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古代的鬼文化是如何影響日本的?

作者:錢塘筆談

《周易》以“七”為玄數,變幻莫測,合天地之道,定陰陽消長。

人有“七情”,天有“七星”,樂有“七音”,體有“七竅”。

七月半為複生之日,東漢時以此日為“中元”,誕生“中元節”。

傳說此日,鬼門洞開,孤魂野鬼趁陰盛陽衰,遊蕩世間。

是以唐宋時期的中國,已有“鐘馗此日夜遊,鎮壓小鬼”之故事,如龔開、顔庚等人所繪鐘馗夜遊圖所示。

這一習俗,于南宋時漂洋過海,傳播東瀛。13世紀初的《宇治拾遺物語》中,将其演變為“百鬼夜行”。

中國古代的鬼文化是如何影響日本的?

「百鬼」

卷中百鬼,多為器物所化。

傳說經年累月的陳舊器具,因長期擱置,便心生怨念,進而幻化為妖。

如頭上佩戴的冠冕,任其破損,便化作“長冠”→

中國古代的鬼文化是如何影響日本的?

(想想你是不是有一頂很久沒戴的帽子,還挂在你的衣櫥)

如腳上穿的鞋子,會化為——“沓頰”→

中國古代的鬼文化是如何影響日本的?

(閑置很久的鞋子···心中涼涼)

琵琶化成的妖怪——“琵琶牧牧”→

中國古代的鬼文化是如何影響日本的?

(别看名字這麼萌,據說是兩隻名琴“玄上”與“牧馬”被燒毀所化——怨念深重!)

古琴化成的妖怪——“琴古主”→

中國古代的鬼文化是如何影響日本的?

(完蛋,我家的琴,三年沒動了)

破舊的紙傘,化為“骨傘”→

中國古代的鬼文化是如何影響日本的?

(不知道天堂傘會不會變)

蓑衣與草鞋,化為“蓑草鞋”→

中國古代的鬼文化是如何影響日本的?

(看起來很弱)

這些器物鬼,統稱“付喪神”,幾乎沒有法力,大概比人還弱;

比如這個鐵鍋化成的妖怪“鳴釜”,實在想不出有什麼實力→

中國古代的鬼文化是如何影響日本的?

其中更有一些,令人無話可說。

比如,據說僧人守敏曾與空海比較法力——就是那個寫王羲之寫得很像的空海;

然後,守敏敗北,從此不再閱讀經文。

聽到這裡,你肯定和我一樣,以為守敏要懷着怨念,變成妖怪;

呵呵,沒想到吧,變成妖怪的不是守敏;

居然是他喵的經文變成了——“經凜凜”→

中國古代的鬼文化是如何影響日本的?

還有,這個家夥,看起來挺厲害,至少赤手空拳,很難和它戰鬥——

中國古代的鬼文化是如何影響日本的?

你可能以為這是豪豬→

中國古代的鬼文化是如何影響日本的?

豪豬與花豹。來源/紀錄片《動物世界》截圖

或者刺猬→

中國古代的鬼文化是如何影響日本的?

來源/網絡

最起碼也是海膽→

但它其實是個刨絲器→

對,你沒聽錯,就是廚房刨洋芋絲的那個,還有個很拽的名字——“山颪”。

但是,另一些妖怪非常危險,不得不防——

遭到渣男背叛,出沒于荒廢宮闱,以對鏡梳妝姿勢現身的黑齒女妖——“青女房”→

中國古代的鬼文化是如何影響日本的?

(對,就是那個陰陽師中的毒瘤)

荒棄墳冢聚合而成的屍妖——“塵冢怪王”→

中國古代的鬼文化是如何影響日本的?

(肌肉猛鬼)

能吐出火焰的貓妖——“五德貓”→

中國古代的鬼文化是如何影響日本的?

(看起來不太聰明的樣子···)

以及血源詛咒裡搖鈴女的原型——“鈴彥姬”→

中國古代的鬼文化是如何影響日本的?

(本身很弱,但是···)

使“百鬼夜行”發揚光大之人,是鐮倉時期的“大和繪”畫師——土佐光信(1434-1525)。

大和繪,差別于“唐繪”(唐代畫風)與“漢畫”(宋元水墨畫風),是紮根日本的本土畫派。(但是,觀察現存大和繪畫迹,它從材料、技法到審美,依然源于中國傳統繪畫的古老傳統,隻是在取材與表現上,具有一些日本獨特的面貌。)

作為一位正統派大和繪畫師,土佐光信大膽吸收“唐繪”與“漢畫”,尤其是宋元水墨畫的精髓——用筆與暈染,重振15世紀走入頹勢的大和繪,由此成為後世敬仰的畫師。而他最卓越的成就,即是《百鬼夜行圖卷》。

《百鬼夜行圖》,從繪畫到百鬼,起源來自中國,卻誕生截然不同的面貌。

中國古人不愛畫鬼,是我們從來更加關心現世——活在當下;

即便如龔開畫鬼、蒲松齡說鬼,也是以鬼喻事,借鬼諷人。

鬼在中國——似乎從來難登大雅之堂,而在日本,卻成為充滿神秘魅力的藝術題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