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在一本名為《古代人的日常生活》書籍中
有章節介紹中秋節和月餅起源
稱中秋節是“洋節”,源于南韓
引發了衆多網友不滿
網傳照片顯示
書中該作者寫道
中秋節的形成受到了南韓非常大的影響
“從某種角度講,在最初誕生的時候
中秋節是不折不扣的‘洋節’”
作者還提到了
南韓端午節申遺的問題
“我們沒必要在這個問題上小肚雞腸……
南韓日本等國
保留了中國文化諸多傳統和樣式
實際上是在幫我們傳承古風
我們不光不該生氣,還應感到自豪”
8月12日
該書作者@講曆史的王老師
在微網誌發文道歉
他表示自己過于武斷、片面
在用詞上也不嚴謹
特别是“洋節”一詞
隻追求熱點詞彙,卻造成了歧義
該作者還稱
自己已和出版社溝通
第一時間在本書的電子版中
将相關章節删除
紙質書也會在一個月内
進行全書審查删改
道歉微網誌原文
↓↓↓
近日,本人于2019年出版的《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一書中的《中秋節與月餅的起源》一文,引發了讀者的批評指正,特在此緻歉。
本人雖然以為中秋節受到了新羅的影響,但始終認為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絕非源自南韓。之是以産生歧義,給讀者造成誤解,是因為本人在參考北宋人龐元英所著《文昌雜錄》、載于《文史哲》2003年11月期的論文《中秋節源自新羅考》、載于《文史知識》(1996年)的閱讀了解題,以及日本來唐僧人圓仁所著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這些資料時,沒能全面介紹、辨析各種觀點,表述過于武斷、片面。在用詞上也不嚴謹,特别是“洋節”一詞,隻追求熱點詞彙,卻造成了歧義。
對于大家的批評,我虛心接受,深刻反思,并表示誠懇的歉意。本人已和出版社溝通,第一時間在本書的電子版本中,将該文删除(如下截圖)。紙質書也會在一個月内進行全書審查删改。
本人寫作出書,本意是想多介紹中國古人的日常生活,為普及中國傳統文化出微薄之力,卻不想因學識不足出現不當表述。今後,我會提升自己,做完整與準确的表述。更會注意弘揚傳統文化,捍衛文化自信。
最後,再次對書中的問題表達誠懇的歉意!
據網友曬出的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一書的作者簡介
“講曆史的王老師”為中學曆史教師
同時還是熱門短視訊平台的“大V”
擁有近百萬粉絲
對于作者這番道歉
很多網友并不買賬↓↓↓
話說回來
你是否了解中秋節的來曆和習俗?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介紹,大陸的中秋節是遠古敬月習俗。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漢代則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養老;晉時已有中秋賞月之舉;直到唐代将中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遊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起來,使之充滿浪漫色彩,賞月之風方才大興;北宋,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并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之類節令食品。
中秋節的相關活動有:1.流傳月亮、嫦娥、玉兔、吳剛等傳說;2.舉行祭月儀式;3.吃月餅;4.祭祀土地生日;5.做占蔔活動;6.送瓜祝子;7.在中秋進行賞月、鬥蟋蟀、養蝈蝈等活動。
中秋節的最大特征是将人與自然美好的願望寄托在天上。中秋節時正當農業豐收的季節,月餅和瓜果既是祭神媒介,也是人們慶祝豐收美好心情的具體象征。
“好時節,願得年年,常見中秋月”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
絕對是不容置疑的事實
來源丨觀察者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極目新聞、南方日報等
編輯丨蔣竹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