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真正舒服的關系:慢一點,遠一點,幹淨一點

作者:洞見
真正舒服的關系:慢一點,遠一點,幹淨一點

真正的朋友,都是無用的。

作者:洞見yebo

梁實秋曾在《談友誼》裡說:

與朋友交,久而敬之,敬也就是保持距離,也就是防止過分親昵。

友誼不可透支,總要保留幾分。

曾經我們總以為,隻有朝夕相處,親密無間,才是最好的感情。

直到曆經世事,看多了人心反複,嘗遍了人情冷暖。

這才發現,人與人最舒服的關系是:慢一點,遠一點,幹淨一點。

1

慢一點

演員李若彤在自傳《好好過》一書中,講過一段交友經曆。

在一次拍戲時,她認識了同劇組的一位女演員。

兩人雖初次相識,但彼此性格相似,愛好也一樣,很快便以姐妹相稱。

後來,李若彤有事離開了劇組一個星期。

等她回來後,她迫不及待地找到那位女演員,熱情地跟對方打招呼。

沒想到對方掃了她一眼,很冷淡地“嗯”一聲,扭頭就走了。

留下李若彤錯愕地愣在原地,後來才知道,在她離開期間,這位女演員已經交了新的朋友。

她們兩人之間,轉眼就形同陌路。

三毛曾說:

青年人交友,出于一片熱切之心,恨不能朝朝暮暮,生死相共。

現在社會節奏太快,很多人都活得太着急了,認識一個人三兩天,就恨不得掏心掏肺。

操之過急的感情,就像龍卷風,來得快去得也快。

正所謂:“飯未煮熟,不能妄自一開;蛋未孵成,不能妄自一啄。”

人與人的感情,從點頭之交,到情深誼長,都要經過一番醞釀和沉澱。

1936年,巴金與上海大學生蕭珊通過信件相識。

初次見面後,兩人相談甚歡,都為彼此所吸引。

可他們并沒有心急于感情的發展,而是通過鴻雁傳書,不斷熟悉着彼此的一切。

後來,戰争爆發,巴金全身心投入救亡活動。

蕭珊非常擔心他,不等大學念完,就趕來他身邊,陪着他輾轉各地。

他們白天一起做義工護士,晚上共同看書寫字。

在日複一日的相處陪伴中,兩人逐漸走進了對方心田深處。

兩人相戀8年,終于修成正果,步入婚姻殿堂,攜手走了一輩子。

詩人木心在《從前慢》裡寫道: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隻夠愛一人。”

無論和誰相處,慢下來,才有更多機會,了解彼此的三觀,看清各自的品性。

真正長久的關系,都經得住歲月推敲和時光磋磨。

與人相識,淡淡交慢慢處,時間自會為你挑選,值得托付真心的人。

真正舒服的關系:慢一點,遠一點,幹淨一點

2

遠一點

俄國作家班達列夫說:“人類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分寸感。”

再好的關系,一旦走得太近,帶來的往往不是親密,而是困擾。

在一次交流會上,有讀者問作家梁曉聲:“朋友不把自己當外人該怎麼辦?”

原來,她開了個飯館,一開始為了攢人氣,她免費請朋友吃了兩周。

可有個朋友,此後每個星期都來,頓頓白吃。

甚至有時候,對方還會請他自己的朋友、親戚,也都到小店來蹭吃蹭喝。

她心裡很憋屈,但又拉不下臉和對方說,感到非常苦惱。

梁曉聲聽後,給她建議說:

如果沒欠對方什麼人情,這種朋友,不如早點斷掉。

沒了分寸的感情,不值得維系,不懂得分寸的人,不值得深交。

一番話使得她恍然大悟,一下子就解開了糾結。

有一種假朋友,總會打着朋友的名義,來傷害你。

你與他走得越近,他越是變本加厲。

是以畢淑敏說:“親近地保持距離,才是最恰當的交際方式。”

