繁多。在中國西南或南方一些氣溫高燥的地區,可作為庭園觀賞樹種,叢植或片植均較适宜。

藥用價值:味甘;澀;性涼。清熱解毒;生肌斂瘡。主治闌尾炎;瘡疖;燙火傷。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衆号“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