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記者蹲點丨東方白鹳新“産房”,為何是黃三角

記者蹲點丨東方白鹳新“産房”,為何是黃三角
記者蹲點丨東方白鹳新“産房”,為何是黃三角

□ 本報記者 李明

盛夏時節,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内百鳥翔集,一種體态優美,有着黑色羽翼、紅色雙足的水鳥格外顯眼,它就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鹳。

記者用望遠鏡看一個鳥巢,3隻幼鳥正在成鳥身旁休憩,不時地轉頭梳理羽毛。旁邊從業人員說,去年隻有兩隻成鳥,今年2月份它們成功在野外繁殖了3隻幼鳥帶回來了,如今已是5口之家。

東方白鹳的傳統繁殖地并不在黃河三角洲,現在緣何在此生兒育女?記者來到黃三角自然保護區,探訪東方白鹳安家的故事。

記者蹲點丨東方白鹳新“産房”,為何是黃三角

從露面到繁殖

在保護區工作近30年的進階工程師朱書玉,見證了東方白鹳在這片濕地上的繁殖史。

他告訴記者,東方白鹳幼鳥在父母的悉心呵護下會變得高挑修長,身姿輕盈婀娜,渾身透着“高貴範兒”。當幼鳥的翅膀長度接近成鳥,經過一段時間練習,就能熟練地跟随父母外出,學習捕食技巧。

夏季,保護區内植被茂盛、食物豐富。記者跟随從業人員的腳步,看到3隻幼鳥不時随父母到附近濕地覓食,長腿涉于水中,長喙精準出擊,姿态優雅。在它們周圍,數隻東方白鹳或在水面上覓食,或舞動着碩大的翅膀,展現出優美的舞姿。

“東方白鹳通常在北緯40度以北的高緯度地區繁殖,而越冬地在長江流域到珠江流域之間。它們是純肉食性鳥類,以魚蝦蟹為主要食物,黃三角濕地能為其提供不錯的覓食環境。”朱書玉說。

東方白鹳首次出現在黃三角濕地是20多年前。1997年,國際濕地中國項目辦事處與大洋洲辦事處合作開展中國沿海鳥類調查。4月27日,朱書玉和同僚以及兩位國外專家正在一千二管理站孤北水庫附近開展調查,水庫北側的沼澤濕地裡,一群白色大型涉禽引起朱書玉的注意,他趕緊拿起望遠鏡看去。“是東方白鹳!”朱書玉興奮地喊了起來,随即調查團隊趕緊記錄下了這一珍貴影像,一共19隻,這是黃三角地區關于東方白鹳的首次野外确認。

“回去我們分析原因,普遍認為是那片濕地保護管理得很好,為它們提供了良好覓食環境。”朱書玉說,從那時起,保護區每年都會組織東方白鹳的調查監測,也更加注重對濕地的保護。

此後,在黃河三角洲監測到的東方白鹳數量每年都在增加,而且活動範圍和駐留時間也有增加。2003年5月份,一個在保護區周邊做蘆葦種植及生态旅遊的企業老闆,打電話給朱書玉:“老朱,保護區墾五圈東南側700多米,一個油田廢棄的電線杆上有一個很大的鳥巢,你來看看是什麼。”朱書玉馬上趕到現場,發現正是東方白鹳的巢,一隻成鳥正在孵化。“這是我們發現的第一個東方白鹳巢,很可惜,最後孵化沒有成功。直到2005年,在保護區5萬畝濕地修複區一号方台西側高壓線杆上,一次性發現5巢,其中2巢成功繁育5隻,2006年又成功繁殖5巢。自此開啟了東方白鹳在黃三角地區的繁殖程序。”

築巢引鹳

與東方白鹳種群和繁殖數量在黃河三角洲不斷增加相伴的,是這裡濕地系統的持續恢複和栖息條件的不斷改善。

2000年初,由于濕地補水受阻,加之海水倒灌,造成濕地退化。為此,自然保護區管委會申請了保護區二期續建工程,在大汶流管理站規劃了5萬畝濕地修複區。

“濕地修複區規劃了大坡比的深淺水區、建構了多種微地形,并建設3條隔壩,4條引水渠,多個連通閘,2003年春進水,效果非常好。”朱書玉介紹,當年發現東方白鹳近200隻,丹頂鶴、黑嘴鷗、大天鵝等珍稀鳥類也顯著增加。

環境的持續改善,讓越來越多的東方白鹳打算在此安家。然而,黃三角地區沒有高大喬木,東方白鹳往往選擇在高壓線杆做巢,這對電力安全是一種威脅,而巢材缺失也讓東方白鹳搭建的一些巢不那麼牢固。

“我記得很清楚,2004年5月1日,一場大風,将一對東方白鹳在高壓線杆頂部忙活一周剛剛搭出雛形的鳥巢掀翻到地上,心裡很受觸動。”朱書玉說,從那時起他開始琢磨怎麼為它們搭建人工巢,招引更多白鹳來這安家。

随後,朱書玉查閱文獻,開展巢穴調查,研究東方白鹳繁殖習性,最終,設計出了東方白鹳人工巢穴建設方案:15米高線杆,埋地3米,地上12米,頂端搭建鍍鎳鋼制成的鳥巢骨架,設計直徑從2.5到3米三個型号。2008年冬,投資13萬元搭建的21個人工巢立了起來。

“這樣做的效果很明顯,2009年春,就有近70%入住。到現在我們陸續做了115個人工巢,入住率将近80%。”朱書玉說。

此外,保護區還先後實施東方白鹳栖息地保護工程,東方白鹳、黑嘴鷗栖息地營造優化工程,極大改善了東方白鹳栖息環境。

建構監測網

三腳架、照相機、望遠鏡、定位裝置……大汶流管理站51歲的進階工程師吳立新,每天上班後第一件事就是背上裝有近10公斤裝備的背包開始巡護,在每個鳥類栖息地都要精準“打點”。

每天往返100多公裡,巡檢地點、經緯度、種群狀态及數量等資料都要認真記錄并上傳到管委會科研中心。“這些資料的積累對鳥類保護工作至關重要。”吳立新告訴記者。

巡護、監測的過程,是科學研究、開展保護的重要環節。2006年,保護區出台《東方白鹳保護規程》,從保護範圍、措施、制度、巡邏等方面作了具體規範要求。同時,制定了詳細的巡護監測制度,三個管理站,每個站規劃5-6條路線,每周必須巡護一遍。“通過确定樣線、樣點、樣方,觀察記錄鳥類狀态、植被分布、水質、土壤、取食地資源狀況等,進而更有針對性開展保護。”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進階工程師趙亞傑說。

為更好地了解東方白鹳習性、遷徙路徑、健康狀态等資訊和生物學特性,為保護提供更多有價值資訊,2010年開始,保護區每年都與安徽大學、中國林科院合作,為東方白鹳安裝衛星環志。“目前,已成功為73隻東方白鹳佩戴衛星跟蹤器、彩環、金屬環,通過網際網路+全球定位系統,實時掌握野生鳥類繁殖、遷徙動态。”趙亞傑說,此外,還安裝高清視訊監控50餘處。

去年開始,保護區“天空地海”一體化監測網絡建構工作也正式啟動。總投資1679萬元的生态監測平台,綜合運用網際網路、大資料、物聯網、遙感、雷達、無人機等資訊技術手段,借助“天空地海”一體化監測網絡,打造監控平台、展示平台、科普平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