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人到底有多愛木頭?

作者:融媒體探究者

(來源:居雅)

中國人到底有多愛木頭?

《說文解字》中提到,“木,冒地而生,東方之行。”五行之中,木屬東方,萬物起源。溫厚的觸感,平順的木紋,獨特的木香,是歲月的陳釀,是時間的印記,給人以自然的療愈力量。

中國人到底有多愛木頭?一方良木,是匠人手下氣勢恢宏的中國建築,精美溫潤的中國家具,玲珑剔透的中國木雕;也是文人雅士心中可詩、可畫、可音的精神桃源。它,貫穿生活的每一處,承載着中國人的智慧,栖息着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魄。木,藏着中國人的生活美學。

中國人到底有多愛木頭?

傳統建築,大匠巧作

1973年,在距離甯波市區約20公裡的餘姚市河姆渡鎮發現了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人們稱之為河姆渡遺址,在遺址中,人們發現了大量木質榫卯結構。這些榫卯結構主要應用在河姆渡幹欄式的房屋建造上。可見,中國的建築史是用木頭寫成的。

中國人到底有多愛木頭?

在古時,不管是氣宇軒昂的宮殿,神聖莊嚴的廟宇,婉轉柔美的園林,還是普通的百姓民居,木材是缺一不可的材料。延展起伏的屋頂、莊重敦厚的梁柱,層層疊疊的鬥拱,出挑深遠的飛檐……都流露出中國匠人對木充分的了解和巧妙的運用。

以木結構為主的中國傳統建築,不僅塑造出了自己獨特的優美線形,還成為世界上獨樹一幟的建造體系。

中國人到底有多愛木頭?

紅木家具,木上作畫

美國建築師賴特曾說,“木材是最有人情味的材料。”而遠在千年之前,古代中國人早已深谙這一點。取紅木為材,于木上作畫,打造出品類豐富的家具,特别是到了明清時期,文人雅士才思與審美的融入,更是讓中國的紅木家具有了超越其實用功能的藝術收藏價值。

中國人到底有多愛木頭?

圖 | 檀藏傳承

而其中的明式家具,更是被稱為世上無法超越的經典,展列于世界各大知名博物館中。正如著名藝術家陳丹青曾在《局部》裡記錄了與木心的一段對話:“八十年代我和木心也經常在這兒(紐約大都會美術館)徘徊。有一次他忽然臉上很驕傲的樣子,擡起頭來對我說:中國的器物,中國的雕塑,之成熟之高雅,一上來就獨步世界。”

無論是簡素空靈的明式家具還是華麗秀美的清代家具,一桌一案、一榻一幾、一凳一椅,穿越時間的長河,時至今日,依然是世人孜孜不倦的向往和追求,而這就是紅木家具魅力的最好證明。

中國人到底有多愛木頭?

中國木雕,精美絕倫

木雕,雕塑的一種,是中國最具技藝的藝術品形式之一,起源于新石器時期。主要分為立體圓雕、根雕、浮雕三大類。一般選用質地細密堅韌、不易變形的樹種如楠木、紫檀、樟木、沉香等。

中國人到底有多愛木頭?

根據地域區分,仙遊木雕、東陽木雕、樂清黃楊木雕、廣東潮州金漆木雕、福建龍眼木雕,最為出名,被稱為“中國五大木雕”。木雕的題材豐富多樣,有人物、花鳥、山水、佛像等,而且每一件雕件背後都富含美好的寓意,這是幾千年中國傳統文化的具體呈現。

順其勢,依其形,在技藝精湛的木雕工匠們的手裡,木被變幻出形式不一、主題不一的藝術品,玲珑剔透,栩栩如生,真可謂天工與巧手的完美結合,讓人美不勝收。

中國人到底有多愛木頭?

文徽明《古木寒泉圖軸》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

文人詩畫,以木為師

文人崇尚自然。木,自然也是文人詩中常以抒發的題材。有“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點紅”的海棠,有“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的梧桐,有“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的柳樹……在中國畫中,花木更是常見的作畫對象,金農的《雙色梅花圖》,倪瓒的《幽澗寒松圖》,董其昌的《古樹幽齋圖》,不計其數。

自然之中,木的任何一種姿态,或新生,或茂盛,或殘枯,或凋零,都是自然關于美的一種诠釋。而文人更喜歡将這些美的形式,用更深層次的精神語言表現出來,可謂注重意勝過形。是以,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才有了歲寒三友與花中四君子的存在。

中國人到底有多愛木頭?

歲寒三友中的松,獨立而不懼;梅,絕境之中迎新生,茕茕孑立,踽踽而行,卻賦予人們對生活永不失望的能力。

一方良木,大美無言,任之為師,給予了中國文人獨特的審美,潤澤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心田。

中國人到底有多愛木頭?

圖 | 三福家具

中國音樂,取木為器

中國的傳統樂器大多取木為器,常見的有古琴、古筝、琵琶、二胡,鼓等。古人在木與空氣的交響中,由心而起,彈奏出許多經典流傳的樂曲,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十面埋伏》等。

當樂曲流瀉而出的一刹那,撩動心弦,我們可以清楚的感受到,在空氣中流動的是高山流水、是風花雪月,是千古的生命,是細膩、悠揚、婉轉、空靈的意境,是說不出,道不盡的感動,是無以言表的文化底蘊之美。

中國人到底有多愛木頭?

木,春夏秋冬,四時輪轉,鮮活生動,生生不息,将其運用在建築、家具、木雕、詩畫、音樂等領域,精美絕倫,代代相傳,這何嘗不是另一種鮮活生命的延續?而這種鮮活恰恰是中國人生活美學的折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