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下水到傳遞軍艦這段時間在忙啥

作者:光明網

對軍艦來說,下水算得上是它生命周期中的首個高光時刻。

彩旗、彩帶,音樂、舞蹈,命名、剪彩,香槟酒瓶與艦艏相撞的碎裂聲,艦船鳴響的汽笛聲,艦體入水時掀起的浪花……這些要素或繁或簡地搭配,構成了一艘艘軍艦下水時感情色彩鮮明的儀式感。

高光時刻之後,則是一段相對的平靜期。從動到靜,有人把此時的軍艦比作一隻剛結完繭的蠶,外部不事張揚,隻在内部悄然發生着變化。一直到軍艦傳遞時,人們才突然發現,不知不覺間它已完成蛻變,已有能力駛向屬于自己的那一方天地。

那麼,這段“化繭成蝶”的過程,對軍艦究竟意味着什麼?請看相關解讀——

下水,是指艦船從造船廠的船台、船塢轉移到水裡的過程。

目前,軍艦下水主要有船塢下水和船台下水兩大類,其中前者包括固定船塢式下水、浮船塢式下水2種方式,後者包括倒退式、側滑式、吊運式3種方式。從原理上講,它又可分為重力式下水、漂浮式下水、機械式下水等。

傳遞,簡單來說,是指軍艦所有權的轉移,從造船廠轉交給海軍并投入使用,是軍艦建造完成的标志。

那麼,軍艦下水後還需多久才能傳遞部隊?這段時間軍艦上都在做哪些工作呢?

變“長塊頭”為“增内涵”

制造軍艦需要先進的技術、複雜的工藝,耗時較長,耗資巨大。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如果說建造軍艦是“至千裡”的大工程,那麼軍艦下水則是其所積“跬步”中的關鍵一步。

從下水到傳遞,這期間是一個較為特殊的過程。這個過程中,軍艦不再像先前那樣更側重“長塊頭”,開始側重于“增内涵”——展現在工作層面首先是完善艦上設施,這一過程簡稱舾裝。

俗話說,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軍艦若想在今後的各種作戰任務中骁勇善戰,就得先擁有“金剛鑽”。舾裝,就是賦予軍艦“金剛鑽”的過程。這些“金剛鑽”中,既有複雜的戰場感覺、資訊傳輸、指揮控制系統,也有各式各樣的武器裝備。這些系統的構造一般都很精密。由于軍艦在下水時易産生較大震動,是以這些精密儀器或武器裝備通常在軍艦下水之後才進行安裝。

舾裝工作千頭萬緒,作業量大。以布什号航空母艦需鋪設的管道為例,其總長度達400千米,各類電纜總長度達2700千米。即使是小型護衛艦,也麻雀雖小五髒俱全,舾裝工序繁多,且一步也不能少。因為是“細活”,是以通常耗時較多。加上艦上特裝裝置多,比如艦島電子裝置、燃料供應裝置、着艦引導裝置、攔阻裝置等,幾乎都有各自獨特的安裝要求,是以更講究“慢工出細活”。這一過程中,稍有疏漏,就可能埋下隐患或引發事故。

2020年7月,美海軍福特級航母2号艦肯尼迪号在舾裝中就曾起火,甚至差點燒到反應堆。雖然大火不久被撲滅,但舾裝工作仍然被暫停。直到調查清楚起火原因,這艘航母的舾裝工作才得以繼續進行。這導緻該航母的服役時間一度推後。軍艦舾裝工作之繁複由此可見一斑。

有關資料表明,一艘可搭載滑躍起飛艦載機的中型航母,艦體建造時間一般需要2年多,下水後的舾裝作業則需要1年以上。有的萬噸級驅逐艦,其舾裝作業時長甚至可達2年。

舾裝作業時間的長短,還取決于軍艦所屬國家的工業、科技、經濟實力,以及軍艦的科技含量、功能先程序度等。

印度建造的維克蘭特号航母,早在2011年底就出塢下水,直到2021年才進行第二次海試,時間跨度長達10年。且不說其海試中被發現有明顯的縱搖現象,僅從下水到海試的時間跨度來看,其舾裝工作用時肯定不短。美國福特級航母首艦福特号,僅舾裝就用了3年多時間,原因據稱是其采用高新技術的比例過大。

現代艦船的舾裝作業并不一定是下水後才開始,很多軍艦在“子產品化拼接”建造階段已經開始預舾裝,就是在統籌規劃基礎上,将一些舾裝工作提前至未下水前進行。英國甚至曾經計劃,将伊麗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預舾裝工作所占比例提升到舾裝工作的80%以上,進而達到節省費用的目的。

