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若解放軍發起行動解放台灣,最佳政策是武力攻島還是圍而不攻?

作者:迷彩虎

解放軍這幾天在台海軍事行動給本虎一個新的啟發:在未來,解決台灣問題的思路的在于通過圍困的方式以武促統,而非通過兩栖登陸閃電戰的方式進行統一。首先我們必須清楚,解決台灣問題必須考慮美日因素,是以過去最主流的觀點就是必須要在15天之内,完成登島閃電戰。如果超過十五天,那麼美國的航母編隊就會進入西太平洋甚至是台灣海峽,對大陸的武統行動進行幹涉。甚至目前美軍西太平洋主力就駐紮在菲律賓,從菲律賓到台灣的距離,比從關島到台灣的距離要近得多。極端情況下我們甚至隻有不到一周的時間。本着料敵從寬的原則,我們必須要考慮到如果台僞軍真的拖住了解放軍一周甚至兩周的時間的情況。

若解放軍發起行動解放台灣,最佳政策是武力攻島還是圍而不攻?

是以,武統台灣的核心在于,我們能否在台灣進行登陸作戰的同時,防禦住來自美國方面的介入和進攻。戰争,最重要的就是打後勤。登島作戰不僅是對大陸後勤能力的考驗,更是對大陸護航能力的考驗。為了保證陸軍上島發揮足夠的戰力,解放軍必須在海峽兩岸之間保留大量的空軍和艦隊,以維護補給線的安全。一旦無法在美日到達之前占領台灣,那麼就必須使用僅剩的軍事資源,面對美日的海上介入作戰。

若解放軍發起行動解放台灣,最佳政策是武力攻島還是圍而不攻?

這就是當年在二戰時期,南雲忠一在中途島上面臨的困境。手中能動用的艦載機就這麼多,你是要優先挂炸彈保障陸軍作戰,還是要優先挂魚雷,確定制海權能握在自己手中。是以相對于直接攻擊台灣,圍困台灣就是一個戰略上更主動的選擇了。圍困台灣,意味着我軍可以解放出原本用于保障後勤,以及保障海峽制空權的軍力,來應對來自外部的威脅。以一個更加完備的姿态,面對從東太平洋前來的幹涉部隊。如果美國不來救,那就順勢解放台灣。來救,那就直接以台灣為餌打一個圍點打援。

若解放軍發起行動解放台灣,最佳政策是武力攻島還是圍而不攻?

美國軍方無數次推演得到的結果就是如果中國軍隊在西太平洋全力應對美日聯軍入侵,那麼他們介入成功的機率低于1%。就像我說的,戰争打的是後勤保障。對付現在的中國美國該消耗多少物資?根據美國軍方給出的推測,不會少于兩千萬噸,其中包括彈藥,燃料,糧食,淡水等等。目前,美國在台灣附近的物資轉運倉庫還沒建好,日韓基地存貨有限。長期作戰,補給需要從關島運到台灣,三千公裡的路程,兩千萬噸的物資,怎麼運?

若解放軍發起行動解放台灣,最佳政策是武力攻島還是圍而不攻?

分成十次運,每次萬噸巨輪兩百艘,數百小時不停奔波,美國或許辦得到。但問題是我還有17和26,專打海上移動目标,射程2500到4000公裡,這些運輸船還遠在第二島鍊就被摧毀了。這時,本來在中國身上的壓力将會轉移到美國身上。面對被包圍的台灣,自己到底是救還是不救。救的話,面對中國沿岸的空軍基地和火箭軍優勢,自身沒有多少勝算。如果不救,甚至僅僅是打成了平手。“台獨”的癡心妄想就會頃刻土崩瓦解。因為他們依賴的精神寄托和唯一支柱就是美帝。這根支柱了沒了,那麼“台獨”勢力就會分崩離析作鳥獸散。

這就是典型的攻守轉換:我們主動加入戰局就要面臨進攻失敗的後果,那如果我不加入戰局,轉而是逼美國人入局,那麼就變成美國就要面臨主動進攻失敗産生的後果。這時美國人要好好琢磨自己下一步要怎麼走了。當然,我們還要考慮長期封鎖能否最終解決兩岸統一的問題。

若解放軍發起行動解放台灣,最佳政策是武力攻島還是圍而不攻?

台灣的工業體系大多是制造業和二次加工業,需要從外部運輸材料和能源。現在台灣平均每三天才能得到一個外部補給。這也是我們演習隻進行三天的原因。

目前台灣的天然氣儲備隻有七天,每天15天,石油儲備一個月,平均每三天獲得一次能源補給。再說糧食,由于台灣地稀人稠,且土地多為山脈,沿海平原也就一萬多平方公裡,耕地更是不足12萬平方公裡。糧食自給率僅有31.7%,一旦中斷進口,1600萬人的口糧立刻消失。如果台灣被完全封鎖,那麼他們的海防優勢将會完全變成海防劣勢。甚至台僞陸軍前司令劉湘濱坦言,如果封鎖一個月,台灣會死10%的人口。

若解放軍發起行動解放台灣,最佳政策是武力攻島還是圍而不攻?

“台獨”當局如果想要保證軍隊戰力,就必須控制群眾的燃料和食品供應。時間一長台灣自己就會發生混亂。内部的投誠力量自然會冒頭。沒了吃的,外部支援又算什麼?二戰時期,德國也是想這麼對付英國的,隻可惜那時候的英國有着海軍的絕對優勢,僅僅是對付一個俾斯麥号戰列艦,應該都能調集出來2艘航空母艦和7艘戰列艦。在這種懸殊的實力差距下,封鎖英國隻是個笑話。而今天的大陸在面對台灣的時候,占據兵力絕對優勢的是我們這一邊。

若解放軍發起行動解放台灣,最佳政策是武力攻島還是圍而不攻?

孫子兵法曾經講過,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是以為而不功才是上策。也就是說,在兵力允許的情況下,将敵人團團圍住,隻要看到對方無糧無水,就能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勝利。

最後還要提一點,海峽對岸的台灣人民畢竟也是我們的血肉同胞,如果能以更低烈度的方式解決台灣問題,未來不管是要治理台灣和還是要促進兩岸融合都會變得更容易。這次演習正好可以作為未來大陸台灣戰略的風向标。未來大陸的對台政策,将會從惠台變為困台,從無限善意下的和平統一變成以武力促和平統一。

繼續閱讀