熟不逾矩,親而有間地相處,才能彼此相安。

畫家黃永玉在一篇散文中,記錄了與錢鐘書交往的故事。

黃家和錢家曾是鄰居,兩家相距不到200米。

可20多年來,盡管交情匪淺,黃永玉卻隻去錢家拜訪過兩次。

他深知錢鐘書愛獨處,生怕自己會打擾到他的清靜。

有時家鄉送來一些特産,他拿些給錢鐘書,也隻是先打電話告知,送到錢家門口就回了。

而錢鐘書在閑暇時,若登門拜訪,也會先詢問黃永玉是否有空。

就這樣,他們的關系非但沒有疏遠,反倒日漸深厚。

周國平曾說:

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标志,它懂得遵守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

一個人若仗着關系好,便肆無忌憚地入侵他人生活,往往隻能将對方推遠。

時刻保持分寸感,才是維護感情最有效的方式。

正所謂距離産生美,站遠一點,就不容易紮傷到彼此。

最舒适的關系,并非你侬我侬、不分你我,而是守住界限、熟不逾矩。

真正舒服的關系:慢一點,遠一點,幹淨一點

3

幹淨一點

孟德斯鸠曾經寫道:“美必須幹幹淨淨,清清白白。”

一段關系也是如此,感情幹淨純粹,兩人才能相伴良久,若摻雜了利益糾葛,則經不住任何風浪。

《蘇轼傳》裡有這樣一個故事。

蘇轼20歲便進士及第,入朝為官,受到歐陽修等人的賞識。

當時任給事中的趙君錫,知道蘇轼前途不可限量。

于是刻意結交蘇轼,對他處處照顧,幫他宣揚文名。

很快,兩人就成為摯友,互相宴請,詩詞唱和。

幾年之後,由于反對新法,蘇轼受到新黨的打壓和排擠。

眼看蘇轼慢慢失勢,趙君錫迅速改換門庭。

為了表現自己,換取前程,他親自上陣攻擊蘇轼。

他到處搜集了蘇轼的詩文,窮盡心思曲解附會,羅織罪名。

最終引發烏台詩案,蘇轼锒铛下獄。

後來蘇轼僥幸撿回一條命,但從此便與趙君錫徹底斷交。

想起隋朝王通說過:

“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敗則傾;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遠。”

功利性太強的交往,就像泡沫一樣,輕易就被戳穿。

沒有算計,也沒有利益考量的關系,才真正可靠。

民國時期,學者居正有次因發表了激烈言論,被當局軟禁。

往日的朋友們,都與他斷絕了來往。

隻有北大教授黃侃,經常去居正囚禁的地方,與他談心解悶。

後來居正被釋放,并當上了高官,但黃侃卻再也沒來過。

居正想不通,就去黃侃家中問他。

黃侃回答說:“君今非昔比,權重位高,我豈能作攀附之徒!”

居正聽了,大受震動,從此對黃侃更加敬重,兩人也成為至交。

陳果曾說:

交朋友,并不是因為朋友有用,不能為了利用,才去結交朋友。

與人相交,若貪圖其他,再好的關系最終都會變味。

而真正的朋友,都是“無用”的,不涉金錢利益,不攀富貴榮華。

沒有勾心鬥角,也不必互相算計。

世上最長久的關系,莫過于以心換心,真誠相待。

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提出過一個“人際距離理論”。

真正舒服的關系:慢一點,遠一點,幹淨一點

這種理論認為,人與人之間的親密程度,決定了他們相處的距離。

一旦失了分寸越了邊界,很容易就引起麻煩和沖突。

《好的孤獨》裡說:“人與人就像兩個王國,各自應當保持着寬闊、自然而舒适的疆域。”

與人交往,别處得太快,别走得太近,别算計太多。

把握好尺度,親而有疏,密而有間,兩個人才能遠近相安,走得更長久。

點個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