大陸建造航母也采用了類似先進方式,在業界稱之為“殼舾塗一體化”,以實作對相關工作的一體化安排和有機整合。

當然,舾裝的主要工期段還是在下水到首次試航之間,直到海軍正式接艦後,舾裝階段才算結束。

從“動起來”到“跑起來”

舾裝作業完成後,接下來軍艦便由相對的“靜态”轉入明顯的“動态”。或慢熱,或沖刺,或長跑……在一次次測試中,軍艦的性能、各系統的真實運作參數等漸漸水落石出。與之相應,操艦人員在造船廠技術力量的配合下,開始對軍艦進行試操作,了解軍艦及艦載系統的基本使用程式與方法。

其一,是先讓艦載裝置和系統“動起來”。這一階段通常被稱作系泊試驗階段,顧名思義就是在舾裝的泊位原地,按照“先裝置後系統,先小系統後大系統”的順序,一個個啟動軍艦上的裝置,從局部到整體地進行試用,以驗證其是否達到設計性能,是否滿足相關規定和要求。系泊試驗的主要對象是“四機一爐”,即主機、輔機、錨機、舵機和鍋爐,它們是軍艦航行的關鍵所在。對其他裝置,也必須逐一進行試驗,并測試各裝置、各系統之間的配套運作水準。

系泊試驗内容較多、工作量很大。為縮短試驗周期和節約人力、物力,系泊試驗一般遵循以下原則:主要的、複雜的、新型的、應急施救的裝置系統先測試;同一動力來源的裝置同時試驗;以試驗時間較長的裝置為主體,交叉進行其他裝置的試驗。最後進行傾斜試驗,以測定船舶的實際重心位置。這一過程中,标志性的是主機試驗,正常動力的軍艦煙囪開始冒煙,就說明主機已經啟動。這一階段,還要對艦載系統進行電磁相容測試和火力相容測試等。

和一些裝置可以預舾裝一樣,系泊試驗的有些項目也可以視情提前。比如,一些系泊試驗内容可以與軍艦建造收尾工作交叉進行,以便有效縮短試驗周期所需時間。

其二,是讓軍艦“跑起來”。俗話說,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航行試驗,又稱海試,就是“遛”軍艦的過程。其主要目的是檢驗軍艦在實際航行狀态下的性能,以及可靠性、穩定性與協調性等。尤其是要對動力、電力滿負荷運轉狀态進行測試,這樣才能全面了解軍艦總體及其分系統的性能底數,為下一步改進和發揮軍艦最大效用奠定基礎。除了對軍艦航行能力進行測試外,對各種雷達、火炮、飛彈系統進行檢驗也是海試的重要内容,一旦發現存在問題,就會想方設法加以改進,確定在正式傳遞前問題得到解決。

既“長腦子”又“長本事”

無論是系泊試驗還是海試,其共同點是作為操艦人員主體的官兵開始接手。從另一方面來看,下水的軍艦也因為官兵的加入被賦予了“靈魂”。确定操艦人員的配置設定比例,初步确定官兵所在崗位……這一階段,軍艦上的裝置與系統開始與具體操艦人員“配對”,其日常使用、檢測、維修也有了相應的責任人。

在使用各系統時達成默契,是操艦人員期盼達到的目标。為了實作這一目标,一系列訓練在軍艦上展開。這其中既包括開展航空保障、損毀管制、應急處突等訓練,也包括對防空、反潛、反艦、反導等武器裝備的檢驗性操作,還包括與指揮機構及其他軍艦之間的聯絡溝通,等等。

對軍艦從下水到傳遞這段時間,各國官兵有着不同的說法。比如,一些國家的官兵認為,“這是軍艦既‘長腦子’又‘長本事’的重要階段。”事實上,軍艦的這種“長腦子”,更多的來自操艦人員的努力。通過一次次試驗,操艦人員對軍艦及艦載裝置從陌生到熟悉,對其應用也從剛開始的略懂一二,漸漸變得熟能生巧。

作為複雜的現代水上作戰平台,經過這一階段的磨合,艦載武器性能日漸清晰地呈現在官兵眼前。雖然說軍艦要達到作戰标準,還有待于在列裝後繼續加大訓練強度,但真正意義上的人裝結合已經在這個階段展開。

總之,這個階段也是官兵熟悉崗位、戰位和任務的初級階段,裝備與人之間的結合、各個系統之間的配合、指揮鍊條的形成完善等,這些都要“千裡之行始于足下”。從某種程度上說,軍艦從下水到傳遞,這段時間既是軍艦“強健肌肉”的過程,也是其練就“入門功夫”的過程,是戰鬥力形成的關鍵一環。(劉鋼 廖富平)

來源: 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